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01906170126.doc
19页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302=60)1.据甲骨文记载,商朝除与所属盟邦联合行动外,商王还亲自或派人到各地举行祭祀典礼等活动,并接受方国的贡献或对朝贡者予以报偿这说明 A.早期王权主要通过神权来表现 B.商王与方国首领地位完全平等 C.中央对地方实现了有效的控制 D.商朝与所属方国重视礼尚往来2.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指出:“封建之道,盖有三端,慑服他部,责令服从,一也替其酋长,改树我之同姓、外戚、功臣、故旧,二也开辟荒地,使同姓、外戚、功臣、故旧移植焉,三也由此可知,西周“封建之道” A.传承了商朝的统治体系 B.集中在黄河中下流地区 C.形成三类不同等级地位的诸侯国 D.扩大了周文化的影响力3.楚国都城郢集中反映了楚文化的精华,与中原列国都城相比有其独特性,但楚国郢都又是最能体现周代都城建制之礼的最典型的都城之一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A.确立了天子至高无上的意识 B.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心理认同 C.中原文化征服了长江中下游 D.儒家文化主导各国都城修建4.西周时期的学校实行“六艺”教育,所谓六艺是礼(礼仪规范)、乐(举行各种仪式时的音乐舞蹈)、射(射箭)、御(驾车)、书(书写)、数(计算),其中礼、乐是核心,而教师则由政府中的礼官和乐官及军队中的高级军官担任。
上述西周时期的教育反映了 A.以培养封建官吏为目的 B.具有学在民间的特点 C.体现出鲜明的等级色彩 D.教学内容以儒学为核心5.台湾学者许悼云评价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该论断强调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B.君主专制和官员任期制相结合 C.官僚政治开始取代贵族政治 D.“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6.郡守与县令都只是朝廷派遣下来的“命官”这些官僚们在指定的辖区内只能行使“有限委托”的行政管理权同时,所有的官员都必须无条件地接受皇帝的监督和处置由此可见,郡县制的实行 A.适应了集权政治的需要 B.保证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C.完善了秦朝的官僚体系 D.激发了官员们的积极性7.有学者指出,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变革围绕“国君通过对官员的任免和监督以加强权力的统一和集中”“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来加强中央集权”“国君掌握兵权和军权以保障国君的权力和地位”等方面进行这说明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 A.使君主专制集权制度在全国建立起来 B.以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体制 C.为建立专制集权体制进行了多方准备 D.导致贵族分封体制开始走向崩溃8.秦代乡里制度逐渐定型,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
乡里组织拥有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婚丧祭祀等职权这反映出秦代 A.农村基层实行地方自治 B.皇帝直接掌握了乡官的任命权 C.乡里属于社会经济组织 D.乡里组织兼有行政与宗法职能9.晁天义认为当今史学界研究历史关注“物品传播折射地域文化异同,河网分布影响经济景观,生态保护表象下隐藏皇权强化”材料强调的是 A.新见史料使历史“重写” B.新史观研究已取代传统史学 C.新视角为史学研究注入活力 D.跨学科研究催生新史学学科10.秦律诉讼有“公室告”和“非公室告”之分贼杀伤、盗它人为公室告”,而“主擅杀、刑、髡其予、臣妾,是谓非公室告”属于公室告的案件,官府应予受理,非公室告案件则不予受理秦律诉讼程序存在明显差异,是因为 A.秦朝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国家 B.维护君权与国家利益的现实需要 C.儒家伦理贯穿法治思想的必然产物 D.巩固家庭与社会稳定的理性选择11.下面是某学者将秦汉官吏享受特权方面的不同所做的比较表由此可知,汉代 A.官僚机构日益完善 B.官吏违法现象较多 C.政治容易走向腐败 D.君主专制不断加强12.汉代班固在《白虎通义》中曾这样记载神农发明农业:“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
同时,汉代的很多画像石也有类似的内容(如下图)据此可以推出的结论是汉代神农画像石 A.神农教民劳作的观念在汉代比较盛行 B.中国古代农业是人民群众发明的 C.文献与考古结合证明了神农确有其人 D.汉代的农业生产仍然以耜耕为主13.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线路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宋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A.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B.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 C.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 D.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14.下表为据《汉书食货志》简编而成的《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该表信息主要反映出西汉项目数量备注收入粮食8500折算为货币后的大致值支出赋田租(上缴实物)283同上算赋和口赋(上缴货币)406役兵役和徭役2300除部分兵役必须亲身应役外,其余可亲身应役或上缴货币代役,2300钱为代役的货币数量日常食4918据战国比例推算开支衣2732同上祭祀等仪式300以战国数据为参考 A.小农经济的根基脆弱 B.耕织结合的经营方式 C.生活成本的居高不下 D.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15.下图是关于秦汉时期铁制农具的统计情况。
该图客观上反映了该时期 A.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 B.官营手工冶铁业发达 C.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 D.铁器已得到全面的推广16.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二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赢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由此可知 A.汉代庄园本质是一种地方割据 B.庄园经济的自给自足程度高 C.均田制下农耕生产水平有进步 D.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很发达17.《荀子富国》云:“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古量器名),一岁而再获之由此可见 A.粮食作物的品种已十分丰富 B.小农经济已成为农业经营的基本模式 C.精耕细作技术已有较大发展 D.政府的经济政策制约农业生产的发展18.东汉前期,豪强地主田庄的规模都十分巨大,劳动者多为投身于田庄寻求庇护的农民,还有不少是庄主的同姓同宗,他们与庄主形成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这体现出当时的田庄 A.土地归封建国家所有 B.能够与朝廷分庭抗礼 C.存在着分裂割据的隐患 D.呈现出自给自足的特点19.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后,“见(现)郡国多不便县官作盐铁,铁器苦恶,贾贵,或强令民卖买之。
这说明盐铁官营 A.导致了手工业技术的落后 B.具有明显的市场导向性 C.破坏了商品经济竞争机制 D.体现了国家的重农政策20.西汉建立前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农业税征收比例曾低至1/30,虽然促成了农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但又远远不能满足王朝财政需要为解决这一矛盾,此后西汉政府 A.提高农业税和商业税比例 B.加强了对经济资源的垄断 C.大量裁减政府机构和人员 D.颁布“推恩令”21.周代经常遣使“分行四方,延问疾苦”;汉代将政府救助“贫不能自存者”列入律法;宋代多行招商赈济、以工代赈之举,同时还鼓励民间互助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扶贫工作 A.源远流长历代延续 B.因地制宜注重方法 C.分类精准成效显著 D.政府主导手段增多22.中国园林追求山环水抱,曲折蜿蜒,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下列与中国园林体现的哲学思想一致的是( ) A.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B.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C.万物皆备于我 D.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23.春秋时期成书的《国语》主要记载各国公卿之“语”,而战国时期的《战国策》则主要记载游士之“策”。
这种变化表明编者 A.注重史书编写体例的创新 B.推崇法家富国强兵之术 C.对社会权势变动有所意识 D.全面记录各国历史风貌24.“东周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旧有世俗权威和精神权威的崩溃与当时的变法同时产生了新的问题,过时的传统必须摒除,而人们也必须找到新的指导原则,人的思想此时可以自由驰骋了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最本质的“巨大变化”指铁犁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 B.“旧有的世俗权威崩溃”指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 C.“自由驰骋”造就了思想活跃的“百家争鸣”局面 D.“新的指导原则”在当时主要指与时俱进的儒家思想25.斯塔夫理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一书中写道:“儒家首先是一个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用性道德体系作者所指儒家思想强调 A.“仁”和“仁政” B.“民贵君轻” C.礼仪和社会责任 D.“有教无类”26.殷人凡遇征战、田猎、疾病、行止等,都求之于神,以测吉凶祸福周人认为天之好恶与人之好恶一致,天命与人事息息相通春秋时期,“天”已经开始从超验的神的地位下降到了现实世界这些变化表明春秋时期 A.政治制度中的神权色彩消失 B.儒家天命观思想影响很深远 C.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了变化 D.出现贵贱、主从的人伦关系27.钱穆《中国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西汉)凡属政府成员,皆需太学出身,或是由太学生服务地方政府为吏之双重资格为出身。
此等人,皆经政府之教育与选择以下选项中,与上述材料涉及的史实不符的是: A.儒家思想被确立为正统思想,儒学地位上升 B.儒学教育培养的人才为维护专制统治服务 C.太学是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D.入太学就读的机会被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垄断28.下表先秦秦汉思想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据此可知观点出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庄子达生》“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A.天人合一思想的大致形成过程 B.儒道两派的思想主张基本一致 C.古人已经注意到环境污染问题 D.思想家都有维护君主专制愿望29.董仲舒主张:“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足以贼民者,天夺之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A.皇帝有时要依天行事 B.天意与人事没有联系 C.皇帝的权力来自人民 D.儒家试图用天来约束皇权30.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是研究秦代历史的重要考古材料根据竹简中《秦律》的记载,秦朝服徭役有工钱、配发衣服、有农忙假,冬季减免工作量的1/3这与有些中国古代官方史书的“暴秦说”产生了矛盾这一现象说明了 A.历史事实虽然客观但却无法真正获知 B.竹简中的记载比后代史书的记录更可靠 C.考古学的唯一使命是证实史实的真伪 D.考古发现有助于增进人们对历史的认识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分析题31.汉宣帝承六世之基业,励精图治开创了国力强盛、四夷宾服、经济繁荣、民生富庶的局面,故史家称之为“孝宣之治”。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公元前66年,宣帝下诏:“吏或营私烦扰,不顾厥咎,朕甚闵(悯)之盐,民之食,而贾咸贵,众庶重困,其减天下盐贾针对“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无)立锥之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