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气自动化建设方案.doc
30页项目一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方案项目负责人:高 峰(一)项目建设背景1. 行业背景及发展趋势 内蒙古自治区一直就是国家的重工业战略要地,装备制造业 和能源产业已列入“十一五”期间自治区和呼和浩特市重点发展 的优势产业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高起点构筑优势特色产业集 群”是呼和浩特市“十一五”规划目标被誉为“中国乳都”的 呼和浩特市将发展为“世界乳都” ;电力工业,发电装机总容量突 破 1000 万千瓦, 呼和浩特市即将建成国内电力装机容量最大的地 区;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建设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创 维、TCL等企业纷纷落户青城);能源、冶金、重化工产业在呼、包、 鄂 “金三角” 经济带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机械制造业发展势 头强劲,初步形成整机带动零部件的产业集群呼和浩特市决心 打造北方最大的机械制造业基地,形成产品系列化、产业规模化呼和浩特市已建有金川、如意、盛乐、金桥、金山等五个国 家级、地市级现代化工业园区,数百家自动化工业企业的入驻,带来了装备水平的极大更新和提升现代制造业的技术不断进步 与升级均大量应用着自动生产线、自动装配线、数控机床等先进 设备,在这些设备中又大量运用了现代控制系统,这些控制系统 具有种类繁多、技术含量高、价值高、更新换代快四大特点。
所 有装备和系统中无不与电气自动化技术息息相关电气自动化技 术已经成为决定装备质量、性能、运行稳定性的关键因素,成为 产品附加值的决定性因素由此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面临极好的 发展机遇目前呼和浩特市及周边地区与电气自动化技术有关的企业多达 8600 余家,自动化生产线近 1000 条,而当前电气自动化技术 人才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 , 该领域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更是严重短 缺统计表明呼和浩特市与周边地区需要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近 5 万人,缺口近 2 万人培养掌握电气自动化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企业第一线生产、安装、调试、设备维护、售后服务 和运行管理等相关岗位从业人员素质显得尤为迫切2. 专业现状机电工程学院即由原内蒙古自治区劳动与社会保障厅属下的 “内蒙古技师学院” ( 该校名现仍予保留)与呼和浩特职业学院 机电工程系合并组建而成 “内蒙古技师学院”属省级重点“劳动 技校”,是全自治区劳动培训鉴定基地实训条件得天独厚,双师 师资优势明显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从 1994 年设立的中专专业发 展到现在的高职专业,适逢经济建设高速发展期,得到了快速发 展的良好机遇目前本专业的在校生人数为 220 人,学生就业率 达到了 96%。
本专业已于 2007 年通过我院的重点专业遴选,同年 在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中成为重点剖析专业,获得 优秀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师主编专业教材 16 本(4 本为内蒙古 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 ,参编教材 8 本模拟电路” 课 程被评为院级精品课,2008年申报省级精品课1)师资条件我院现有本专业教师15名,特别是从众环集团聘请了 1名具 有业内影响力、知名度高的总工程师牟宏明同志担任专业带头人, 指导专业建设工作,同时还聘请企业工程师杨建新等 2人,企业技术人员10人作为兼职教师表1-2-1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师资队伍结构表专任教师硕士生学历本科学历咼级职称中级职称初级职称双师型15411102311所占比例27%73%67%13%20%73%兼职教师专业带头人企业工程师企业技术人员131210(2)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实施“校企融合、能力递进”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 模式实施“双证融通”制度,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 养办学理念上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之路”教学模式改革为“ 2.5+0.5 ”方式,即学生在校学习 5 个学 期,到企业顶岗实习一学期。
近两年我院与蒙牛乳业集团等 12 家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 作关系,双方签订合作协议,以“工学结合”的培养方式共同培 养本专业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方向学生 2007 年该专业一批学生 到蒙牛乳业集团参加顶岗实习并进入就业前的试用期顶岗实习期间,学 生既是学生又是企业见习员工,工作和学习相结合学生毕业后 将成为世界最先进自动化生产一线的骨干力量同时还与大连品 川精品电镀有限责任公司、浙江天煌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两家企业 签定了合作协议,按照工学结合的培养方式学生被送往企业进行 培养其主要效果有:保障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逐步展开日益深入实施;培养了高素质技能型实用人才;初步实现了“零距 离”就业,即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学生与员工零距离,毕业与就 业零距离的人才培养目标3)教学改革专业服务 根据呼和浩特地区及周边工业企业结构和产业布 局,结合我院办学特色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分为工厂供配电技 术、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工业电气控制技术三个方向三个方 向的学习内容具有共同的人文素质模块、基本技能和与各自方向 对应的职业岗位相符合的专项技能模块和综合技能模块课程体系 聘请专业指导委员会对所设课程的内容以及教学 大纲进行修订。
建立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技能训练项目化、综 合实训职业化课程体系围绕该专业岗位群的职业技能需求,构 建成由认知 (仿真) ——理论——实践 (校内实训) ——顶岗 (校 外实训)一条完整的能力递进教学链,分层次培养学生的职业技 术能力实践教学 本专业注重扩大专业技能培养和专业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比重,增加学生的实践锻炼机会和力度 4)校内外实训条件 校内现有可共享的具有真实(仿真)职业氛围、设备先进、 强弱电兼顾、软硬配套的实践教学专用实验、实训室 11 个,设备 总值近 1000 万元,能够完成金工实习、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检 测传感技术、电气控制及 PLC应用技术、单片机应用与控制技术、 电机及拖动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及应用等多项实 验实训教学任务为强化本专业人才培养, 与校外企业正式签约实习实训基地 9 个,还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以及国家级综合职业培训基地, 保证了第六学期学生半年顶岗实习的顺利实施;同逐步完善了与 本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职业能力训练和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制 度,全面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时还承担自治区 专业技术工人统一(定点)培训、鉴定任务。
5)社会服务社会培训 2006 年至 2007 年开展了面向社会的维修电工、 无线电调试工、家电维修工等培训约 500 人,提升了受训人员的 就业能力; 2005 年至 2007 年承担了内蒙古劳动厅事业单位 3000 多名技术工人等级考核和劳动职业技能选拔大赛; 07 年与合作企 业恒诺(集团)呼和浩特铁路分公司联合开展职后教育,并对 60 名电气维修技术工人进行了《变频技术》短期培训技术服务 与呼和浩特众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对 其分厂 4 台老式普通车床进行数控化改造;开发了《呼和浩特公 主府综合安防管理系统》 ,经专家鉴定为国内先进水平; 与恒诺(集 团)呼和浩特分公司合作技改项目 《QZHI—1 型切纸机电脑程控化 改造》,获总学院科研处经费资助并通过验收对外交流与合作 2006 年学院与内蒙古工业大学工程训练 中心建立了对口合作关系,加强了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 育教学与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等方面的合作 2007 年学院与内蒙古地区高校以及合作企业专家共同论证、开发“内蒙古高职园区共享型机电实习实训中心的建设方案” ,拟建成近 16000 平米高起点、高标准、多功能的全区最完善的共享型校 内实训基地。
二)专业建设目标1、总体目标在现有良好办学基础上,再通过此项目建设,继续深化“校 企融合,能力递进”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满足企业职 业能力结构、岗位能力需求的课程体系,以学院与各类企业内涵 与外延的紧密合作、开拓为依托,把本专业建设成为在课程体系 和课程内容改革方面、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吸纳人才方 面处于区内和西北地区同类院校领先水平的国家重点专业,同时 带动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协调发展本专业技能定位:面向呼和浩特地区及周边日益崛起的装备 制造行业,培养具有较强的电气控制和自动化技术应用能力,能 够胜任电气设备制造企业的生产一线、机电产品的电气系统安装维护、自动化生产线的运行维护、工厂供电系统安装、维护和设 备改造等岗位工作的高级技能人才本专业人文定位:在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坚 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具 有与本专业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较强的学习 能力和创新意识,成为首府地区用得上、留得住、后劲足,德才 兼备的人才2、具体目标( 1)深化“校企融合、能力递进” 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进一步加强对高职教育的理论研究,紧密结合呼和浩特地区 及内蒙古支柱产业发展,深化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融通校 企合作人才培养、输送渠道。
根据企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深化 “校企融合、能力递进 ”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与外延; 继续坚持“ 2.5+0.5 ”教学模式;使职业教育服务并引领地方经 济建设2)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上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技能训练项目化、综合实训职业化的教 学体系积极推广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法,把教学中心从单一的课 堂转移到一体化的课堂与实习地点;采用项目教学法,使每个项 目都有具体的产学结合导向计划;在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3)课程建设以应用方向岗位能力为先导本专业按 3 个方向建构基于生 产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以专业技能为核心,以职业生涯所必 备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相结合,以基础技能模块、人文素质模 块教学为铺垫,以“必需,够用”为度,使学生具备三个专业方 向所共有的基本技能,为后面的职业技能学习至走向岗位打下坚 实的基础; 综合技能模块要针对三个不同的方向设置不同的内容, 使学生在学习时有相对不同岗位的学习重点课程设置增加实践课和“双证融通”课程的比例根据该专业群技能需求重点开发 6 门具有工学结合特点的优 质核心课程及配套课件、 立体化教材, 争创 1 门国家级、 2 门省级 一门院级精品课程。
4)师资团队建设 建设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通过培养、引进和聘 请高层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组建一支能够引领电气自动化 技术发展具有高水平研发、教学和社会服务能力强的专兼结合 的双师素质及“双师结构”的师资团队一方面加快校内双师培养,计划 2 年内培养 2 名本专业带头 人,培养本专业 6 名骨干教师;要求教师下厂进修、锻炼,使专 任教师“双师”素质达到 90%以上另一方面积极吸引行业、企业 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半年内从企业聘请 4 名具有专 业特长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骨干教师; 聘任 14 名在企业界具有影 响力的技术骨干从事专业实践教学;企业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比例超过 1:1与此同时,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师德建设理念,加强以师德建设,全面提高教师团队的职业道德素养,把教书育 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程育人落到实处 5)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在现有基础上建设校内外先进的实训基地,强化学生技能培 养把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群)自有实训基地建成即能进 行学生和社会专业技能实训与鉴定,又能进行电气产品生产、应 用技术研发、新技术培训的高水准基地使实训基地的硬件水平 达到区内先进,管理水平区内领先。
具体目标:① 对现有的 11 个实验实训室进行有机的整合, 组建金属加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