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庄子_寓言意象的无涯性.pdf
3页1722010·1庄子甚至让孔子大谈道家所谓心斋:“仲尼曰:‘若一志, 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于心, 无听之以以心而听之气!听止于耳, 心止于符气也者, 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 虚者, 心斋也 ’ ” 孔子劝颜回的这番话, 是要求颜回用道家的思想来处世, 要求他内心摒弃一切尘世间的杂念, 不用耳朵去听, 而是用心去听, 进而甚至不用心去听, 而是用气去听, 通过气来保持自我与客观外界的联系, 达到一种空虚的状态这就是道家通常所说的虚静, 是道家悟道的一种心理状态这就人为地将孔子的思想完全颠倒过来了, 这种颠倒, 与对孔子的批判是一致的, 那就是以显赫的儒学为衬托, 提升道的地位 庄子的寓言颠倒圣人的立场与话语, 有意解构各家学说的对立与差异, 实际上是要证明, 这世界原本是万物齐一、 是非皆无的可见, 庄子寓言通过置换变形以取消是非界限的言说方式,也是道的内涵的一种体现又如混沌神话中的混沌,本是混沌无面目的神灵, 象征天地未开辟之前宇宙的状貌在庄子的寓言中, 则被说成是一个有仁义之心的神灵, 由于他善待南海海神和北海海神, 得到了两神的回报, 两神在本来没有面目的混沌身上凿了七个孔, 本是出于好心, 没想到竟将混沌害死了。
庄子对混沌故事的变形处理, 意在说明事物有自己的自然属性, 不要人为地加以干预, 任何违背自然的做法都是极其有害的同时也是对儒家仁义的否定, 对人类已经失去的混沌完美的自然状态的惋惜庄子的寓言又常采用反讽讥刺的方式, 正话反说, 反话正说, 亦庄亦谐, 暗含讥刺如上引混沌寓言, 既采用了置换变形, 也采用了反讽 混沌本是自然天成, 倏、 忽出于报恩之心, 为他凿了 7 个孔, 其结果是导致混沌的死亡, 好心反而办了坏事好心与恶果形成鲜明的对比, 极具讽刺意味庄子的寓言, 似乎处处都含讽刺 “蜗角之争” 讽刺诸侯之间永不停息的战争, 仅仅只是为蜗角之利丑人效颦, 讥刺矫揉造作, 违背自然特别是在庄子的有关名人典故的寓言中, 讽刺最多, 其矛头直刺儒学的仁义道德, 揭示其虚伪与矫饰庄子运用寓言经常将其引申, 或转喻, 或暗喻这样就使得所用寓言变得多义、 模糊, 含蓄他所重构的寓言, 需反复玩味, 才能稍解其义同一寓言, 不同时代、 不同地域、 不同学派、 不同个体的人, 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这种对寓言进行转喻、 暗喻的引申的手法, 正适合表现庄子道的虚空玄妙的内容在这类寓言中, 包藏着无穷的万象, 不尽的意蕴, 让世世代代的人们难以尽释其义。
如 《逍遥游》 关于鹏、 蜩、 鸠三鸟的寓言:“鹏之徙于南冥也, 水击三千里, 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风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 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背负青天, 而莫之夭阏者, 而后乃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 我决起而飞, 抢榆枋而止, 而控于地而已矣,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 三餐而反, 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 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大鹏南飞,“水击三千里, 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似乎十分壮观, 但是 “风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 仍需凭借外力, 不能达到真正的自足与自由 蜩与鸠仅仅在地面与小树之间短距离地飞上飞下, 很不起眼, 但它们不需积风聚粮, 凭借很少, 在自足与自由性上并不逊于大鹏郭象注说:“苟足于其性, 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 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矣故小大虽殊, 逍遥一也 ” 这是说: 蜩、 鸠与大鹏在各自的天然的习性范围内, 都是自足与自由的; 它们之间所谓的高下大小的区分, 是在把它们纳入比较与对待关系中才发生的; 但一旦纳入比较与对待关系中, 则它们各自都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自足性与自由性; 只有消解种种比较与对待关系, 才可以回复本性, 才可以作逍遥游。
这则寓言又可以从蜩与学鸠嘲笑大鹏的角度来加以理解: 其中包含了 “小知不及大知” 的道理 以蜩与学鸠的能耐、 心胸、 见识, 是不可能理解大鹏的行为和志趣的然而, 站在不企慕 “九万里南为” 的蜩与学鸠的角度来看, 它们又有值得肯定的一面, 即能够知足乐天此外,“风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 大鹏虽有南飞, 但需凭借九万里大风, 则似乎又在说明伟大壮举的实施, 需要相适应的条件还有, 寓言似乎还包含鲲鹏扶摇而上、 水击三千行为所包含的进取精神的赞美此外, 鲲鹏的南飞似乎也可以说明, 人要有远大志向, 才能有努力的方向, 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伟业总而言之, 这寓言似乎难以作出确定性的理解庄子寓言在使用上的多义性和模糊性, 与其道的追求上的多义性和模糊性是相一致的作者系武汉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 2008 级博士生)责任编辑:李建中在先秦诸子的作品中, 庄子的寓言作品无疑是独具特色的, 它不同于 《论语》 的语录体, 也不同于孟子的论辩体 《庄子》 寓言的魅力在于其超凡的想象力, 富有诗意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 这也是 《庄子》 在先秦诸子作品中独具特色的重要原因 鲁迅先生指出:“而其文则汪洋辟阖, 仪态万方, 晚周诸子之作, 莫能先也。
”这是对庄子寓言意象美学特征的最好描述王远东《庄子》 寓言意象的无涯性———————————————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鲁迅全集》 第 9 卷第 364 页,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年版173“寓言” 是 《庄子》 独特的言说方式,“寓言” 这一说法也是在其 《庄子·寓言》 篇中最早提出:“寓言十九, 藉外论之 ”“藉外论之” 正是寓言最基本的特征, 即是通过它人之口论述事情, 表达看法 庄子表达其思想并不是直接由自已表述出来, 而是通过寓言中它人的对话、 故事传递其思想的王先谦 《庄子集解》 称: “宣(颖)云寄寓之言十居其九, 案意在此而言寄于彼 ”其 “案意在此而言寄在彼” 指出了寓言的本质特征, 正因为意在此而言寄在彼, 因此, 二者之间必须有一个具体的物象为载体, 庄子的寓言营造的意象就扮演了这一角色, 并具有一种汪洋辟阖、 浑沌无涯的特征庄子寓言恢宏壮美的意象, 是与其雄奇的想象、 富于诗意的语言描述紧密相关的 庄子以其超凡的艺术手段创造了具有独特审美意境的意象世界, 如在 《逍遥游》 中:“北冥有鱼, 其名为鲲鲲之大, 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 其名为鹏鹏之背, 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 其翼若垂天之云。
⋯⋯鹏之徙于南冥也, 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 尘埃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 亦若是则已矣 ”描绘了一个摆脱一切功名利禄权势的束缚, 达到超然物外、 悠游无为、 绝对自由的意象世界庄子寓言意象的形成是通过塑造一系列具有宏大气势的物象来体现的, 如 《逍遥游》 中 “背若泰山, 翼若垂天之云,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绝云气, 负青天” 的大鹏形象,“乘天地之正, 御六气之辨, 以游于无穷” 的至人形象,“肌肤若冰雪, 绰约若处子, 不食五谷, 吸风饮露乘云气, 御飞龙, 而游乎四海之外” 的神人形象,《应帝王》 中 “乘夫莽眇之鸟, 以出六极之外, 而游无何有之乡, 以处圹垠之野” 的逍遥者形象,《人间世》 中 “其大蔽数千牛, 絜之百围, 其高临山, 十仞而后有枝, 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 的大树形象等 庄子以一系列大气磅礴的物象来营造一个广漠大气的世界, 它带给人的是一种超妙的感觉, 进入一个奇幻的意境世界, 同时也使人有了一个自由飞翔的心灵, 体现了庄子一种高远开阔的视野庄子寓言中, 此类具有宏大气象的意象比比皆是, 如 “无何有之乡” 、“广漠之野” 、“垂天之云” 等雄奇至大的意象, 庄子借用这些浑沌无涯的意象隐喻他所追求的 “自由” 是一种无边无际的无涯境界。
在庄子看来, 只有至人、 神人、 圣人才能驰骋于这一无边无际的自由世界, 如天马行空, 像大鹏翱翔, 无遮无碍, 无所不往, 这才是真正的自由逍遥!这正是其寓言审美意象无涯性的重要特征庄子寓言的这种汪洋辟阖、 浑沌无涯的审美意象是与其 “以无为道之本” 及 “大道无形” 的哲学思想紧密相关的在庄子看来, 这种至大无涯的寓言意象就是宇宙的至道 “无” 的形象性体现, 庄子的寓言创作始终受着这种意识的支配, 万物自“无” 而生, 要以具体形象之 “有” 来表现大道之 “无” , 以形象的可感知性来表现无极限的宇宙意识, 庄子寓言意象极力表现一种不见形迹茫然无际的特征, 形象虚空缥渺且又幽远深邃, 构成了庄子寓言意象独特的审美意象庄子关于 “无” 的哲学思想和老子是一脉相承的, 老子说: “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 ”( 《道德经》 第四十章)同老子一样, 庄子也把 “无” 作为其哲学的根本出发点 他说: “万物出乎无有 有不能以有为有, 必出乎无有, 而无有一无有 ” ( 《庚桑楚》 ), 他们都以 “无” 作为物质世界的本源 “有” 是从 “无” 中产生的, 这种产生的过程就是 “道” , 道是 “有” 和 “无” 的统一,也即是老子所说的 “有无相生” 。
而在庄子看来,“道” 是 “无乎逃物” ( 《庄子·知北游》 ) 的, 一切物象都自 “无” 而来, 因此“无” 存在于一切物象之中同时, 庄子和老子一样, 认为语言是有局限性的, 是不可能表现具有无限性的 “道” 的老子说:“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 ” 庄子继承老子的思想, 说:“夫道有情有信, 无为无形 ”( 《大宗师》 ) 老子和庄子都认为 “道” 是一种不可名状之物, 不可言传之境 既然道是无法言说的, 那就只能通过 “象” 来表现, 正如 《易传·系辞上》 中说的: “圣人立象以尽意 ”在这一点上, 庄子和 《易传》 的思想是一致的那么, 要如何 “立象以尽意” 呢?庄子采用了 “寓言” 这一言说方式来论 “道” 说 “无” , 通过其寓言所呈现的具体的物象来表现至大无形的 “道” 正如后来王弼所说的:“夫象者, 出意者也言者, 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 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固可寻言以观象, 象生于意, 固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 象以言著 ”也就是说,“象” 是在 “意” 之外生成的, 要 “明意” , 就要立象以观意, 那么, 要如何 “立象” 呢?这就必须通过语言, 于是, 庄子找到了寓言这种独特的艺术传递方式, 以寓言这一独特的言说方式 “立象” 明意, 这样, 庄子寓言意象就成了从 “有形” 世界去探求 “无形” 之道的载体, 并在庄子哲学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庄子这种运用寓言来造 “象” 传 “道” 的言说方式, 相较于老子的以言传道的方式, 无疑是大大进步了既然庄子所要表现的 “道” 是大而无形的, 因而与之相对的寓言意象也同样是宏大无涯的了 “道之为物, 唯恍唯惚,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 其中有物” ( 《道德经》 第二十一章)要用这种主观意象来表达 “道” 的抽象意义, 就不可能把 “道” 勉强纳入一个有限具体事物里 事实上, 庄子寓言也没有这种倾向相反, 为了以具体之象来体无限之 “道” , 庄子寓言中的道中有物、 物中有道、 道物浑然一体的意象, 正是道之无穷、 自由亦无穷, 思维所及处也即是物象所达处的理念的体现庄子通过寓言的有形之意象把思维的触角伸向了 “无形” 的无穷世界, 这是庄子寓言审美意象具有无涯性的根本原因庄子寓言的涵义极其丰富, 具有模糊性, 多义性这也是构成其寓言意象无涯性的重要原因, 庄子寓言通过想象、 ———————————————王先谦:《庄子集解》 第 181 页, 中华书局 1987 年版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第 1 页, 中华书局 2008 年版孔颖达等:《十三经注疏》 第 82 页, 中华书局 1980 年版。
楼宇烈:《王弼集校释》 第 609 页, 中华书局 1999 年版《庄子》 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