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立项课题综合高中办学模式.doc
23页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立项课题综合高中办学模式...摘要:全国高考统整试探课程普通高中学程学术导向性课程电子电工学程电子信息学程职业导向性课程计算机学程对口高考直接就业财会学程财经学程营销学程...关键词:对口高考类别:其它来源:牛档搜索(Niudown.COM) 本文系牛档搜索(Niudown.COM)根据用户的指令自动搜索的结果,文中内涉及到的资料均来自互联网,用于学习交流经验,作品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牛档搜索(Niudown.COM)赞成本文的内容或立场,牛档搜索(Niudown.COM)不对其付相应的法律责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立项课题《综合高中办学模式的研究》研究报告常州市刘国钧职业教育中心 徐方忠 王亮伟 傅旭红第一节 课题的提出综合高中(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在欧美主要国家早已普遍存在美国在一九九一年,就读综合高中的学生数占98.4%;学校数占到94.4%英国综合高中,依据一九八八年的教育统计,在英格兰地区,就读综合高中的学生数占公立中学的85.7%,而威尔士地区就读综合高中的学生数更高达98.3%由此可见,美国和英国基本上都以“综合中学”为其中等教育发展的基本形态。
参考《职教论坛》2000年第四期马建富“综合高中发展之探讨”一文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日本开始开设综合(学科)高中, 1999年已经发展到124所,约占高中学校的2.5%,学生数约占高中生总数的1.4%,其短期目标是全国500所,长期目标是学生人数达到高中生总数的60% 参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第四期陆素菊“九十年代日本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动向及其启示——兼论日本综合学科的设置及其初步成果”一文我国正式建立综合中学(高中)是在1922年新学制颁布之后最早提出综合高中的设想的是江苏省南京高师的陆规亮先生1911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使我国出现了一股发展民族工商业的热潮,民族工商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急需人才各省大力推广教育在“五四”新文化运动酝酿的教育改革中,受美国教育对我国教育的影响增强,初级中学施行普通教育,并根据地方需要兼设各种职业科;高级中学分普通、农、工、商、师范、家事等科,可单设一科,或兼设数科;中等教育使用选科制所以,高中阶段为综合中学(高中)制当时在综合中学(高中)制的实施中遇到许多问题,主要是生源缺乏、办学困难其原因一是教育不发达,没有基础教育的支持。
义务教育没有实现,义务教育的学生能够升入高中的学生已经为数不多,读到高中的学生绝大多数想升学,所以选择入职业科的很少,改变高中主要作为升学准备教育性质的愿望,只能是一个缺乏基础的空中楼阁二是经济落后,中学设职业科所需的经费、师资、设备、教材均无法解决在这种情况下,1932年,当时的教育部以综合制中学谋生、任教与求学三者均不能达到的理由取消了综合中学(高中)制度,在高中阶段分设高中、师范和职业三类学校 参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第三期王伦信“我国综合高中制度的历史考察与现实思考”一文综合高中在我国教育史上经历了几十年的沉寂之后又重新兴起台湾于1994年开始规划综合高中随后得到迅速发展,2000学年度综合高中学校增加到127所,并且将作为台湾中等教育的主要类型参考台湾“行政院“第六组组长吴清基:《综合高中的理念与实施》一文 (教改通讯 11 民 84.08) p 48-53我国大陆从沿海到内陆,综合高中不断涌现,深圳1991年开始实验“分段高中”,浙江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把综合高中视做中等教育第三元,上海中等职业学校与重点高中联合办理综合高中,东北的辽宁、黑龙江,西部的陕西、宁夏、广西等地纷纷试点综合高中。
全国不仅仅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而且中西部地区包括农村地区也在大力试办综合高中 综合《中国教育报》1999年以来的关于综合高中的报道综合高中在我国的重新兴起,应该是有其时代性的背景需要从世界各国综合高中的发展史看,它的出现并不是为发展职业教育寻找一块新天地的权宜之计,而是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对中等教育所进行的一种整体性调整和改革,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客观需求的积极回应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社会发展日趋多元化,社会价值体系重新构建社会多元化的发展结果,强调制度的建立应该符合多元弹性的原则,应该给个人自由选择的空间,应该满足个人的需求因此,教育体系的建立,也应该特別强调适性发展的原则综合高中可以满足一些学习性向和兴趣分化较为迟缓学生的需求,或者为一些学习性向和兴趣分化较早而且明确,但希望兼跨学术和职业课程领域,增加选修者的学习需要,这是基于对个人学习选择权的尊重,将有利于个人职业试探和人生发展的抉择综合高中正是适应多元化时代要求多元化教育的结果1999年获得首届中国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一等奖并曾获得三次全国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九五”重大课题“中国教育结构体系研究”项目主持人的郝克明研究员在分析我国中等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时指出:“农村孩子高中毕业考不上大学,虽然也读了十二年书,但却缺乏起码的生存技能;上职高的孩子在毕业时发现,即使自己‘幡然醒悟’,决心刻苦攻读,但继续深造之路却漫漫难迈——虽说‘立交桥’概念的提出已颇具时日,但教学内容、高考制度、高考内容都在客观上限制着他们——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沟壑尚未填平……”“我国的教育结构体系,距离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距离人民多样化的教育需求还有很大差距!步入新世纪的中国教育结构体系,已非调整和改革不可。
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和衔接,对我们来说则是十分紧迫的高中阶段教育分为普通高中和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的状况,将会在相当长时期存在同时,普通高中将分为完全高中和综合高中两种类型”20世纪后期综合高中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首先兴起,苏南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曾经以乡镇经济的发展引领我国经济的发展与改革,城市职业教育也曾经是我国城市职业教育的领头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曾经试行过普通高中向综合高中的转轨,但是,由于师资、设备以及普通高中升学率等诸多原因,逐渐趋于沉默而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苏南地区的教育需求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苏南地区原来僵化的二元中等教育体制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江苏省教育界特别是苏南教育界展开了热烈讨论,分析了综合高中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现实意义,认为我国中等教育针对性向、兴趣比较迟定向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具有选择性的教育办学模式,除现有的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应该试办“综合高中”,以满足这类学生的需求 参考《职教通讯》1999年第10期“综合高中:众说纷纭话发展”那么,综合高中应该如何办学?其办学思想是什么?培养目标是什么?如何解决综合高中的招生、学籍、学制、课程、出路等问题?我校为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从1999年开始试办综合高中,希望能够探讨出符合中国特点的具有苏南特色的综合高中办学模式,探索出既能适应本地区社会经济需要又能为大众喜爱的教育模式。
于2000年申报江苏省“十五”课题“综合高中办学模式的研究”获得立项其目的就是要解决上述问题 第二节 课题研究的目标、方法和原则、意义一、 研究目标(一)总目标:要通过三年的研究,形成一套科学的、合理的、可操作的、可推广的、具有苏南特色的综合高中办学模式二)具体目标:1、综合高中教育思想的研究通过研究明确综合高中办学的教育思想、培养目标以及基本概念2、综合高中办学模式的研究结合苏南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研究包括学籍、学制、课程、招生、出路等,确定具有苏南地区特色的综合高中办学模式3、综合高中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通过研究综合高中的课程规划、课程结构和课程管理等,构建综合高中课程体系课程是办学的核心,是综合高中办学模式的核心内容4、综合高中教育教学的新理念与实践研究研究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与实践,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证综合高中培养目标的实现二、课题研究的方法和原则(一)方法主要方法:运用行动研究法,通过三年研究,以常州刘国钧职教中心综合高中为对象,不断比较、分析、调整,总结出较为科学的符合苏南地方社会经济状况的综合高中办学模式辅助方法: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国内外综合高中进行比较研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参考。
运用个案分析法对个别学生、个别班级、个别学科的典型个案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出某些规律性的东西通过调查研究法如问卷调查、跟踪调查等收集、分析数据,为研究提供依据通过实地考察法对兄弟学校进行考察,及时调整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二)原则1、科学性原则本课题研究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建立的理论体系和工作模式必须以实践为检验标准,对综合高中办学模式的构成要素、特征、相互关系以及教育对象各方面情况的分析、描述力求客观、准确、具体2、系统性原则综合高中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要全面规划,系统运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带动全局全体师生员工要端正教育思想,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投身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将研究工作和提高办学水平结合起来,以产生良好的办学效益3、实用性原则 本课题研究要充分考虑创办综合高中的特殊性和艰巨性,影响办学的限制性因素很多,特别是教材问题,构建适合学生多渠道成才的办学模式,要增强其成果推广的操作性和实用性同时,要以建立科学理论为基础,突出办学思想、课程体系、教育教学等要素的研究,使其配置合理,规范实用。
4、针对性原则针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针对苏南地区教育发展的改革实际情况,针对学生文化基础、素质潜力、个性特长的差异,综合高中教育应分类要求,分层培养,分步到位以降低教育工作的难度,提高教育工作的效度5、创新性原则本课题研究要围绕构建新的办学模式这个目标,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以科学的创新精神指导和组织研究工作,力求在办学思想方面有新拓展、办学模式方面有新构建教育教学有新突破力求做到:学校办学有特色,教师教育教学有特点,学生学习有特长6、分工协作原则:分工协作原则是本课题具有生命力所在,“分工”分工是指课题组老师根据各自的条件,相互分工,扬长避短协作”是指课题组老师之间相互学习,共同努力完成课题任务7、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充分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根据不同阶段,认真学习理论,指导课题研究把实践中取得的阶段成果,及时予以分析、提炼,上升到理论高度,并反过来指导实践三、课题研究的意义综合高中是在教育内部和外部的呼唤中,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不断探索、实践中,在普通高中与职业中学的结合部上产生的教育新模式,是高中教育的新发展进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于:1、探求新的学校教育体制与现行学校教育体制相比综合高中教育体制更加具有弹性的、能够给学生更大的实质性的选择权的办学体制。
从体制上打破普通高中只能升学,职业学校只能就业的两厢不能相互沟通、融合、僵化、单一的教育体制有利于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全面育人,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单一的普通高中,往往把升学人数作为学校追求的唯一目标,而职业学校往往把就业人数作为学校追求的唯一目标而综合高中不仅首先要抓好以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的升学预备教育,而且要抓好职业预备教育,兼顾专业特长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生就业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能2、有利于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现状调查表明:2003年江苏省有34万(2004年有40.5万)学生参加普通高考,虽然有70%的大学录取率,仍然有10万多落榜生,这还没有包括因为升学无望的中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