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修约.docx
4页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侵略者与清政府订立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取得了许多 特权到五十年代初期,他们对已经得到的权利又不满足了,企图通过“修约” 的形式实现新的侵略要求,其主要内容是中国全境开放通商,北京设立使馆,鸦 片贸易合法化一八五四年和一八五六年,为此进行了两次“修约”活动第一次“修约”活 动是以英国为首、美法两国附和的方式出现的英国引 用最惠国条款和中美望厦条约第三十四款关于十二年后贸易及海面各款稍可变 更的规定,认为南京条约到一八五四年届满十二年,要求加以全面的修改英 国的理由是不能成立的,第一、南京条约是政治条约,不是商约,没有修约的规 定;第二、修约本身不能包括在最惠国待遇条款之内美、法为了一旦英国“修 约”成功,他们也可以援例修改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因此一致支持英国的修约 要求英、美的“修约”活动于一八五三年已经开始这一年七月,美使马沙利会 见两江总督怡良要求修约时表示:“只要中国皇帝宣布中国境内宗教思想信仰自 由,允许一切与中国订有友好通商条约的外国人在全中国一切地方自由出 入”①,“开放长江及支流”以及“设立外交机构”,美国就可援助清政府镇压 太平军当时清朝封建统治者对外国的武装干涉还心存疑惧,因此马沙利的修约 活动未能达到目的。
英国政府也在同年五月间训令文翰向清政府提出修改南京条约的问题它 企图在新商约中增加这样一个主要内容:中国毫无保留地开放全国城市和港口给 英国人通商,英国人随意走遍全中国不受任何的限制但文翰接到这份训令时, 太平军的北伐部队正挺进到天津附近,他认为在中国将由太平天国还是清朝来统 治的问题无法判明时,向清政府提出修约是不适当的,因此就把这项训令暂时 搁置起来一八五四年包令继任为英国驻华公使,美国也以主张合作侵华的麦莲代替对 英猜忌的马沙利担任驻中国公使,又由于欧洲克里米亚战争发生后,英法在远东 关系也更加密切,这样三国联合侵华的阵线加强了包令是一个主张积极侵华的 人物法使布尔布隆和他第一次会谈后说,包令正“十分急切地想以重要行动来 标志他的到华,急于想一下子解决与一个极端复杂的任务有关的各项问题”① 这就是说,侵略分子包令决心用强硬手段来达到修约的目的可是当时国际局势于包令的野心不利克里米亚战争正在进行,英政府估 计到在战争期间不但不可能给包令以更大的武力支持,而且还会抽调一部分在远 东的英海军参加欧洲的战争,因此训令包令要求修约时严格避免使用武力英 政府的指示说,只要中国承认修约的原则,实际谈判用不到马上进行,因为延迟 谈判日期于英国有利,一方面它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考察中国内战的发展,判 明太平军是否会取得胜利;另一方面又可从容地争取美法的进一步合作。
一八五四年四月,包令照会两广总督叶名琛要求定期会见叶名琛指定广州 城外仁信栈房为接见地点包令因会见地点在城外,不能达到进广州城的目的, 表示拒绝接着麦莲、包令先后到上海,并分别访问南京太平军麦莲从南京回 到上海以前,到昆山见怡良,提出要求说:“如蒙大皇帝钦派便宜行事之重权大 臣前来,议定规条,美国情愿随同官兵,从上海起一路剿办逆匪,开通长江,如 上海等处有一贼未平,即不敢越次而进①怡良不敢答应,认为办理外交是两 广总督的职责,要麦莲回广州接洽麦莲后来回上海后,又与包令、赐德龄同江 苏巡抚吉尔杭阿会谈,吉尔杭阿也劝麦莲等回广东,但他自己主张接受英美的要 求他建议清政府说:“兹麦酋固执十二年变通之约,欲由长江直至汉口,设立 码头,势将无从阻止,莫若将机就计,钦派资深望重之大臣,前来议定妥协章程, 允其所请吉尔杭阿又说:如果“一朝决裂,(各国)乘金陵未复之时,闯入 长江,诸事不复受商,动辄为所挟制,一误再误,长江中又添一巨患矣②吉 尔杭阿的建议没有被接受,反而受到上谕的申斥,因为清政府当时还怀疑侵略者 可能支持太平军包令、麦莲从上海回到香港,这时美、法公使都已接到本国政府的指示, 要他们彼此合作,共同支持包令。
八月二十八日包令、麦莲、布尔布隆在香港会 谈,决定拒绝与叶名琛谈判,共同到白河与清朝全权大臣交涉修约九月底, 三国公使又回到上海,决定一起去大沽,要吉尔杭阿通报清政府,预作准备十 月十日包令、麦莲连 樯北航布尔布隆因兵船需要修理,只派使馆秘书哥士耆 (Kleczkowski)同往,布尔布隆本人因为没有同去,后来受到法国政府的斥责包 令等到大沽后,清政府派长芦盐政崇纶和文谦与他们接洽英国提出要 求十八条,主要内容有:(一)中国全境开放,如不接受,则长江自由通航,并 开放镇江、南 京、温州、杭州;(二)承认鸦片为合法贸易;(三)废除内地 税;(四)要求外国公使驻扎北京美国提出十一条,除开放长江外,要求准许 美国人在中国沿海捕鱼、开矿;设立官栈等囤货物,三年内货不出售不缴税等 哥士耆要求释放潜入陕西的法国传教士清政府只准考虑减免上海海关欠税、广 东茶税等三项,其他一概拒绝,要他们与叶名琛、怡良接洽包令等没有达到 目的,终于在十一月间离开大沽事后他们分别报告本国政府,包令认为不使用 武力,不可能实现全面修约的愿望;麦莲建议美国采取更积极的政策,最好由 美国总统派遣专使到白河口投递国书,如遭拒绝,即由三国兵船封锁白河、长江、 闽江,与中国作战。
可是当时英、法正在进行克里米亚战争,美国又没有单独 发动侵华战争的力量,第一次的修约活动终于没有达到目的两年后,又进行了以美国为首的第二次修约活动一八五六年中美望厦条约 届满十二年,美国借口该约的第三十四款规定,要求全面修改望厦条约美国这次修约是有充分准备的一八五五年美国政府任命有名的“中国通” 传 教士伯驾为驻华公使美国给伯驾的训令中要他从清政府取得公使驻京、无 限制扩大贸易、取消对个人自由的任何限制等三个主要权利为了取得英法合作, 美政府 指示伯驾来华就职以前,先往伦敦和巴黎,与英、法外交大臣交换意见, 商量侵华的具体办法侵略分子伯驾虽然承认望厦条约只规定十二年后作细小的 修改,但他却认为“过去十二年的经验证明,为了达到各国政府的最大利益, 不仅细小的修改,而且激烈的变更是必不可少的”为此目的,他主张“必须采 取强硬手段”①一八五五年十月,伯驾到伦敦会见英外相克拉兰敦,克拉兰敦 答应订立结束克里米亚战争的对俄和约后,英国驻华海军即开到渤海湾示威,作 为对美国修约谈判的有力声援后来伯驾又到巴黎,在“同样友好的气氛中”与 法外长瓦尔斯基(Walewski)举行了会谈,此后就来中国就任伯驾到香港时,受到包令的热烈招待。
伯驾、包令和法代办顾随(deCourcy) 共同讨论修约问题包令不久就收到英国外交部的指示,要他“与美法公使合作, 促使中国政府以满意形式在限定时期内实行与三国修约的规定,并使中国政府同 意三国公使驻扎北京及开放全国口岸”五月二日伯驾照会叶名琛,声明七月三 日望厦条约届满十二年,要求“中国皇帝派遣钦差大臣一人或数人,授与全权, 在北京修改条约”英公使、法代办于五月十六日和六月四日也分别向叶名琛提 出照会,支持美国的修约要求清政府接到叶名琛关于三国联合修约的报告后说: “各夷议定条约,虽有十二年后公平酌办之说,原恐日久情形不一,不过稍为变 通,其大段断无更改”,这是完全有理的它指示叶名琛“据理开导,如坚执十 二年查办之语,……亦可择事近情理、无伤大体者,允其变更一、二条,奏明候 旨,以示羁縻”②伯驾在广东交涉没有结果,于七月一日离开香港,扬言将到 北京修约伯驾北上以前曾向包令表示,他准备先访问沿海口岸,到上海后与美国在华 海军司令亚门司龙(J.Armstrong)会谈,然后在八月二十日到九月一日之间, 在美国舰队伴送下到渤海湾与清政府进行谈判伯驾希望包令同去包令认为修 约必须靠武力作后盾,而当时美国在中国的兵船只有两只,法国连一只也没有, 英国海军暂时也不能给包令以有力支持,因此他拒绝了伯驾的请求。
包令七月一 日给外相的报告说,如果在推进和改善英国对华关系方面,作任何严重的努力, 兵船是绝对必要的八月二十一日包令又说:“用孤单的行动而不伴以强大的军 事压力,就没有希望从中国取得任何重要的让步①顾随的看法与包令一致, 他也没有与伯驾一道北上伯驾到上海后,预定送伯驾北上的美国海军汽船迟迟不来,同时上海的地方 官吏又竭力阻挡伯驾去天津伯驾因得不到英法的武力支持,到十一月重回香港 在此以前,英法侵略者借口 “亚罗”号划艇事件和马神甫事件,已决定发动第二 次鸦片战争美国认为由它出来进行修约已没有必要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它抱定与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完全相同的态度,一面支持英法的侵略战争,一面又 宣布“中立”,并在“中立”的名义下,加紧进行趁火打劫的活动① Alcock’sDespatchtoBonham,January13,1852.见 A.Michie: TheEnglishmaninChina.卷一,页 428—432② 一八五三年三月三日阿礼国致文翰机密报告可参考严中平《太平天国初 期英国的侵华政策》,见《新建设》杂志一九五二年九月号① W.C.Costin: GreatBritainandChina1833—1860.页 160。
② ConsulAlcocktotheShanghaiTaoutae.March22,1853.见 PapersRespectingtheCivilWarinChina.页 4① MeadowstoAlcock.March26, 1853.见 PapersRespectingtheCivilWarinChina.页 5① BonhamtoClarendon.April22, 1853.见 PapersRespectingtheCivilWarinChina.页 16—17② 《英使文翰致太平天国照会》,见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等编:《太平天国 史料》,页178① BonhamtoClarendon.May6,1853; sametosame, May11,1853.见 PapersRespectingtheCivilWarinChina.页 22,24② 一九五一年一月十一日《人民日报》社论① GeneralViewsoftheChineseInsurgents,见 PapersRespectingtheCivilWarinChina.页 43—44② Costin :前书,页161③ Costin:前书,页 161。
H.B.Morse:TheInternationalRelationsoftheChineseEmpire.卷--,页 454①Michie:前书,卷一,页 140—141①《咸丰朝筹办夷务始末》(以下简称咸丰朝始末),卷十,页22;卷一, 页1②CorrespondenceRelatingtoEntranceintoCanton1850—1855.页 27—28③ Costin :前书,页178①T.Dennett: AmericansinEasternAsia.页 219① J.K.Fairbank (费正清):ProvisionalSystematShanghaiin1853—1854. 见 TheChineseSocial&PoliticalScienceReview.卷十九,期一,页 83② Morse :前书,卷二,页12③ Morse:前书,卷二,页14,注37④ Fairbank: 前文①S.F.Wright (魏尔特):China'sStruggleforTariffAntonomy1843—1938. 页 117—118①HouseDocuments.第123号,页205。
译文引自卿汝楫:《美国侵华史》, 卷一,页 139①Costin :前书页187① 咸丰朝始末,卷八,页33② 咸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