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时间性的修辞”——英国浪漫主义的解构阅读.docx

9页
  • 卖家[上传人]:lis****666
  • 文档编号:183773458
  • 上传时间:2021-06-1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8.08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时间性的修辞〞——英国浪漫主义的解构阅读  继?镜与灯?之后,艾布拉姆斯于1963年发表了另一篇研究英国浪漫主义的重要文章:?英国浪漫主义:时代的精神?(“EnglishRantiis:TheSpiritftheAge〞,该文被收录在弗莱所选编的论文集RantiisRensidered之中)在这篇文章中,艾布拉姆斯认为,英国浪漫主义将基督教关于“神圣结合〞(saredarriage)的宗教理想内化成为了“主体与客体〞、心灵与自然的结合,这种结合能“从旧的感觉世界中创造出一个新世界〞;艾氏声称,华兹华斯的?隐士?便是这一主题的最好表达:在?隐士?中,“希望从人类历史转向了个体心灵,从战斗的外在行为转向了想象性行为;耶稣(TheLab)与新耶路撒冷的结合被转化为主体与客体、心灵和自然的结合后一种结合从旧的感觉世界中创造出了一个新世界〞[1]艾氏还认为,在浪漫主义的美学体系中,艺术的目的,或者说艺术的象征功能就在于促成这种二元综合1965年,艾布拉姆斯又发表了另外一篇论文?优秀浪漫主义抒情诗中的结构和风格?(“StrutureandStyleintheGreaterRantiLyri〞,收编在布鲁姆所编的?浪漫主义和意识?一书中),其中,艾氏以柯尔律治为例进一步阐发了他的前述观点。

      艾布拉姆斯指出,在柯尔律治看来,自笛卡尔和洛克以来,西方哲学便出现了一种本质性的谬误,这就是坚持把物质和精神截然分开,“它以一个由无序运动着的微粒世界取代了一个由神意支配的、充满生命力的、(成分之间)彼此和谐共处的世界〞;与这种谬误相伴而生的是“内含于此二元论中的推理方式,即那种推及万物的单子论后者将不可复原的元素或局部作为其(宇宙论的)根本出发点,从而将整体设想成为由彼此毫无联系的局部——不管原子或精神的‘理念’〞——所构成的[2](P217)柯尔律治认为,这种单子论所设想出的宇宙只是由一堆死寂的微粒所组成的死寂的世界;分析而非综合的方法将宇宙万物包括作为主体的人彼此异化开来艾布拉姆斯指出,这样的宇宙对浪漫主义者而言,“是不可忍受的,所以许多后康德时代的德国哲学家和诗人,以及柯尔律治和华兹华斯等人的所有努力就是试图重新弥合由现代理性所剥离开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统一,从而恢复自然的生机,复原它的具体性、意义和人文价值,从而使人能够重新栖居在那个曾疏离了他的世界家园之中〞[2](P218)  艾布拉姆斯指出,柯尔律治在?文学生涯?(BigraphiaLiteraria)中所提出的著名的第二性想像的功能就在于:它能够以想像的艺术创造力来恢复自然的神性,因为艺术的创造力是一种综合和统一的能力,它能够将彼此不和谐的异质性元素统一在和谐之中。

        艾布拉姆斯还注意到,柯尔律治关于寓言和象征的区分说明了前浪漫主义时期两种不同的写作模式在?政治家手册?(TheStatesansanual)中,柯尔律治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寓言不过是将抽象观念翻译成图形语言,后者仅仅代表感官对客体的抽象,其本身并不重要;结果,观念及其影象表征都不具有实在性,前者甚至显得比后者更无价值,它从头到尾都没个形状而象征的特征即在于它以一种半透明的方式在个体中显现出了特殊(种属),在个别中显现出了一般(类别),在一般中显现出了普遍,尤其是在时间中显现出了永恒它总是参与进那个它试图解释的现实之中:它一方面说明着现实的整体性,同时自己又是作为一个有生命的成分遵从着它所表征着的现实的统一性而寓言却只不过是梦想武断地加诸于物象幽灵之上的空洞回声而已[3]  柯尔律治想说明的是,在寓言中通常存在着两个层次,一是意象,即被描绘的客体,一是由意象所表示的观念——二者之间是彼此别离的;而在象征中却不存在意象(即柯尔律治所称的piture-language)和观念(柯尔律治所称的abstratntin)的别离,即意象和观念融为了一个彼此共存的整体艾布拉姆斯指出,在前浪漫主义的写作模式中,寓言优于象征,而在浪漫主义的写作模式中,象征优于寓言,这突出地反映在它们对自然风景的描绘中。

      在前浪漫主义的风景诗中,寓意总是作为一种可离析的观念被附加在风景之上的;而在浪漫主义的风景诗中,风景和寓意彼此融合为一个不可别离的整体在?优秀浪漫主义抒情诗中的结构和风格?一文中,艾布拉姆斯以柯尔律治的?沮丧颂?(“Dejetin:Ande〞)为例来说明浪漫主义的象征模式在这首诗中,自然就是思想,思想就是自然,彼此相互作用,构成了一种毫无间隙的隐喻连续性〞艾布拉姆斯进而总结道:“浪漫主义最优秀的风景诗都遵从了柯尔律治的模式,它们展示了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思想将已经蛰伏于外在景物之中的东西囊括并显现出来当浪漫主义诗人面对着一道风景时,自我和非我之间的区分就已经消融于其间〞[2](P223)艾布拉姆斯关于浪漫主义力图克服主客体之间的分裂以及通过尊象征贬寓言从而以其象征性写作模式来实现这一目标的观点遭到了保罗德曼的解构性批判早在1969年解构主义哲学刚开始出现时,德曼就发表了一篇题  为?时间性的修辞学?(“TheRhetrifTeprality〞,后收入?盲视与洞见?一书中)的论文,其中,德曼检视了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象征逐渐取代包括寓言在内的其它修辞格的过程,他并援引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所提出的“以寓言为代价换来对象征的独尊〞的说法来描述这一过程。

      德曼指出,这一过程“与一种新美学的兴起有关,这种美学拒绝在经验和经验的表达之间作任何的区分……在论及意义时,寓言往往呈现出一种枯燥的理性和说教,它自己并不构成该意义的一局部;而象征却被认为是源自于感官所面对的意象和该意象所暗示的超感觉之整体性之间的密切联系之中〞[4](PP188-89)然而,德曼却认为这种“新美学〞是建立在一种错误的前提之上的通过对柯尔律治的?政治家手册?所进行的解构性阅读,德曼发现,柯尔律治所坚持的寓言/象征的区分实际上在其文本中已经自动消失了:  在?政治家手册?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明显的含混柯尔律治认为寓言缺乏具体的物质实存性,因而是浅陋的,他的目的是想以此来强调象征的价值于是,我们便希望看到象征何以具有胜过寓言的丰富的有机性和物质性然而,我们所看到的却是突然出现的明白无误的“半透明性〞——所谓象征所具有的物质的实存性消溶了,它最后仅仅变成了对某种更为原初的统一性的反射,但后者并不存在于物质世界中[4](P192)  德曼接着指出,柯尔律治没有意识到象征是对“统一性的反射〞之实质,反而谴责寓言说,它之所以劣于象征正是由于前者“仅仅具有反射性〞:  我们十分惊讶地发现,柯尔律治……将寓言否认性地界定为仅仅具有反射性。

      事实上,(柯尔律治对)象征的精神化已经发挥得太过,以至于那曾经专门用来界定象征的物质实存性已经变得一点也不重要了结果,象征变得和寓言一样拥有某个超越此物质世界的根源……事实上,两种修辞格均指向那个超验性根源,而且都是以一种间接的、含混的方式来指代的……一开始我们被告之的是象征具有有机性和物质实存性,因而具有优先性的假设,但最后我们得到的却是所有修辞语言都是“半透明〞的结论,这一结论使得象征和寓言之间的区分变得根本无足轻重[4](PP192-93)  德曼接着指出,虽然象征/寓言之二元对立在柯尔律治的文本中已自行消解,但后世浪漫主义的研究者们如艾布拉姆斯等人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反而继续推进柯尔律治关于象征较之寓言的优先性的观点,认为浪漫主义通过象征所具有的“亲合性〞和“交感性〞使得心灵和自然,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转化成了“一种主体间的、人际间的关系,也即是主体与其自身的关系;于是先在性便由外在的世界彻底地转向了主体的内心深处〞,所以,浪漫主义在艾布拉姆斯的建构中便成为了“某种类似于极端唯心主义的东西〞但是,德曼指出,这种认为浪漫主义是主观唯心主义——即以主体的先在性取代客体世界的说法在解释浪漫主义的诗歌文本时却行不通,因为在浪漫主义的诗歌中,实存性的外在自然总是独立于沉思的主体意识之外的。

      德曼写道:  华兹华斯……通过时间性术语来诠释……自我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的关系自然的运行在华兹华斯看来表达了变化中的永恒,它肯定了那种超越了外在衰变的元时间的寂然状态衰变只能作用于自然的外表,不能影响其核心于是,在华兹华斯的?序曲?中我们读到了那段著名的描写山峦景色的诗节,其中,一个醒目的时间性悖论跃然纸上:  ……这些壮丽的河流——这些闪亮的峭壁,  大千世界中这些亘古不变的形体,  蓝色苍穹中纯洁的居民,  死亡难以企及这莽莽森林,  它们和人一样永恒不朽……  (?序曲?第461-465行——笔者注)  或者另外一段:  高耸的林木  日渐衰老,但永不衰老的  是这飞瀑寂静的轰鸣  (?序曲?第624-626行——笔者注)  此种肯定运动中的永恒的悖论适用于自然,但不适用于完全处于变化中的自我于是自我便生出一种希望,即将内在于自然而外在于自我的时间的静止性挪用到人身上,从而逃离“那不可思议的时间的触摸〞这种策略当然存在于柯尔律治的思想中,而且也可能无意识地存在于像艾布拉姆斯和魏瑟曼这些批评家的思想中,后者认为柯尔律治是伟大的综合者,他关于主体与客体关系的阐说是浪漫意象的原初模式但这使他们陷入了一种持续的矛盾中:一方面,他们不得不肯定一种隐含在于语言的有机设想之中的、客体(优于主体的)先在性,所以艾氏宣称:“浪漫主义最优秀的风景诗都遵从了柯尔律治的模式,它们展示了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思想将已经蛰伏于外在景物之中的东西囊括并显现了出来〞;这就毫无疑问地将先在性赋予了自然世界,从而限制了心灵对自然的诠释;然而,这段引文却出自艾布拉姆斯以华兹华斯和柯尔律治为例论证自我较之自然的先在性那些段落。

      这一矛盾确实陷入了难以自圆其说的死胡同之中[4](PP196-98)  德曼同样反驳了艾布拉姆斯关于17世纪的风景诗以寓言为主而浪漫主义的  风景诗以象征为主的论断,因为他发现,在华兹华斯的?序曲?中,华兹华斯所大量使用的仍是寓言而非象征德曼指出,华兹华斯总是将“一个具体的地方寓言化〞,而且“寓言的大量出现总是伴随着对时间的终极性的警悟这种警悟通常发生在一个企图在自然世界中寻求对时间的逃避的主体身上,虽然事实上主体和自然是毫无共同之处的〞以此出发,德曼对象征和寓言进行了解构主义的再定义他说:  在象征世界里,意象与实体可能是合一的,因为实体及其表征在本质上并无差异,所不同的仅是其各自的外延:它们是同一范畴中的局部与整体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共时性的,因而实际上在类别上是空间性的,即使有时间的介入也是十分偶然的但是,在寓言的世界里,时间是其原初的构成性因素寓言符号(allegrialsign)及其意义(signifie)之间的关系并不由某种教条训戒来规定……(在寓言中)我们所拥有的仅仅是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其中,符号所指涉的意义已变得无足轻重但是在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中同样必然存在着一种构成性的时间性因素;它之所以是必然的,是因为只要有寓言,那么寓言符号所指的就必然是它前面那个符号。

      语言符号所建构的意义仅仅存在于对前一个它永远不能与之达成融合的符号的重复之中,因为前一个符号的本质便在于其(时间上的)先在性[4](P207)  德曼接着指出,通过在时间中建构意义,寓言“防止了自我滋生出与非我融为一体的梦想〞;浪漫主义诗歌中仍存在着大量寓言这一现象说明,浪漫主义的创作已经不自觉地成认了一个被浪漫主义理论所压抑的事实:自我及其自我所使用的语言的时间性或有限性决定了它们永远不可能到达某个绝对的或超验的真理至此,德曼终于引出了他自己的立场,在寓言和象征这对修辞格中,占优先地位的是前者而非后者,因为寓言从不讳言自己的时间性、修辞性和建构性:  象征要求同一性或统一性,而寓言却首先说明与根源的距离,并且放弃了乡愁感和统一欲望,它在时间性差。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