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一课最早来华的宣教士.docx

10页
  • 卖家[上传人]:cn****1
  • 文档编号:453225548
  • 上传时间:2023-03-27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1.16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一课 最早来华的宣教士---马礼逊牧师(1782-1834)一、家世与童年1782年 1月 5 日生于贫穷农家,父亲是教会长老十七岁决志献身于海外 宣教,母亲去世后入神学院接受装备二、遥远而封闭的中国 1807年来华,历时七个多月,于 9 月7 日抵达三、四面楚歌的日子 无论在澳门或广州,都无法享受平静安全的生活四、受聘于东印度公司 受聘的理由为:第一,可以安全居留;第二,有助于学习中文;第三,所得 薪水可减轻差会的经济负担;第四,可以消除东印度公司对宣教士的仇视五、聪明的工头从 1807 年到 1834 年,只回英国一次,不愧是一位「聪明的工头」(哥林多 前书 3:10)墓碑上提及三大贡献:编印英华字典、创办英华书院、翻译 中文圣经1834年 8月 1 日病逝于广州,葬于澳门六、迎接2007 年 来华两百周年,值得隆重纪念第二课 第一位华人牧师---梁发(1789-1855)一、家世与童年1789 年生于广东省高明县三洲古劳村农家,十五岁到广州,受雇于马礼逊刻 印圣经二、由米怜施洗、马礼逊按牧1815 年随米怜夫妇赴马六甲,1816 年受洗后带领妻子信主,建立中国第一 个基督化家庭。

      1823 年底,由马礼逊按立为第一位华人牧师三、文字事工 笔名「学善者」、「学善居士」等,尤以劝世良言一书最著名,对洪秀全影响 甚大四、 个人布道 例如循序渐进,带领广州旅店主人林先生信主五、 考场事工 配合各县科举考试的日期,到考场外散发福音书刊,不辞辛劳,不惧危险六、医院事工 先后担任博济医院与惠爱医院的院牧,深受博驾医师与合信医师(马礼逊的 女婿)赞许七、墓前植树1930 年参加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第二届常会的代表们在梁发墓前植树,以 示敬意第三课 一颗耀眼的宣教彗星---郭士立牧师(1803-1851)一、从小说《海岭》谈起 已故日本基督徒女作家三浦绫子,在小说《海岭》中,提及三个遭遇船难的 日本人,在澳门帮助郭士立将一部分的圣经译成日文二、勇敢的少年1803 年生于普鲁士,十二岁时投诗自荐于国王之前,得到国王的支助,得 以入神学院接受造就,1827 年由荷兰差会差派来东方宣教三、具有语言的恩赐著作包括中文 61 种、英文 9 种、德文 7 种、荷文 5 种、日文 2 种、泰文 1 种四、 多次沿海航行与宣教以 1831-1833 年间的三次最为著名,有记录出版五、 名声远播欧洲 马克斯在论文中也曾提及他。

      后来的伟大宣教士,如李文斯敦、戴德生,都 深受他的影响估计受他影响而建立的差会有十一个之多六、 良莠不齐的「福汉会」 雇用华人向同胞散发福音刊物,成员良莠不齐,瞒上欺下,令他失望难过七、 香港参政留名 出任英国据港后的第一任民政长官,对香港开发颇有建树,1851 年去世后, 有一条「吉士笠街」纪念他其第二任夫人,曾收养并教育多位盲女,堪称 「中国盲人教育之母」第四课 华中宣教之父---杨格非牧师(1831-1912)一、家世与童年 八个月丧母,十八岁丧父十四岁就开始讲道,成为极受欢迎的少年讲员二、上海六年 1855年到上海,逐步向周围地区推进,屡次遇到危险1860-1861 年间,多 次访问太平天国,与高层领袖晤谈,终于确定他们的误谬,放弃对他们的期 望三、前进武汉1861 年起,以汉口为中心,将福音广传于湖北省武汉三镇外,孝感地区 是另一重点,杨格非曾在此遭受乡民攻击四、四川与湖南 这两省也是杨格非特别关心的目标1868 年他与伟烈亚力牧师一起往四川 旅行,在成都几乎一病不起1879-1904 年间,前后十一次进入湖南传福音五、全面性的事工 除重视讲道外,在医疗、教育、译经、出版等方面都有重大的贡献。

      也与许 多中国信徒密切同工,应山县的罗朝龙牧师最为他所称道六、婚姻与家庭1873年与 1885 年两度丧偶,晚年与女儿女婿同住,女婿也是同一差会的宣 教士1911 年回英国养老,次年去世在华五十七年,中间仅三次回英述 职七、后人纪念1931 年纪念百岁冥诞,汉口兴建格非堂,今名荣光堂1963 年英国家乡 Swansea 辟建纪念花园,由市长与杨格非的外孙共同剪彩第五课 笃信基督的老将军---张学良(1901-2001)一、 早年受基督教青年会的影响1923年 11月香港大光报刊载张少帅支持设立常春青年会的演说词,他说: 「若没有基督教三个字,青年会绝不能会这样有力量,个人也绝不能因他得 利益」二、 软禁期间勤慕道 张学良因「西安事变」遭软禁,到台湾后开始慕道,历时多年完成美南浸信 会的神学函授课程于 1964年受洗,经常参加凯歌堂的主日敬拜三、亲访吴勇长老查验神迹 据吴勇长老回忆录说,张学良事先并未约定就突然到他住处访问,为要听他 亲口讲述当年癌症得蒙医治的见证四、神秘译者「曾显华」香港于1970 年出版《相逢于髑髅地》一书时,只说译者「曾显华」是一位 不平凡的人物及至 1989年再版时,谜底才揭晓,原来「曾显华」就是张 学良,他从曾约农、董显光、周联华三人的名字中各取一字,以感念这三位 在信仰与学识上指导过他的老师。

      五、晚年言必称基督1993 年移居夏威夷,固定在夏威夷华人第一教会聚会,每次在重大场合, 面对亲朋好友与媒体记者,总是高举基督,劝人信主,这才是一位当之无愧 的「基督将军」第六课中国内地会之父---戴德生(1832-1905)一、家世与童年 父母都是敬虔的基督徒,从小就将长子德生奉献给主因体弱多病,较晚上 学,但十分好学,自修许多学业在母亲与妹妹的迫切代祷下,于十七岁时 真正经历重生二、信心的操练 来华前就重视信心的操练,尤其在金钱方面,单单仰望天父的供给藉祷告 提醒医生发薪水,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他不但是内地会之父,更是信心差 会之父,可溯及这些早年的操练三、 创立中国内地会 1854.年抵华后,在上海附近布道,时值清军与太平军内战,局势混乱而危 险1860 年带妻小回国,1865 年 6 月 25 日在英国海边祷告,求主差遣二十 四名甘心而能干的工人到中国去,这就是中国内地会的源起四、 内忧外患的考验1868 年发生扬州教案,多位教士受伤,引发中英间的紧张关系,也使内地 会在英国饱受批评1870 年德生在一年中,一连失去六岁的儿子、新生的 婴儿与亲爱的妻子,忧伤而不绝望五、不断扩张的信心与事工 戴德生相信,「照神的方法做神的工作,就必得到神的供应。

      」从向神求十八 个工人,到求七十人、一百人,每次都实现,甚至超过1885 年「剑桥七 杰」来华,更轰动英国,并将内地会的声望推向高峰六、代代相传 从戴德生以来,戴家每一代都有人献身中国的福音事工,第二代如戴存仁与 戴存义兄弟,第三代如戴永冕,第四代如戴绍曾,第五代如戴继宗,真是戴 戴(代代)相传第七课 戴家班与海家班一、戴家班1. 戴德生(1832-1905)参阅前课2. 戴存仁(1861-1950) 戴德生长子,在华 64年(1881-1945),烟台内地会子弟学校的教师,晚年 曾被日军关在集中营中3. 戴存义(1862-1946) 戴德生的次子,医疗宣教士,在河南等地行医,曾为袁世凯的母亲治病 1922 年在云南为土匪绑架,被扣留一个多月才获释妻子金乐婷 (1862-1949)也出身于宣教世家,具写作恩赐,着有戴德生、席胜魔等人的 传记5. 戴永冕(1894-1978) 戴存仁之子,在华 50 年(1917-1967),先在河南、陜西等内地服事,后在 台湾创立圣光神学院6. 戴绍曾(1929- )戴永冕之子,生在河南开封,少年时被关在山东潍县的日军集中营里三年 半1955 年前往台湾,历任圣光神学院及中华福音神学院院长。

      7. 戴继宗(1959- )戴绍曾之子,生长在台湾,现也献身于华人福音事工娶台湾小姐为妻, 这也是戴家班首次与华人通婚二、海家班1. 海便雅悯(1829-1911) 是戴德生的妹夫,富正义感,为反对英国在华的鸦片贸易,成立社团,编 印书刊,致死不懈担任内地会在英国总部的总干事,运筹帷幄,功不可 没十个子女中,有一半到中国宣教2. 海恩波(1866-1937) 海便雅悯的次子,在华宣教九年,后接掌内地会的文字事工,写成许多激 励人心的宣教士传记3. 海恒博(1911-1994) 海便雅悯的孙子,海恩波的侄儿,医疗宣教士,向四川大凉山的彝族传福 音退休后全力着史,花了十几年功夫,完成七大册堪称最完备的戴德生 传记第八课 秀才牧师---席胜魔(1835-1896)一、落魄的秀才 原名席子直,山西省平阳府临汾县人,读书世家,因病吸烟,欲罢不能二、赈灾与征文1876-1879 年华北发生大旱灾,山西尤其严重英国宣教士李修善来晋放赈, 又悬赏征文,题目有六:真道之源、正心、祈祷、赏善罚恶、偶像、大烟 席子直囊括了前三名,并因而在李修善带领下悔改归主三、福音戒毒事工席子直归主后,戒毒成功,改名胜魔从此以福音戒毒为使命,广设「天招 局」,自制戒烟丸,颇为有效。

      四、中外同工留佳话1886 年受任内地会牧师,负责平阳、洪洞、大宁三地教会与「剑桥七杰」 之一的何斯德同工十年,互敬互重,留下中外同工的美好典范五、赋诗证道有新意写了六、七十首证道诗词,配上曲调,可以琅琅上口,帮助信徒灵命成长例如「献身之歌」的部分歌词为:主你要赐活水,我愿作筒瓮;主你要警民众,我愿作金钟;主你要除狼害,我愿作刀枪;主你要照黑夜,我愿作银灯;主你要降天军,我愿作令旗;主你要书文字,我愿作翰毫第九课 台湾的女婿---马偕牧师(1844-1901)一、家世与童年 其父母由苏格兰移民加拿大安大略省牛津郡的佐拉村,因此马偕虽是加拿大 人,却保有浓厚的苏格兰风格佐拉村地灵人杰,孕育出许多杰出人物,马 偕也是其一童年时,受到来华宣教士宾惠廉的影响,羡慕成为海外宣教士二、没齿难忘 接受完备的神学教育后,马偕于 1871年来华,并于 1872 年3 月 9 日在台湾 北部的淡水登陆从此以淡水为基地,在台湾北部宣教,建立许多教会他 以为人拔牙与治病为布道的预工,近三十年中约拔下二万多颗牙齿,真教台 湾人「没齿难忘」三、 艋舺教案 艋舺是台湾北部最繁荣却也最排外的地区,1877 年马偕在此设堂遭遇激烈 反对,引发中外交涉。

      后来马偕却成为艋舺人心目中的大善人,以大轿、舞 狮、乐队等排场,欢送他回国述职四、 教育事工马偕家乡亲友出钱,1882 在淡水设立「牛津学堂」,成为台湾北部神学教育、 女子教育、现代化教育的发源地马偕本人更是一位伟大的教师典范,有教 无类、善于教导、全人教育、至死忠心五、 台湾女婿马偕于1878 年与台湾女子张聪明结婚,成为台湾的女婿,这种异国婚姻在 十九世纪并不多见他的俩个女儿后来也都嫁给台湾人,可见完全没有种族 歧视的心态六、至今名满台湾 马偕纪念医院是目前台湾最著名的医院之一,马偕史迹成为淡水观光重要景 点,2001 年马偕逝世一百周年,各界有多项纪念活动其「宁愿烧尽,不 愿锈坏」的人生理想与宣教精神,仍不时为人称道第十课灵力充沛的宣教士---古约翰牧师(1859-1936)一、马偕的影响 与马偕同为加拿大安大略省人,有一次听到马偕报导台湾的事工,决定献身 海外宣教,1888 年由加拿大长老教会差往中国豫北地区二、突破语言的障碍 古约翰努力学习当地语言,进步不大,民众常表示听不懂,令他十分沮丧 某一天在讲道中忽然通畅起来,从此突破语言的障碍事后得知,当时在加 拿大神学院。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