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阳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模拟试题.pdf
21页安阳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模拟试题一、诗歌鉴赏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西溪独泛(唐)皎然道情何所寄,素舸漫流间真性怜高鹤,无名羡野山经寒丛竹秀,入静片云闲泛泛谁为侣,唯应共月还注】素:不加装饰的船唯应:只有1)作者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营造了_的氛围2)本诗尾联与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情感表达上相似,请加以赏析答案】 (1)清幽恬静(2)尾联写诗人西溪泛舟而归,只有月亮陪伴;王维竹里馆写诗人独坐竹林,唯有明月映照两处都通过写月亮作伴,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安闲自得的情怀解析】【分析】(1)“高鹤”“闲云”是闲适、恬静的意象,“野山”“秀竹”是清净,幽静的意象,对这几个意象综合分析,可知作者用这几个意象营造了闲适、恬静的意境2)结合诗歌内容理解诗人的感情,诗人非常喜欢欣赏大自然的景色,他独自一人一边在西溪泛舟,一边欣赏周围的景色,水边的悠闲的白鹤、两边秀丽清幽的山景、青翠的竹林、天上闲适的白云,这一切都让深深地吸引了诗人,他完全沉浸在这优美的景色之中,不知不觉月亮都出来了,诗人还舍不得离开,因此这首诗的尾联写诗人西溪泛舟而归,只有月亮陪伴,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安闲自得的情怀。
而王维竹里馆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因此这两首诗表达的感情非常相似故答案为:清幽恬静; 尾联写诗人西溪泛舟而归,只有月亮陪伴;王维竹里馆写诗人独坐竹林,唯有明月映照两处都通过写月亮作伴,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安闲自得的情怀点评】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意境的能力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 (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 “契合点”它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南浦王安石南浦东风二月时,物华撩我有新诗含风鸭绿粼粼起,弄日鹅黄袅袅垂注】南浦,在江西南昌西南,即“画栋朝飞南浦云”(滕王阁序)中的南浦1)“鸭绿”“鹅黄”分别指什么?请作具体说明2)第二句“物华撩我有新诗”中的“撩”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答案】 (1)因风粼粼而起的是“鸭绿”色的“水光”;柔和的阳光映照下“袅袅”而垂的当是“鹅黄”色的新柳。
鸭绿”与“鹅黄”用的都是借代手法2)第二句中一个拟人化的“撩”字,极富情态,既从侧面烘托了南浦风光旖旎,又点明引发诗歌创作激情的原因,令人遐思解析】【分析】(1) “含风鸭绿粼粼起,弄日鹅黄袅袅垂”:东风吹动了一江春水波光粼粼,摇动的新柳柔美地垂在岸边 “鸭绿”深绿色,代指春水,也就是“粼粼起”的水光;“鹅黄”嫩黄色,代指新柳用了借代手法,以颜色代本体2) “南浦东风二月时,物华撩我有新诗”:在南浦东冈吹东风的二月之时,美丽的景色让我诗兴大发撩”:引逗,挑弄用了拟人手法,把 “物华”比作诱人的美女,写出南浦风景之美,撩动我心,勾起我写诗的欲望故答案为:因风粼粼而起的是 “鸭绿”色的“水光”;柔和的阳光映照下“袅袅”而垂的当是“鹅黄”色的新柳鸭绿”与“鹅黄”用的都是借代手法;第二句中一个拟人化的“撩”字,极富情态,既从侧面烘托了南浦风光旖旎,又点明引发诗歌创作激情的原因,令人遐思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修辞手法的理解能力鸭绿即鸭头绿,深绿色,代指春水鹅黄:嫩黄色,代指新柳鸭绿”、“鹅黄”都是借代的手法;本题考查了诗词的赏析,答题时注意分析名句中关键词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从遣词、修辞、造句仔细揣摩、理解作者炼字的精妙。
答题格式:(“?”字运用了?修辞(描写手法)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或“?”字不仅写出了剧中含义,而且表达了?效果,抒发了诗人?的感情3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小题浪淘沙(南唐)李煜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桁珠帘用不卷,终日谁来金剑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注】桁:通作“行”一桁,一带、一列 壮气:暗用丰城剑气,见晋书 张华传,蒿菜:野草1)以下对这首词的理解和鉴赏,判断正误一,二句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只”,除了哀伤再无别的,极言哀情之深终日谁来”,自己今为阶下囚,整日无人来访,流露出对人们趋炎附势的不满下片金剑、壮气连用,既写出了李煜对亡国的无奈,又写出了内心的不甘晚凉天净月华开”,天空澄澈,明月朗照,词人的心境随之变得明净、开阔最后两句照应开篇,“空”与“只”相互呼应,无比空虚中又增添了无限凄凉2)“秋风庭院藓侵阶 ”与刘禹餳陋室铭中 “苔痕上阶绿”,都描写了苔藓爬上台阶之景,但两句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案】 (1)正确;错误;错误;正确;正确2)后主李煜写到的“苔藓”突出了他被幽禁的痛苦和孤独,一人帝王落得无人问津,阶上“苔藓”显得那么刺眼;而刘禹锡的苔痕上阶绿,用 “苔藓”的淡雅之色,隐寓作者的恬淡之心,又以草色入帘青的生机盎然点明恬淡中充满生机的生活状态。
完全不同的心境和情感解析】【分析】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 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 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 正确;错误,词人没有流露出对人们趋炎附势的不满,只是写出自己的凄凉处境;只有无奈和悔恨,没有不甘;词人的心境始终是愁苦悲伤,没有随之变得明净、开阔;正确秋风庭院藓侵阶 ”表达的是词人悲伤凄凉之感,是亡国之痛,故国之思苔痕上阶绿”,表达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译文: 往事回想起来,只令人徒增哀叹;即便面对多么美好的景色,也终究难以排遣心中的愁 苦秋风萧瑟,冷落的庭院中,爬满苔藓的台阶,触目可见门前的珠帘,任凭它慵懒地垂着,从不卷起,反正整天也不会有人来探望 横江的铁锁链,已经深深地埋于江底;豪壮的气概,也早已付与荒郊野草傍晚的天气 渐渐转凉,这时的天空是那样的明净,月光毫无遮拦地洒满秦淮河上故答案为: 正确;错误;错误;正确;正确 后主李煜写到的“苔藓”突出了他被幽禁的痛苦和孤独,一人帝王落得无人问津,阶上“苔藓”显得那么刺眼;而刘禹锡的苔痕上阶绿,用 “苔藓”的淡雅之色,隐寓作者的恬淡之心,又以草色入帘青的生机盎然点明恬淡中充满生机的生活状态。
完全不同的心境和情感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诗词句内容和手法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本题考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从关键诗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从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从诗歌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从作家的风格和语言特征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4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1)词中写到的“遗篇”是指_(人名)的诗_2)请结合具体词句,赏析这首词的“时空美”3)这首词上阕写景寄情,下阕怀古抚今,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答案】 (1)曹操;观沧海(2)上阕“白浪滔天”从下到上,“秦皇岛外”由近及远,词人视通万里,写出了阔达辽远的境界下阕“往事越千年”由今及古,“今又是”又由古及今,词人思接千载,寄托了鉴古颂今之豪情全词拓展了空间,拉长了历史,时空交错,富有张力,尽显词的时空美3)词人鉴古颂今,抒发坚定乐观、奋发进取、改天换地的自豪欣慰之情。
解析】【分析】(1)原诗为:“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2)上片前两句,一为仰观,一为前瞻,随着视角的变化,空间画面也由陆而海,从上而下后三句则显示视线由近而远的渐次推移,极富层次感 “秦皇岛外打鱼船”回应开头一句的“幽燕”,点明地点,又与题目相吻合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的意境或也取轧于古人对大海惊涛骇浪的描写,但浪淘沙是小令,不直铺叙,用精炼的设问句式写出来,化实为虚,以简驭繁,真乃神来之笔!与其说是写人写船,不如说是以小衬大,将较小的意象置于广阔巨大的空间之中,进一步烘托渲染 “白浪滔天”的威猛旷悍,突出风雨中的海天莫辨、浩茫混沌、旷荡无崖的景象,从而扩大作品的空间容量,显示出一种寥廓深邃的宇宙感3)这首词写于 1954 年夏毛泽东到北戴河住过一些日子,在此填了这首词词中描绘了北戴河壮阔的场景和渔民出海的情形,怀古思今,热情地歌颂了新时代的新生活故答案:(1)曹操 ;观沧海;(2)上阙“白浪滔天”从下到上,“秦皇岛外”由近及远;词人视通万里,写出了阔达辽远的境界下阙“往事越千年”由今及古,“今又是”又由古及今;词人思接千载,寄托了鉴古颂今之豪情。
全词拓展了空间,拉长了历史,时空交错,富有张力,尽显词的时空美3)词人鉴古颂今,抒发坚定乐观、奋发进取、改天换地的自豪欣慰之情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观沧海为步出夏门行组诗的第一章这首诗作于曹操屯军无终之时诗中描写登山所见海上雄浑壮观的景色,是古诗中写景的四百名篇;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一般要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5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1)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情感答案】 (1)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2)思念家乡,思念(或牵挂)战乱中流散的舍弟(或家人);盼望战乱早日结束解析】【分析】(1)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使人觉得合乎情理,这是因为它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这首诗首联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 “月夜”的背景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颈联“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尾联紧承颈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据此可知这首诗表达的感情是: 思念家乡,思念(或牵挂)战乱中流散的舍弟(或家人);盼望战乱早日结束故答案为: 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思念家乡,思念(或牵挂)战乱中流散的舍弟(或家人);盼望战乱早日结束。
点评】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