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二人转的发展与形成.docx
4页东北二人转发展与形成专业年级: 音乐学09级 学生姓名: 韩鲁星 班级学号: 2班13号 摘 要:二人转,黑土地上盛开的艺术之花,它在农村的大舞台上异常活跃,甚至在蚕食着城市,有些农民观众真是“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农民喜欢二人转,不仅仅在于喜欢它外在的舞蹈、音乐、语言之类,以达到直觉上的快感;而是透过那载歌载舞、化入化出的精湛表演,去体味人物的命运,去理解世态炎凉的艰辛,从而随着剧情的发展,或悲或喜,或恨或怨,以达到感情上的愉悦.为什么二人转能有如此的魅力?我想,除去它在剧本、音乐、表演等方面具有浓烈的乡土气息之外,最突出的特点是二人转在表演中有着独特的交流方式,唤起了观众感情上的极大满足,使其在整个欣赏过程中得到了丰富的艺术享受关键词】:二人转 活跃 舞蹈 表演引言二人转是东北地区广泛流行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从最初形成至今已有近三 百年的历史传统二人转历史上没有固定的名字,俗称双调、蹦蹦儿、对口唱、 双玩意儿、小秧歌等等,二人转的最初定名大约是在伪满时期,即 20世纪30 年代,但它一直生存于东北民间,并且常常被禁演,许多艺人都是在极其艰苦的 条件下传承并发展这门艺术的到了 50 年代,二人转这个名字首次在新中国的 文艺界得到承认,它终于获得了正式的身份和合法生存的空间。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在辽阔广大的土地 上,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居住人群的不同,自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存质量,决定了人 们的生活模式和思维模式应该说是东北地域文化造就了东北人的文化性格和审 美情趣,进而影响了二人转这一东北民间艺术的风格特征一:最具东北特色的文化品牌谈到东北文化,二人转总是要放在很高的位置东北人有句话,“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 转由此可见,东北人对二人转的喜爱三百多年来,东北二人转就像一朵朴素的野花, 在东北民间傲然开放如今,二人转这一地方戏剧品种已经转出东北,“烧遍”中国大地,各 路二人转艺术团体纷纷进军北京、广州、上海等各大城市的舞台2004年和2005年,长春和平大戏院的头牌演员和吉林省吉剧团联袂进京演岀,赢得了观众 经久不息的掌声之后,在北京展览馆剧场举行的“东北二人转名家名段演唱会”、“转星进 羊城”、《秋天的二人转》转进首都剧场……演员们精彩的唱腔、惟妙惟肖的模仿能力、各怀 绝技的特色表演让观众领略到二人转那别具一格的热辣风情和强大的生命力今年,赵本山 和辽宁民间艺术团预计要在全国几十个城市进行百场二人转巡回演出,要把二人转这把“火” 再度烧旺。
二:起源和发展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吸取了河北的莲花落,并增加了舞蹈、身段、走 场等演变而成二人转自草创至今,大约有近 300 年的历史,艺人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朝嘉庆末年二人转在历史曾形成东、西、南、北四个流派东路以吉林市为重点,舞彩棒,有武打成分西路以辽宁黑山县为重点,受河北莲花落影响较多,讲究板头南路以辽宁营口市为重点,受大秧歌影响较大,歌舞并重北路以黑龙江北大荒为重点,受当地民歌影响,唱腔优美曾有“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要棒”的谚语后来各流派取长补短,互相融洽, 形成了今天的二人转三:表演形式首先 1、从二人转的表演形式来看二人转一树多枝,它的表演形式有三种, 最常见的是二人对唱对舞,俗称“双玩意儿”;一种是只有一个人边唱边舞的独角 戏,俗称“单出头”;另一种是由多个演员扮角色同台演出,俗称“拉场戏”二人 转的演出方式主要是走村串户,据记载,直到 20世纪初,二人转的演出还是: “村店之间,时有二三人在屋内、窝棚等地演唱杂剧”,并逐渐发展成小戏班,走 村串店,在窝棚、地窨子、“子孙窑”(农户家)、打鱼人的“网房子”、挖参人的“棒 槌营子”、大车店等地演出,后来才发展成为唱“屯场”、唱庙会、唱江边码头的茶 馆、长伐木的“木邦”,唱金矿、煤矿等。
这与东北地区的生存环境有着密切的关 系2、 东北地区历史上是少数民族游牧地区,几千年的时间里,这里虽有很多少 数民族繁衍生息却依然是未开发的蛮荒僻野虽然历史上这里不时也有少数汉族 人流入,有人定居,但是相对于辽阔的大平原而言,仍然是寥寥无几所以这里 四野茫茫,地广人稀,广袤的大平原上,不知相隔多远,才能稀疏地见到几户人 家,居民相对集中的村镇非常少,因此很难有固定的戏园子,很难有可供大戏班 演出的舞台,居民更少有请得起大戏班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经济实力在这样的 生存条件下,地方艺术只有以小而灵活的特点,才能生存下来二人转演员人数 少,演出形式简单,道具较少,有小型乐队伴奏即可,各处行走方便,所以才能 得以生存和发展当然,“单出头”的形式在人数少这一点上似乎更占优势,但表 现力远不如“双玩意儿”,因此二人转便成了最为流行的艺术形式其次 1、从二人转的演出时间来看在东北民间,二人转演出的季节性比较 强,一般都是在东北地区的“农闲时间”,在一年之中有两个主要阶段,一般是从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秋收结束开始,至第二年农历三月中旬的春耕时节结束,为演 出的第一阶段,从每年的农历六月农村挂锄开始直至农历八月初秋收开始时节为 止,为演出的第二阶段。
从时间上看,一年之中大约有八个月时间可以演出二人 转2、演出的这种季节性特点,是东北地区气候条件造成的东北地区在地理位 置上纬度较高,属寒温带地区,一年之内大约只有 120 天的无霜期,农耕的特 点是春种秋收加之这里地广人稀,土地肥沃,大自然给了东北地区的农民以丰 厚的赏赐,使得这里的农民不必像南方农民那样,一年到头都要埋头在田地里, 靠精耕细作才能勉强糊口,一年一季庄稼的收成,就已经够他们生存所需了他 们一年之中只有春秋两季是真正的农忙季节,而冬闲时间竟然多达几个月,所以 这里的农民形成了“猫冬”的习俗,挂锄的时节也不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而是 追求闲散和娱乐消遣东北地区历史上开发比较晚,文化积淀较薄弱,老百姓的 文化娱乐形式比较单调,休闲消遣的常见方式无外乎走亲戚、串门子、喝酒玩牌 等,出嫁的姑娘回娘家,几乎也成了一种娱乐的方式,也多是发生在这个季节 在所有的娱乐形式中,最受欢迎的当然就是二人转这种民间演唱艺术了因为二 人转虽然形式比较简单,但在东北民间却是艺术型最高的表演形式,对普通老百 姓来说,就是最具魅力的艺术享受四:二人转民间演员及代表作【二人转十大宗师】李青山 王尚仁 李庆云杨福生刘士德阎永福 王悦恒 栾继承 程喜凤 谷柏林【著名演员】男:秦志平 韩子平 董孝芳 李雷 董宝贵 孙文学 尹为民 董连海 佟长江 徐振武 岳春 生李海阎光明傅昌发丁少良女:郑淑云 李晓霞 关长荣 闫书平 董玮 朱和平 白凤兰 苏文秀 郑桂云 陈树新 王艳 春 白玉民于莲 李丽颖 石桂琴 张建华 杨宏伟阎学晶杨金华 孙晓丽 赵晓波【民间演员】王文轩 白玉令刘桂玉孙艳芳赵晓军 小豆豆王小力张涛关小飞瞿波路小波 关小平 李小宇 董明珠 于小飞 常艳萍 张小波 刘冬梅 孙丽荣 毕佳琪 吉忠利 徐秀丽 魏 三 唐鉴军 王小宝蒋小东 李毛毛王小福 张松涛 赵春雷 张小野崔大笨崔明亮王槐阳 孙小宝郭旺向阳英三【二人转导演、编剧、编曲及研究人员】王中堂 王轶夫 高凤阁 高云梯 隋国钧 刘文彤 刘新张明远 牛正江 张文奇 白万程 张连俊 王兆一何川崔广林 孙士学 隋书今 张宪彬 于永江 杨维宇 王肯董延瑞 赵云程 张志勋 那炳晨 顾玉增 于宪涛 王彻苗中一王凤贤 李忠堂 金士贵 李鹏飞 何庆魁 耿瑛陈功英 马金萍马力张震赵月正崔凯 孙野波 邹军【二人转代表作】《西厢记》《包公断后》、《二大妈探病》、《回杯记》、《连心曲》、《马前泼水》、《梁 赛花擀面》、《皇亲梦》、《攀亲家》、《老汉背妻》、《单出头》、《包公赔情》、《孙二娘开店》、 《张郎休妻》、《禅宇寺》、《双赶集》、《送鸡还鸡》、《李翠莲还魂》、《六月雪》、《劈山救母》、 《红月娥做梦》、《打龙袍》、《密建游宫》、《刘金定探病》、《罗成算卦》、《大将名五更》、《春 哥对花》、《张生游寺》、《李桂香打柴》、《韩琪杀庙》、《小拜年》、《富贵九子图》、《游西湖》、 《杨八姐游春》、《锯大缸》、《包公吊孝》、《冯奎卖妻》、《楼台会》参考文献1、 杨朴 二人转文化阐释【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2、 王国华李平 万人围着二人转【M】沈阳:文化艺术20073、 朱恒夫聂圣哲中国艺术论丛【M】上海:同济大学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