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精编]传统文化教育机遇挑战与路径.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风****你
  • 文档编号:167592812
  • 上传时间:2021-02-1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8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传统文化教育机遇挑战与路径摘要:“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极大丰富了网络文化,对网络文化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融合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在促进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兼顾传统文化教育的规模化和个性化、推动教育管理服务的现代化等方面带来了机遇;也面临着多元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互联网数字化阅读与传统阅读习惯脱节、网络教育平台的不均衡和过度商业化等诸多冲击和挑战因此,加快传统文化教育现代性升级改造,构建高校“互联网+传统文化教育”平台,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发“互联网+”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对高校构建包容开放的现代大学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传统文化教育;机遇;挑战;实施路径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不断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也给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9年发布的统计报告指出,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达61.2%,网民规模达8.54亿[1]互联网迅速发展并借助新的信息技术手段突破了各行各业原有的形态和结构,催生了新的发展业态,给各行各业带来了无限可能和机遇,为传统行业注入了活力和动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实施文化强国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

      因此,加快传统文化教育升级改造,促进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在高校的融合发展,对构建包容开放的现代大学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如何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推动传统文化教育方式、教育模式的发展与创新,是高校应当积极思考的问题 一、“互联网+”给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带来的新机遇 “互联网+”概念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创新而衍生出来的新理念,被认为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形态、新业态互联网”拥有巨大的能量,这种能量足以改变传统、发展传统,使传统呈现出新的面貌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应用到社会各个领域,实现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不仅可以加快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还可以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互联网+’是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2]与其说互联网是一场产业革命,不如说它是一场社会革命,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要充分利用这场社会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利用互联网平台和创新要素促进传统教育的变革、创新、发展李克强总理指出,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生活方式”[3]。

      互联网+教育”便是在这种思维、理念下孕育而生的新业态,“互联网+”成为教育发展的动力源、营养源,为教育资源重组提供了新的可能互联网教育与传统教育并非水火不容,相反,互联网教育的很多模式都发迹于传统教育,而且,互联网教育只有与传统教育融汇贯通,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互联网+’的意义[4]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互联网+”对于重塑教育教学模式、内容、方法等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互联网可以促进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互联网的出现使全时空学习成为现实,“互联网+”汇聚的数据和信息资源将成为现在最核心的资产,将引发传统教育革命性的变革因为互联网,优质教育资源与服务的作用和价值得以放大,不再局限于自己的学校,完全可以来源于其他学校,来源于企业、家庭及社会方方面面,甚至来源于其他国家由此,学校围墙正在被打破,通过线上线下融合促进学校开放将是大势所趋正如比尔•盖茨所描述的那样:将来世界上最好的课程均可以在网上免费获取,这些课程超过任何一个大学的单独资源,到那时,无论是在麻省理工学院学到的知识还是在网络课程中学到的知识,都应该被人们所认可互联网+”将引发全球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缩小国际之间、校际之间,乃至各区域间教育教学资源的差距,给予受教育者公平受教育的权利,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育教学创新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从这个意义上说,“互联网+”可以促进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使其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二)互联网可以兼顾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规模化与个性化互联网+”的各种教育模式脱胎于传统教育,又完全超越了传统教育,给予现代大学超乎想象的发展空间互联网+”打破了以班级为单位的小规模化传统教学的束缚,传统教育难以实现的规模化、个性化借助互联网得以实现,一个优秀教师能够服务的学生将会呈几何级数增长,从数十人到数万人,甚至更多都将成为可能同时,互联网平台所提供的丰富多彩的网络课程可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不同要求,实现受教育者的个性化需求,在满足每个受教育者应当享有教育公平的同时又能够实现跟每个人需求相匹配的高质量的服务此外,“互联网+教育”是一种随时随地的教育,打破了传统教育的组织形式,不受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可以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实现碎片化学习,实现课堂内容、教师与学生等的多维交互,学生在多维互动中完成知识建构[5]从而给予受教育者更为自由的学习方式和更为自主的学习路径,这有利于促进城市和贫困落后的偏远山区,以及不同层次高校之间教育的公平在“互联网+教育”环境下,学生拥有更广泛的选择空间,选课、听课自由度可以说是前所未有,而大数据所提供的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也可以自由享受,使“学习者采用个性化学习方式和个性化学习路径成为可能”[6],实现教学模式的私人定制化[7]。

      三)互联网可以推动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管理与服务的现代化互联网+”能够实现教育的信息化、数字化以及网络化,可以满足课堂教学大规模、个性化教育的需求,同时可以促进教育管理业务流程与教学服务模式的优化高校可以利用网络新技术,对管理业务、教学质量、教学服务等环节进行大数据精准跟踪分析,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学管理、教学服务的效率,而且可以为教学管理与服务提供完全不同的生态环境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要利用“互联网+教育”的跨界融合,推进信息技术深度进入传统教学、管理、学习、生活等领域,从而促进传统教育流程与模式的优化,逐渐实现传统教育管理与服务的网络化、信息化、现代化数据可以印证“互联网+”给教育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特殊时期,“互联网+教育”发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作用,“改变了教师的‘教’,改变了学生的‘学’,改变了学校的‘管’,改变了教育的‘形态’”[8],掀起了一场“学习革命”从疫情开始到2020年4月10日,教育部组织了37家课程平台和技术平台率先向全国高校免费开放,提供了4.1万门各类课程,覆盖本科12个学科门类和专科高职18个专业大类共有1454所高校的95.2万名教师参与了教学,总计开设课程713万门/次,学生学习人次达到11.8亿。

      正如高教司吴岩司长评价的那样,此次教学“规模之大、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是“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创举,全球范围内的首次实验”[9]这次疫情防控期间,“互联网+教育”“智能+教育”的优势更为凸显,为高校传统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互联网+”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网络文化在这种先进生产力的作用下应运而生,网络文化、外来文化强烈冲击着传统文化加之互联网数字化阅读与传统阅读习惯的脱节,网络教育平台发展不均衡和过度的商业化,使传统文化在高校的传播发展受到愈加严峻的挑战一)多元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多元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主要体现在外来文化、网络文化和流行文化三个方面首先,从外来文化方面看,全球化的进程打破了地域疆界,多元文化成为当下最显著的文化主题各种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影响已经深入到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严重冲击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文化结构和文化模式[10]尤其在青少年人群中,轻视中华传统文化,片面追求西方文化的现象比较普遍西方文化利用青少年求新求异的心理特点,通过迅捷的互联网通道,快速渗透到各个领域。

      而作为思想活跃的大学生,更容易对外来文化产生新鲜感和认同感,西方文化已经悄无声息地通过互联网,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中国人的价值观,从而导致对传统文化敬畏感的逐渐丧失,对传统文化认同感日益淡薄,给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严重的危机其次,从网络文化方面看,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信息化日新月异,以网络为载体的网络文化应运而生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互联网应用频率最为密集的是高校,高校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化的强势冲击下,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一方面,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交互性等特征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如微博、、等网络交流方式和平台,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网络影视、快手、抖音等网络娱乐方式,支付宝、转账等网络支付平台以其独特的魅力、方便快捷的时效性、共享性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娱乐方式,既对青年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交流等产生不可比拟的积极作用,也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文化环境和方便快捷的传播渠道;另一方面,网络文化良莠不齐,一些低俗、媚俗、庸俗的文化成分充斥于网络空间,一些大学生容易受到不良网络流行文化的影响,造成价值观扭曲、义利观偏失等。

      五色斑斓的网络文化契合了青年人的心理特点,占据了他们摄取文化的主要空间,传统文化被置之一旁传统文化教育的形式化、虚无化及现代性转型不够迅速等也造成了部分大学生的困惑相较而言,传统文化晦涩难懂,缺少活力与创新,许多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观念老化,思维固化,形式僵化,将其理解为“守旧”和“复古”,视其为一种暮气沉沉、缺乏进取精神的文化[11]再次,从流行文化方面看,以娱乐为主要功能的流行文化是被普遍欢迎和热烈追随的文化,它不单指静态意义上的文化作品,而是包括作品在内的人的整个消费行为和过程,供公众消费,以获取最大的商业利润流行文化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对整个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也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继而形成新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与流行文化自由、崇尚个性解放相比,传统文化普遍存在方式单一、模式古板等问题对于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存在极大兴趣的大学生群体来说,新潮的流行文化更易引起共鸣,如美剧、韩剧、日本动漫、嘻哈歌曲等,能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接受并迅速传播,拉近彼此沟通和交流的距离另一方面,对于鱼龙混杂的流行文化,思想单纯的大学生缺乏准确的鉴别和判断能力,容易全盘接受,盲目追捧同时,网络流行文化具有时效、浅显、快节奏、注重感官刺激等特点,在文化表达上往往简单、粗暴,“一切都可能被拆散成制造快感的符号,文化传承的断裂有愈演愈烈的态势”[12]。

      受其负面影响,导致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淡化,甚至抵触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这也是影响当今传统文化教育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日本对我国援助物资包装箱上印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等诗句,之所以这些诗句迅速传播并引起讨论,是因为这千年之前的诗句,表达的却是人类共通的情感,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人都能与之共鸣,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正如光明网评价的那样:“只是一句唐诗,让不少人在铺天盖地的所谓硬核的口号中,看到了一种文明感这种文明感,在乎语言的体面、情感的深刻、行为的得体;这种文明感,又恰是疫情发展到当下,急需强调之事[13]当下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国民好像确实是越来越“词穷”了情文并茂的古诗文,对于现代大多数的青年来说就如“天书”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文化沙漠”里,赚钱成为大多数人的奋斗目标,许多民众不读书、不学习、过度娱乐学生在学校之外,打游戏、追综艺、看网剧,读过《诗经》,细细品味过唐诗宋词的家长、学生极少诗终究是诗,标语也终究是标语,只是背后的思维模式与文明感,更发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