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生态文学研究的当代文化价值.docx

4页
  • 卖家[上传人]:cn****1
  • 文档编号:524686659
  • 上传时间:2023-12-2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7.40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生态文学研究的当代文化价值摘要:当环境遭到严重污染、资源变得匮乏奇缺、人与自然关系出现问题等生态危机 日益凸显时,“生态文学”诞生了,并在世界各地异军突起,迅速形成拥有大批研究学者的 队伍,体现出鲜明的当代价值倾向性文章对生态文学发生、发展以及现实针对性进行考辨, 挖掘生态文学深厚的思想基础和文化根源,分析当代文化价值特征,强调优化生态文化的意 义,连接起文学与人类精神中断的脉络,思考在充满生存危机的今天重新确立一种新的人与 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形态和价值理念的现实意义关键词:生态文学;生态批评;生态危机;文化价值生态文学(ecological literature)或称生态批评(eco-criticism)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 源自美国相对于其他西方文论而言,生态批评出现较晚,但它的诞生立刻引起世界各地学 者的关注,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形成越来越高涨的生态文学思潮那么,什么是生态文学? 它的含义是什么?关于生态文学的定义,厦门大学王诺教授在《欧美生态文学》中非常明确 指出:“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 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文学。

      生态责任、文明批判、生态理想和 生态预警是其突出特点[1它强调了生态文学研究的任务是从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 分析考察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查找造成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换言之,就是用生态批评的 理论和方法研究文学作品,通过文学重审人类文化价值观,探寻影响甚至决定人类在社会发 展中对自然态度和行为的社会文化因素,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是一种文化价值取向的选 择生态文学研究不仅研究文学作品如何表现自然环境与人的关系,而且历史地揭示文化是 如何影响地球生态的工业革命和现代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奢侈、消费、享乐主义思想使人类 面临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的双重危机因此,从生态文化角度挖掘文学创作中的思想基础和 文化价值根源,重新确立一种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价值理念势在必行一、生态文学的产生与发展生态文学产生的背景是不断加剧的生态危机和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18世纪60年代, 随着英国第一台工业大机器的运转和科学技术的日益更新,人类进入了一个工业文明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人类征服自然的欲望膨胀,开始疯狂地向地球攫取和破坏,大自然沦为被征 服和被改造的对象人类把自然用作实现自己巨大潜能的工具,为自己创造了日益丰富的物 质世界,消费主义滋生蔓延。

      然而正当人类沉浸于享受自己创造的辉煌财富时,却同时尝到 了 “人类中心主义”带给自己的苦果面对越来越狂妄自大和奢侈浪费的人类,大自然以它 特有的方式向人类敲响警钟:大气污染、水土流失、物种灭绝、全球变暖、温室效应、资源 枯竭、臭氧空洞、地震频发、森林毁灭、生态失衡等,形成威胁人类生存的生态大灾难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192个国家的官员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 签署新协议在此之前发生在珠穆朗玛峰的气候变化,是改变地球的先兆,环境问题再次吸 引全球众多关注尽管本次会议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但各国领导人并没 有站在世界人民未来长远利益角度,从生态精神出发,导致哥本哈根气候峰会最终并未能出 台一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文本,留给人们的仍然是混乱与困惑有效应对气候变化,节 能减排,任重道远正是由于人类认知论的偏差和西方“现代性”的加速,加之人类自身对 地球肆无忌惮的掠夺,引起全球知识界的忧虑,严峻的生态现实催发了生态文学的产生生态文学批评的端倪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初据王诺,1974年,美国人类生态学家 约瑟夫•密克尔率先在其出版的专著《生存的悲剧:文学的生态学研究》中提出“文学的生 态学”(literary ecology)术语,书中介绍了这一术语是指文学作品中对生物主题和关系 研究的描述,同时试图揭示文学在人类生态学中的作用。

      他主张文学批评应当探讨“人类与 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真诚地挖掘文学对大自然和人类行为的影响;同年,《现代语言学 会会刊》刊出了另一位美国学者克洛伯尔的文章,文中他提出了与密克尔相似的概念,将术 语“生态学”(ecology)和“生态的"(ecological)引入文学批评中但首次明确使用 “生态批评”(eco-criticism) 一词的是学者威廉•鲁克尔特,1978年他在《衣阿华评论》 上发表了《文学与生态学:一次生态批评实验》一文,提倡“将文学与生态学结合起来”, 把生态学和生态概念应用于文学研究,强调文学批评家必须具有生态学视野2]20世纪90年代,大量生态批评专著问世,生态文学开始兴盛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 贝特的《浪漫主义的生态学》、克洛伯尔的《生态批评:浪漫的想象与生态意识》、布伊尔 的《环境的想象:梭罗、自然文学和美国文化的构成》、格罗特费尔蒂和弗罗姆主编的论文 集《生态批评读本》、《新文学史》,其中包括菲力普•达纳的《生态批评、文学理论和生 态学真谛》、布伊尔的《生态的起义》在内的10篇专论生态批评的文章进入21世纪,更 多的作家、诗人加入到生态文学创作、研究、批评队伍中来,生态文学也更加迅猛地发展。

      正如2000年贝特在《大地之歌》里所呼吁的那样:公元第三个千年刚刚开始,大自然却早 已进入了危机四伏的时代这是在为全人类描述生态文学赖以生成的生态危机真实写照生 态文学是在人类和地球生存危机日益恶化这个大背景下产生的,如何缓解人与自然的紧张关 系已不再是作为自然科学的生态学解决的问题,而是作为人文科学的文学要研究的问题生 态文学的文化价值迷失和消费主义蔓延使人类遭遇前所未有的现代性危机一一自然生态和 精神生态双重危机,只要地球生态危机不消除,生态文学就有发展的土壤二、生态文学的思想基础与文化根源西方圣经故事中“伊甸园”的自然王国和东方女蜗补天的神奇传说都反映了人类对自 然生态环境的美好想象和渴望,生态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也促使许多中西方学者开始寻找传统 文化中生态思想的文化根源北美印第安人把自己看成是自然的一部分,相信万物有灵,认为世界是万物的共同家 园,所有的动植物和人一样享有平等的权利,人类必须敬畏和感恩大自然,不能超越生存需 求而肆意掠夺榨取它,因为人的生存依赖于大自然,否则将遭报应1854年,苏夸美什部 落的酋长西雅图发表了一个口头上的宣言,称之为《西雅图宣言》,宣言表达了当时北美印 第安人的整体生态思想:“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而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这一生态思 想一直都深深影响着欧美文化[3]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相信,人生的目的就是在于与自然的和 谐相处之中古罗马西塞罗强调动物与人一样,应当具有生命的尊严,所以要尊重一切生命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学者切萨皮尔诺明确倡导要尊重自然万物,自然界中所有生物都有自己 的神圣价值,没有什么东西令人唾弃还有阿伦•奈斯的反“人类中心主义”生态学批评; 艾尔多的“生态中心论”理论等中国文化中所特有的生态思想和生存智慧博大丰厚,许多古代哲学家、思想家都有独 到见解老子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哲学;孟子的“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天之生物,使之一本”观点;荀子的“天 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论断;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人论;王 守仁的“明明德者,立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也” [4]生态感受都充分体现了中国道家强调的 人与自然融合的整体自然观:天人合一这些中国传统原典中蕴含的生命意识实现了中国文 化与西方文化跨越时空的对话,揭示出道家、儒家自然思维的观物感悟,奠定了全球化语境 下建构新一轮平等和谐文化理念的生态思想基础18-19世纪记录了西方文明史上第一个生态思想繁荣期。

      回归自然并与自然万物和谐相 处的思想一度成为主流哲学思潮,浪漫主义文学在这一时期做出了极大贡献所谓“回归”, 并不是指回到原始或远古的蛮荒时代,而是要求文学走进生态学领域,贴近自然,回归民族 文化传统,指人类对自然精神家园心灵上的追求美国哲学家、超验主义运动代表人物梭罗 堪称是浪漫主义时期最伟大的生态学家他强烈突出人类应当崇拜自然的观点,强调这种自 然崇拜不仅能够拯救自然,更重要的是“意味着人类得到新生”,同样拯救了人类自己梭 罗对于自然的观察建立在社会批评和哲学思想的基础之上,在其作品《瓦尔登湖》中,他为 人们展现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境界德国浪漫主义诗人阿尔尼姆在诗中的质问振聋发 聩:“古树哪里去了?昨天我们还坐在它下面;还有固定界限的原始记号呢!怎么回事?出 了什么事?百姓几乎忘了它们! ”对于人类是否在毁灭自然万物之后也毁灭自己表示出极大 担忧[5]美国当代诗歌评论家帕洛夫看来,“华兹华斯笔下的那种自然纯朴的诗歌语言已然 不在,取而代之的是工业化洗礼下虚伪浮躁的靡靡之音”[6]与华兹华斯齐名的另一位英国 湖畔派诗人柯勒律治在他的长诗《古舟子咏》中,刻画了一个老水手的故事大自然没有让 肇事者老水手死去,而是严厉地惩罚他一一让他用一生给每一个路过的人讲述自己的遭遇, 告诫人们要永远尊重、保护自然万物,否则,人类就会成为一个被大自然母亲抛弃的孤儿, 像他一样整夜徘徊在黑暗森林里,遭受万般痛苦。

      故事从人对自然的随意摧残而导致天罚来 呼唤人类生态意识生态文学具有深厚的思想基础和丰富的文化根源,目前理论体系尚处于 建构开放期,只有在继承前人生态思想成就基础上,挖掘深层次的当代文化价值,建立新的 生态哲学体系,才能真正实现理论成熟三、生态文学的当代文化价值与建构生态危机已成为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在此背景下产生的生态文学及其研 究具有其特有的当代文化价值,对新世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理念建构产生强烈的警示 性和积极的现实意义一) 生态文学呈现出强烈的生态预警特点生态文学的定义特征决定生态文学是把 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其根本前提和最高价值,不再把人类作为自然界中心,抛弃了 “人 类中心主义”,倡导生态中心主义思维方法生态文学告诉世人人类到了应该反思并确立在 人类文明进程中逐渐失去的人与自然互依互存属性和生态意识,主张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 系,建设一个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文化氛围,弘扬生态文化,摒弃非生态生活恶习生态 文学的多数作品都堪称是生态预警作品,它不断警醒人类:只有有利于生态系统整体利益的 发展行为,才能获得长远或根本利益,真正缓解乃至消除生态危机二) 生态文学显现出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的特征。

      日益加剧的生态危机已成为全人 类共同面对的问题,在全球化语境下,生态文学为中西方生态思想提供了对话、共鸣空间 西方社会自70年代初就掀起的绿色文学浪潮方兴未艾,正在走向理论成熟期中国从80 年代起出版了大量西方生态文学的译著,书中丰富的思想逐渐在中国文学研究中产生影响 同时,中国的生态思想特别是具有古代东方生态智慧的《老子》、《孟子》、《荀子》、《庄 子》、《论语》等经典文献被西方人奉为至宝,得到了在他们那个年代没有的增值评价要 解决生态问题,必须在全球合作基础上,建构一种新的平等的和谐文化21世纪是文化多 元共生的年代,中西方文化相融互通的局面正逐步形成,有利于构建全球新的文化生态系统三) 生态文学揭示出地球生态受社会文化影响全球范围内的生态危机不仅表现为 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严重失衡,也进一步扩展为新的社会危机和文化危机从人的经济需要 出发,向自然无度的索取,放纵消费欲望,沉湎于物质享乐,是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的文化根 源这一现实语境决定了生态文学的目的在于通过文学作品追问人类的生态义务和责任,进 行深刻文化反思,探寻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怎样受到社会文化影响,怎样导致生态危机事实 上,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共同决定了人类在世界上的生存方式,而人类选择怎样的生存方式 将直接影响地球的生态环境。

      西方著名生态批评家唐纳德•沃斯特就曾指出:“我们今天所 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起因不在生。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