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妇科专科建设和管理指南.pdf
6页156 中医妇科专科建设和管理指南中医妇科专科建设和管理指南 一、业务介绍 应用中医药物和中医适宜技术开展中医妇女保健和妇科疾病诊疗服务, 对妇科常见病、 多发病和疑难病进行诊治,注重突出中医特色,充分发挥中医优势开展中医防治妇科疾病的健康教育 二、工作内容 (一)掌握辖区妇科疾病发生状况及影响因素,了解辖区中医妇科服务提供现状,制定工作方案并实施 (二)开展中药外敷、灌肠、熏洗、针灸、推拿、耳穴、刮痧、穴位贴敷、拔罐、中药药膳等中医妇科特色服务;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中药超声导入、熏蒸、穴位埋线、穴位注射、平衡针、火针、腹针、热敏灸、雷火灸等服务项目 (三)开展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妇科杂病(如不孕症、妇人腹痛等)等常见、多发妇科疾病的治疗;提供具备中医优势的妇科疑难杂症(不孕不育症、妇产科手术后康复)诊治和转诊工作;为其他科室提供中医会诊 (四)开展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普及中医防治妇科疾病的知识 (五)开展培训,推广中医妇女保健和妇科疾病防治适宜技术和新技术,指导下级机构开展中医妇科服务,提供技术指导和质量控制 157 (六)收集、分析、上报和反馈辖区中医妇科相关数据和信息 (七)开展中医妇科疾病防治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
三、服务要求 (一)人员配备及资质(一)人员配备及资质 专科应当至少配备 3 名中医执业医师,根据需要配备相应执业护士,执业医师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的比例不低于70%有条件的机构可开设病房,按照医疗机构相关标准配备相应的医务人员 执业医师应当具备中医和妇科疾病诊治、妇女保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专科所有人员均应当定期接受中医妇科和妇女保健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 专科负责人应当由具有 10 年以上中医妇科工作经验,具备一定行政管理能力,取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担任 根据专科发展情况设立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应当有丰富的医疗、保健、教学和科研工作经验,在本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中医妇科工作 15 年以上 (二)房屋设施(二)房屋设施 158 专科门诊应当设置诊室、中医特色治疗室,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保护患者隐私环境设计注重传播中医防治妇科疾病的理念和知识 开设病房的专科,病房设置应当符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并满足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要求 (三)设备(三)设备 专科设备配置应当与其功能相适应,应当配置妇科检查床及相关检查设备、 超声中药导入治疗仪、 针刺手法治疗仪、经络导平治疗仪、电磁波治疗仪、中药离子导入设备、中药雾化吸入仪、熏蒸(洗)设备、超声雾化熏洗仪、针疗设备、灸疗设备、罐疗设备、针灸床、推拿床等基本设备。
有条件的机构可配备经络检测分析设备、脏腑功能检测仪、中医体质辨识软件等 (四)专科管理(四)专科管理 中医妇科专科应当遵守医疗一般规章制度和全院共同规章制度,保证医疗质量及安全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本专科相关规范和制度,包括:本专科基本岗位职责、主要诊疗常规/规范和管理制度 基本岗位职责:包括中医辨证、中医治疗、咨询与健康教育、随访等岗位职责 主要诊疗常规/规范:包括常见中医妇科疾病诊疗常规,中药超声导入、外敷、灌肠、熏洗、熏蒸、推拿、拔罐、针 159 灸、雷火灸、局部用药、耳穴治疗、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穴位贴敷、腹针、刮痧、足浴等常用操作规范等 主要管理制度:包括专科工作制度、质量控制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健康教育制度、设备管理制度、院内及辖区转会诊制度、随访制度、基层指导工作制度、培训工作制度、信息资料管理制度、统计工作制度等 四、服务流程 (一)门诊服务流程(一)门诊服务流程 对就诊者接诊登记、询问病史,进行中医望闻问切、四诊辨证、体质辨识,医生评估分类确定中医治疗方案,进行辨证中医饮片内服或中医特色治疗,对治愈者随访;根据病情需要进行西医诊断治疗的病例转诊至相关科室,并随访 中医妇科专科门诊服务流程如下。
160 (二)服务记录表单二)服务记录表单 包括门诊登记表、转会诊与反馈登记表、随访登记表、辖区督导记录表等各种记录应当及时、完整、准确、规范,资料定期归档整理,实施电子化管理 五、主要技术规范和指南 (一)中医医院妇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44 号) 印发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印发时间:2010-09-18 (二)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接诊登记医生询问,收集病史医生评估分类确定中医治疗方案随访根据病情需西医诊疗者转诊至相关科室中医望闻问切、四诊辨证、体质辨识辨证中药饮片内服中医特色治疗治愈者就诊者根据需要选择 161 印发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印发时间:2012-07-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