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经》中桑意象的原型分析.docx
4页《诗经》中桑意象的原型分析摘 要:桑是《诗经》中一个重要的意象,它的文化内涵已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然而长期以来,对桑意象意义的演变着力不多本文就结合《诗经》中的桑意象,运用原型批评理论,从桑意象的基本意义入手,通过溯及它的文化内涵,对桑意象进行原型分析,以期揭示桑意象从桑崇拜(生命之树)--女子(母亲)--桑女爱情---家园文化内涵演变的动态过程以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原型;诗经;桑;影响 自荣格第一个提出原型①的概念,到加拿大文学批评家诺思罗普弗莱把原型具体地运用于艺术批评之中,原型批评理论便开始逐渐被世界上的学者们所认识和接受,并广泛应用于各种学科的研究中 在利用原型理论来研究中国诗歌的学术队伍中,傅道彬先生是走在前面的一位他在《兴与象:中国文化的原型批评》【1】中提到:“兴是中国诗歌关于原型的古老解释诗中用于表情达意的自然之物,凝聚着上古人类赋予它的最深刻的文化意义他认为“兴”就是“原型”的一种然而傅先生关于《诗经》中意象的分析并没有具体完全展开,本文试以桑树意象为例来进行原型分析 在《诗经》中,保留着很多具有原型意义的意象桑就是其中一种在305篇的《诗经》之中,桑意象的出现多达22篇。
其中《国风》13篇,小雅7篇,大雅与颂各1篇具体篇章大致如下:《国风》中有《氓》、《贰ⅰ督僮印贰ⅰ渡V小贰ⅰ抖ㄖ街小贰ⅰ镀咴隆贰ⅰ娥疯伞贰ⅰ斗诰阡病贰ⅰ妒吨洹贰ⅰ冻盗凇贰ⅰ痘颇瘛罚弧缎⊙拧分杏小赌仙接刑ā贰ⅰ痘颇瘛贰ⅰ缎≯汀贰ⅰ囤羯!贰ⅰ栋谆罚弧洞笱拧分械摹渡H帷返取1疚拇由R庀蟮幕疽庖迦胧郑菁八奈幕诤云诮沂旧R庀蟮纳3绨荩ㄉ鳎?-女子(母亲)--爱情---家园文化内涵的的动态过程 一、 桑树崇拜-----生命之树 原始崇拜往往有着深刻的物质动因,桑园一方面提供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保障,另一方面也滋养着人类文化发展的精神家园 在原始社会早期,森林曾是人类的原始家园,它的茂盛葱茏和累累果实庇护人类在荒蛮的远古中生存后来人类走出森林,开启耕种,当人类进入农耕时代的文明时,人们对森林血缘一般的感情,在桑林与桑园之中再次得到寄托与延续桑树、桑林在远古时代先民的物质世界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采桑缫丝是中国重要的农业活动,男耕女织是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百亩之田,勿夺其时”,也是古代思想家追求的理想的社会模式这一点在《诗经》中有具体体现。
如《豳风七月》: 七月流火,八月雈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八月载绩载玄载黄,为公子裳 这首诗详细描述了周朝丝绸的生产过程:先整枝、然后采桑、采蘩、备苇,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才是织帛、染丝,最后成衣《大雅瞻昂》:妇无公事,休其蚕织 可以看到当时妇女们主要的生产活动就是采桑养蚕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农耕社会中,人们的吃穿以及贸易往来都是和桑树紧密相联的桑树为人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保障 在文化发展的精神家园中,在原始宗教和神话传说中桑树也具有特殊意味 桑树在原始宗教信仰和传说中,是生命树和母亲树的象征这一认识源于人们对蚕的生命意识古人对蚕的崇拜源于蚕在生命蜕变过程中所体现的生命再生的价值与意义蚕一生由卵而虫,由虫而蛹,由蛹而蛾的蜕变过程,使古人觉得它有起死回生的神力,因此,古代墓葬中渴望借助蚕的这种不断蜕变的生命形式而获得自身生命的复生和延续,无怪乎将随葬用的人畜模型也称作与蛹同音的俑,被人们赋予蚕一样的生命和灵魂 探索源泉是人类的本性,人们在惊叹蚕的这种不断蜕变的外在生命形式时,又会思索支撑这生命蜕变的动力与力量的来源,这自然也就集中到了桑树的身上,是桑赋予了蚕生命华丽蜕变的不竭动力。
因此桑便成为了生命创造者延续者蜕变者的象征,如此,桑便成了一种蕴藏和体现着上述生命力量和生命意义的宗教文化形象《诗经》作品中的桑意象就有生命根源的体现,例如: 《曹风罚? 谏#渥悠哔狻?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谏#渥釉诿贰?淑人君子,其带伊丝 其带伊丝,其弁伊骐 谏#渥釉诩?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谏#渥釉陂弧?淑人君子,正是国人 正是国人,胡不万年? 该诗是颂美君子的诗歌朱熹《诗集传》【2】说:“诗人美君子之用心均平专一”,诗四章均是先“谏!保诖嘶√跫希渥悠撸渥印霸诿贰薄ⅰ霸诩薄ⅰ霸陂弧保杉J侵鳎贰⒓㈤辉诖巍!捌咦印蔽际得鼷鸠之子的众多,象征“君子”的多子,人丁兴旺而“谏!保捌渥釉诿贰保霸诩薄霸陂弧痹蚴撬蝶鸠之子的“有序”,象征“君子”的治家有理,而所有这些,都是以“在桑”为基础,因此,“桑”是生命根源的体现,是生命的体现 二、 从生命之树到桑女形象 上文提到在古代传统宗教信仰和文化的积淀中,来源于与蚕的生命联结,桑树蕴含生命之树的力量,它是生命的创造者和生命力量的给与者。
从这点上我们可以很自然的联想到人类中的母亲,更广而扩之则是女性一方面,我们可以从“空桑”的地名找到桑树和女性的关联空桑在传说之中是商朝名相尹和圣人孔丘的出生之地另一方面,在上古社会女性就主要从事值桑养蚕的活动,男耕女织的中国传统的的农业生产方式再次说明了女性是桑园中的生产的主角,桑树从生命之树的意象延伸出“桑树—女人”的意象这种象征在《诗经》中以两种方式充分地体现出来 (一)直接描写采桑女 例如:《豳风七月》: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诗中描写的春风和韵,艳阳高照,黄莺鸣唱,少女采桑的图画,开启桑女文学先河 (二)以桑象征女性 例如:《卫风氓》三四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以上两章前两句都是对“桑叶”的描述,描述桑树凋落前后的差别,落之前挂满枝头绿萋萋,落之后又枯又黄任飘零显然,这里的比兴是有深刻内涵的,这样的突出对比与诗中女子婚前婚后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桑树落叶之前后的对比正是女子婚前婚后差别的象征。
桑之未落”与“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表述的是女主人公对未婚女子的忠告相照而“桑之落矣”则与“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主人公对婚后痛苦生活的倾述相照可见,诗中的桑叶承担着象征诗中女子的作用而这一象征则是源于上文所提到的“桑树—女人”的形象联系 三、 从桑女形象到桑女爱情 美丽的桑树是桑女的象征清翠桑林,繁枝茂叶又为桑女爱情的萌生创造了极好的环境,由此,“桑林”又成为了青年男女爱的乐园,桑林、桑树成为爱情的隐语,《诗经》中有许多的爱情诗都来自桑园,形成了桑女爱情的模式 例如:《鄘风桑中》: 爰采唐矣?沫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麦矣?沫之北矣云谁之思?美孟弋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葑矣?沫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对该诗的理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朱熹《诗集传》【3】认为是揭露卫国贵族相窃妻妾,淫乱成风的诗也有经学家斥其为是“桑间濮上”“亡国之音”的诗篇程俊英先生《诗经译注》【4】说:“这是一个劳动者抒写他和想象中的情人幽期密约于桑林中的诗。
他在采菜摘麦的时候,兴之所至,一边劳动,一边顺口唱起歌来无论怎样理解,“期我乎桑中”指出男女幽会于桑林中,桑林是自由的爱情乐园,萌发出狂热的爱情,“桑中”是爱情的隐语 又如:《诗经魏风十亩之间》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 朱熹在《诗集传》【5】卷五中称此诗是“政乱国危,贤者不乐仕于其朝,而思与其友归于田圃”,因此有人把其称为是中国最古老的田园隐逸诗,但在李立的《神话视阈下的文学解读》【6】中在明确其是在采桑者之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断其时一首“邂逅相遇”、“与子偕臧”(《诗经郑风野有蔓草》)式的桑女爱情的诗,因为在《诗经》中所写到的桑者,基本都为女性, “桑者”即是桑女,所谓“闲闲”,是形容桑女从容自得的样子,所谓“泄泄”,是形容桑女众多的样子行与子还”“行与子逝”恰是在众多的桑女中邂逅了意中人与其共结连理,直到偕老笔者也较赞同李立教授的推断,“行与子还,行与子逝”是“适我愿兮”“与子偕臧”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四、 从桑女爱情到家园意象 桑林、桑园是爱情的隐语,爱情为家庭的建立打下了基础,桑由桑女爱情的象征延伸出家庭的象征从“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开始,以桑树为地名的地方就多次出现,桑树的种植使先民居家的地方逐渐固定下来,桑树为人类提供丰富的物质生产资料,桑林,遂成为家园代称。
例如:《小雅小弁》惟桑与梓,必恭敬止 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属于毛,不离于里天之生我,我辰安在? 《诗经选》【7】译为“:桑树为父母亲手所栽,所以应该像敬奉祖先一样对待它在这里,我们看到桑树业已成为家园的最重要的符号父母长辈之地,正是故乡的渊源 又如:在上文的分析中,《曹风分械摹胞鸠在桑”所表达的意思是布谷鸟落在桑树上,正是有了“在桑”,才有了七子在“在梅”“在棘”“在榛”, 可见桑树是依靠,是归宿,这里的桑除具有生命之源象征外,还有家园的象征在其中 通过以上分析,展现了《诗经》中桑意象的桑崇拜(生命之树)---女子(母亲)---桑女爱情---家园文化内涵演变的动态过程,那么,《诗经》中桑意象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则重点表现在形成了一个集中表现采桑女形象的叙事文学传统《豳风七月》开启桑女文学之先河它史诗性描写了桑女的具体形象,源于此,为后世在艺术上进一步加工提供了可能其中汉乐府《陌上桑》中的“罗敷”美丽、刚强、机智的形象是桑女形象演变过程中的里程碑,其影响最大,流传最广,而以刘向《列女传》所载采桑女为主题的《秋胡戏妻》、《陈辩女》也在民间广为流传《陌上桑》中的罗敷,《烈女传》中的秋胡的故事都有意上承《豳风七月》桑女受辱事件,但前者则进一步艺术化浪漫化故事情节,后者则进一步发展情节、强化矛盾,确立善与恶,美与丑的不可调和。
在郭茂倩《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中在有三十八篇诗歌在内容上都和罗敷采桑有关,由此可见,《诗经》中所记美丽的桑女采桑的劳动生活,对爱情的向往和期盼,在爱情上的大胆率直为《陌上桑》《秋胡戏妻》《乐府诗集》等作品中的桑女的塑造提供了形象借鉴,《诗经》记述桑女的故事和艺术手法也为后代文学中的桑女形象提供了艺术借鉴 ①原型:原型又译为“原始模型”,这个词出自希腊文本是“最初的”、“原始的”之意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把原型叫集体无意识,是所有个人身上都相同的,它组成了一种超个性的心理基础,并且普遍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原型批评是二十世纪的一个重要的批评流派,在剑桥大学一批古希腊文化研究者的努力下,它于二十世纪初叶诞生加拿大文学批评家诺思罗普.弗莱于1957年发表《批评的解剖》,则标志着它的成熟他把原型具体地运用于艺术批评中,指出“原型”是作品里的因素,它或是一个人物,或是一个意象,一个叙事定势,一种可以从范畴较大的同类描述中抽取出来的思想或者是作品的叙述构思,性格类型,情节结构形象,意象等它们具有历史文化的普遍的最初的基本形式,并且在作品中得以反复的形象化再现加)诺思洛普弗莱.批评的解剖.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6.参考文献:【1】傅道彬.兴与象:中国文化的原型批评[J]. 学习与探索 1989年第4—5期.第5~10页.【2】【3】【5】(宋)朱熹著.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88、30、65页.【4】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31页.【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