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物长势情况调查及标准教学文案.ppt
47页作物长势情况调查及标准作物长势情况调查及标准主要指标说明主要指标说明v农作物面积农作物面积:指农作物播种面积,不是收获面积v播种面积:播种面积:指农作物当季实际播种或移栽的面积间、混、套种作物面积,按各项作物所占比例折算补种农作物不重复计算面积,因灾重种或改种农作物,计入当季复种面积v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指玉米、水稻、大豆等大田种植的所有农作物面积总和v长势判断标准长势判断标准v主要调查农作物发育阶段个体和群体的长势情况v水稻、玉米、大豆、长势大体划分为三类,即一类苗、二类苗和三类苗v一类苗指生育正常且健壮的苗;二类苗指比正常苗偏小、偏弱的苗;三类苗指病苗、小苗和弱苗主要指标说明主要指标说明指标调查内容指标调查内容水稻调查项目水稻调查项目 玉米调查项目玉米调查项目 大豆调查项目大豆调查项目 水稻调查项目水稻调查项目水稻长势判断标准以其构成基本要素指标进行判断Ø构成基本要素定义Ø苗情分类判定 Ø水稻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 Ø水稻理论测产方法 v水稻水稻 v以株高、叶龄、单株带蘖、v每穴插秧株数、每穴总茎蘖数、群体茎蘖数为水稻长势构成的基本要素构成基本要素定义构成基本要素定义v株高:指植株从地面到植株顶端生长点的高度,以厘米为单位。
v叶龄:表示植物发育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水稻主茎长出第七片叶时叫七叶龄v单株带蘖:每株秧苗所带的分蘖数v每穴插秧株数(株):也就是基本苗数v每穴总茎蘖数(个):每穴茎数总和v平方米株数(株/平方米):单位面积(平方米)包括主茎在内的总的茎蘖数构成基本要素定义构成基本要素定义苗情分类判定苗情分类判定 v秧苗期:秧苗期:水稻播种出苗后到插秧前v一类苗:出苗率在90%以上,发芽整齐健壮,根短粗,芽洁白v叶片宽大不软不披,秧基粗扁,叶鞘发达有弹性,腋芽肥大,根旺而白,均匀整齐,秧龄适当,无病虫害v秧矮壮带分蘖,根粗白根多,足龄不老化 v二类苗:v出苗率80%-90%,发芽较一致秧苗较整齐,长势不够健壮或稍有披叶,基本满足插秧要求育秧期间发生轻度倒春寒或连阴雨,但未造成明显的烂秧和病害v三类苗:v出苗率低于80%,发芽和出苗很不整齐,长势明显偏弱,绝大多数达不到插秧要求的壮秧标准育秧期间发生较重的倒春寒或连阴雨,烂秧或病害严重 苗情分类判定苗情分类判定 v返青分蘖期:返青分蘖期:v秧苗移栽后恢复正常生长的日期为返青期此后到拔节期之前为分蘖期 一类苗:v插秧到返青期的间隔不超过5天插秧后颜色褪绿不明显,返青后叶色迅速变深,分蘖后期转淡。
v出叶速度快,插秧后株型较快转为直立,分蘖中期因叶片和分蘖伸展,株型转为分散,叶上部弯曲微披,到拔节期株型又恢复直立白根多,黄根少 苗情分类判定苗情分类判定 二类苗:v插秧到返青期的间隔5-7天v插秧后颜色稍褪绿,返青后叶色逐渐变深,分蘖后期稍微转淡v出叶速度中等,插秧后到拔节期株型经历转为直立,分蘖中期转为分散,拔节期又恢复直立的过程,但差异不够显著v白根数量较多,有少量黄根,个别植株有黑根有轻度脱肥或病虫害苗情分类判定苗情分类判定 三类苗:v部分植株迟迟不返青形成僵苗,黑根多,白根少v或插秧后褪绿明显,返青后叶色也仍然偏浅v出叶速度慢,返青到拔节前叶色和株型变化不大v或分蘖后期生长过旺叶片披垂提前封垄或发生较严重病虫害苗情分类判定苗情分类判定 水稻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水稻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 v播种期:播种当天的日期v出苗期:全区80%植株达到立针期v插秧期:移栽当天的日期v始穗期:全区10%的稻穗顶端露出叶鞘的日期v抽穗期:全区50%的稻穗顶端露出叶鞘的日期v齐穗期:全区80%的稻穗顶端已露出叶鞘的日期v扬花期:全区80%的稻穗顶端上部开始开花授粉的日期v灌浆期:稻灌浆期是指从扬花结束颖壳闭合开始到籽粒成熟的一段时间。
灌浆期开始于水稻开花之后,腊熟之前是谷粒中营养物质的积累过程,由于谷粒内含物呈白色浆状,故称灌浆期v成熟期:全区80%的稻穗基部2/3以上的籽粒达到玻璃质状,用指甲不易压碎的程度的日期水稻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水稻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 v取样方法根据自然生态区(畈、片),选取区域内分布均匀、有代表性的10个田块进行理论测产每块田对角线3点取样v移栽稻每点量取21行,测量行距;量取21株,测定株距,计算每亩穴数;顺序选取20穴计算穗数v直播和抛秧稻每点取1平方米以上调查有效穗数;取平均穗数左右的稻株2-3穴(不少于50穗)调查穗粒数、结实粒千粒重以品种区试平均千粒重计算水稻理论测产方法水稻理论测产方法水稻理论测产方法水稻理论测产方法v产量构成:v亩有效穗数(穗/亩):平方米有效穗数:查样本有效穗数平均值,以平方米有效穗数的平均值,其中总粒数5粒以下(含5粒)的为无效穗,不予计算v穗粒数(粒/穗):在样本中取10个穗,计算每穗上的实粒数及空瘪粒数,取平均值v结实率(%):实粒数占总粒数的百分比v千粒重(克):随机取样1000粒(空瘪粒不计)测三次重复取平均数,重复间误差不得大于0.5克v计算公式。
v亩产(公斤)=有效穗(万/亩)×穗粒数(粒)×结实率(%)×千粒重(克)×10-6×85%v单产(公斤/亩)=穗数/平方米×粒数/穗×千粒重(克)×结实率%×666.7(平方米)÷1000(粒)÷1000(克)水稻理论测产方法水稻理论测产方法玉米调查项目玉米调查项目玉米长势判断标准以其构成基本要素指标进行判断Ø构成基本要素定义Ø苗情分类判定 Ø玉米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 Ø玉米理论测产方法 v株高(厘米)v可见叶片数(片)v展叶数(片)v茎粗v种植密度(株/亩)构成基本要素定义构成基本要素定义v植株高度:植株高度:选取有代表性的植株10-20株,抽雄前把叶拉直的最高点到地面的距离或量自然高度;抽雄后测定从地面至雄穗顶部的高度以cm表示v穗位高度:穗位高度:从地面至成熟果穗着生节位的距离,以cm表示v展开叶数展开叶数 ::露出叶环的叶片数v可见叶数:可见叶数:拔节前心叶露出1-2cm,拔节后露出5cm的叶片数,尚未完全展开的新叶可见叶的数量,用片表示v茎粗:茎粗:选有代表性植株10-20株,测定近地面第三节间扁圆一面的直径,以cm表示v种植密度(株/亩):单位面积植株的总数量构成基本要素定义构成基本要素定义玉米苗情分类判定玉米苗情分类判定v参考标准如下:v一类苗:出苗期正常,健壮,整齐一致,色浓绿,片肥厚。
v二类苗:出苗期基本正常,苗发育正常,较整齐,色正常v三类苗:出苗期偏晚,弱苗,不整齐,色浅绿,片薄玉米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玉米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 v播种期:播种期:播种当天的日期,以月/日表示v出苗期:出苗期:全区苗高2-3cm的幼苗达50%以上的日期v拔节期:拔节期:全区50%以上植株基部茎节开始伸长达达2 2-3cm3cm ,手摸茎秆基部能感到节的日期v大喇叭口期:大喇叭口期:全区50%以上的植株上部叶片(棒三叶)甩开呈现喇叭口形的日期v抽雄期:抽雄期:全区有50%以上植株雄穗尖端露出顶叶3-5cm的日期v开花期:全田有开花期:全田有50%50%穗植株雄穗中部小穗开花穗植株雄穗中部小穗开花 v吐丝期:吐丝期:全区有50%以上的植株雌穗花丝伸出苞叶2cm左右日期v成熟期:成熟期:全区90%以上的植株籽粒硬化,在籽粒基部出现糊粉层,乳线消失,并呈现出品种固有的颜色和光泽的日期v生育期:生育期:从播种至成熟时所经历的天数,(或出苗至成熟所经历天数)玉米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玉米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 v空秆率:空秆率:收获时计数全区空秆(果穗含子粒在30粒以下)株数占总株数的百分比(%)。
v双穗率:双穗率:收获时计数全区结双穗的株数占总株数的百分比(%)v籽粒产量:籽粒产量:将小区内全部果穗风干到恒重,脱粒称重,折算成每公顷产量(kg/ hm2)如果小区内缺株数不超过5%时,不算缺株;超过5%时,不收缺株穴的相邻植株,用实收平均单株产量补上缺株产量如果缺株超过10%,本区测产无效玉米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玉米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 v经济系数:经济系数:籽粒干重与植株干重的比值取有代表性植株20株,充分风干后测定v穗长穗长(cm)(cm):收获后取有代表性的果穗10穗,测量穗长(含秃顶),求平均值v穂粗(穂粗(cmcm)):将已测穗长的果穗,用卡尺量其中部的直径,求平均值v秃尖长度(秃尖长度(cmcm)):在测量穗长的同时,量出穗顶部未结粒处长度,求平均值玉米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玉米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 v穗行数穗行数:将测穗长的果穗,计数果穗中部的籽粒行数,求平均值v行粒数行粒数:将测穗长的果穗,每穗数一行的粒数,求平均值v百粒重百粒重(g):取干燥籽粒三份,每份数100粒称重,求平均值v出籽率出籽率:籽粒干重占果穗干重的百分率v倒伏率倒伏率(根倒):倒伏倾斜度大于45度者作为倒伏指标,以%表示。
v倒折率(茎折)倒折率(茎折):抽雄后,果穗以下部位折断的植株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玉米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玉米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 v株型株型:抽雄后目测,分平展、半紧凑、紧凑型记载v粒色:粒色:分黄、白、红、黄白四色v粒型粒型:分硬粒型、半硬粒型、马齿形三种v穗粒重(穗粒重(g g)):以5-10有代表性的果穗脱粒,求其平均数玉米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玉米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 v产量构成:v亩穗数(穗/亩):v穗粒数(粒/穗):v百粒重:玉米理论测产方法玉米理论测产方法v取样方法根据地块的自然分布将万亩示范片划分为取样方法根据地块的自然分布将万亩示范片划分为1010个左右的自然片,每片随机取个左右的自然片,每片随机取3 3个地块,每个地块个地块,每个地块随机取随机取3 3个样点,每个样点量个样点,每个样点量1010个行距计算平均行距,个行距计算平均行距,在在10 10 行之中选取有代表性的行之中选取有代表性的2020米双行,计数株数和米双行,计数株数和穗数,并计算亩穗数;穗数,并计算亩穗数;v在每个测定样段内每隔在每个测定样段内每隔5 5穗收取穗收取1 1个果穗,共计收获个果穗,共计收获2020穗作为样本测定穗粒数。
穗作为样本测定穗粒数玉米理论测产方法玉米理论测产方法v产量计算理论产量(公斤/亩)=亩穗数×穗粒数×百粒重(被测品种前三年平均数)×10-5×85%玉米理论测产方法玉米理论测产方法大豆调查项目大豆调查项目大豆长势判断标准以其构成基本要素指标进行判断Ø构成基本要素定义Ø苗情分类判定 Ø大豆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 Ø大豆理论测产方法 v出苗率v株高v主茎全展叶片数v基本苗(株/亩)构成基本要素定义构成基本要素定义构成基本要素定义构成基本要素定义v出苗率:指播下的种子数和最终长出苗数目的比率,用百分率表示v株高:株高(厘米)指植株从地面到植株顶端生长点的高度,以厘米为单位v主茎全展叶片数: 主茎叶龄(片)大豆幼苗复叶的小叶片平展伸开时为全展叶主茎全展叶片数指主茎上全展叶片的数量苗情分类判定苗情分类判定v出苗期出苗期 ::幼苗子叶出土达50%日期v一类苗出苗率90%以上,均匀整齐,子叶舒展饱满v二类苗出苗率80%-90%,无20厘米以上断垄现象,行距基本一致;有轻度干旱或过湿,但子叶仍能正常展开v三类苗出苗率不足80%,不少地方断垄超过30厘米,行距欠一致;干旱或过湿导致出苗偏晚,生长势弱,或经受霜冻使部分子叶受冻。
v分枝期:分枝期:第一复叶的小叶叶缘分离为第一枝条形成,以后直到始花期之前陆续形成各个枝条,可在出苗后一个月左右观察v一类苗:各复叶和茎节依次出现,生长稳健,叶色浓绿均匀,节间长度较均匀;土壤相对湿度60%-70%,根系发育良好v二类苗:各复叶、茎节和根系生长基本正常,叶色较均匀,有轻度的干旱或病虫害长势稍偏弱或偏旺v三类苗明显受旱或缺肥或病虫害较重,长势偏弱,叶面积明显偏小或缺苗较多叶色明显发黄;或夏大豆受涝生长受到抑制;或长势过旺呈现倒伏趋势苗情分类判定苗情分类判定v开花始期:开花始期:田间有50%植株的第一个花朵开放v一类苗大多数植株同时开花,花期正常或稍提前;叶色浓绿,叶面积基本覆盖但又不明显郁闭茎基粗壮土壤相对湿度75%-80%v二类苗开花不够整齐且稍偏晚,叶色基本正常,叶面积略偏小或过早郁闭轻度干旱或过湿或病虫害土壤相对湿度80%-90%或65%-75%之间v三类苗开花很不整齐,叶色明显偏浅,叶面积明显不足或严重郁闭即将倒伏严重干旱,土壤相对湿度低于65%;或受涝后,土壤相对湿度大于90%或遭受冰雹袭击,叶片损伤严重,落花较多苗情分类判定苗情分类判定大豆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大豆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v播 种 期:播种当天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v出 苗 期:50%以上的幼苗子叶出土时的日期,以月∕日表示v出 苗 势:出苗期后3天记载,苗齐而壮者为“1”,中等为“2”,差者为“3”v开 花 期:50%的植株开始开花的日期,以月∕日表示v结荚期:从幼荚出现拉板(形容豆荚伸长、加宽的过程)完成为结荚期由于大豆开花和结荚是交错的,又将这2个时期统称为开花结荚期v鼓粒期:把豆荚中籽粒显著突起的植株达50%以上的日期称为鼓粒期v成 熟 期:全株有95%的荚呈现本品种固有颜色、粒型、粒色已不再变化;或摇动植株时有响声的植株达50%以上的日期以月∕日表示v生育日数:从出苗期至成熟期的总天数大豆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大豆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大豆理论测产方法大豆理论测产方法v单产(公斤/亩):v亩株数(株/亩)v株粒数(粒)v百粒重:随机取100粒完整成熟豆粒(不包括病粒),称其重量,以g(克)表示做两次重复,取平均值,重复误差不得超过0.2gv理论测产:理论测产:一是取样方法根据品种、地力、作物长势将万亩示范片分成5个自然片,每片选取有代表性的1-3块地,每块地按对角线法,间隔一定距离取3个样点每一测产点采取对角线3-5点取样法,每个样点离地头5米以上,随机选点。
v采取等行或宽窄行播种的,在样点中连续测量11行的距离,分别除以10,计算出平均行距(米)依据平均行距,计算临近2行的2平方米的行长与平方米株数,连续测定10株的株粒数,相加除以10计算出平均株粒数大豆理论测产方法大豆理论测产方法v二是计算产量以该品种常年百粒重计算理论产量,90%折后为测产产量以5点的平均产量为该代表面积的平均产量v产量计算方法:大豆测产产量(kg/亩)=株数/亩×株粒数×百粒重×10-5×0.9其中:株数/亩=666.7平方米/(平均行距×平均株距)平均行距和平均株距指取样点的平均数大豆理论测产方法大豆理论测产方法近期农作物生长情况玉米监测点长势情况(玉米监测点长势情况(7.157.15))大豆监测点长势情况(大豆监测点长势情况(7.15))水稻监测点长势情况(水稻监测点长势情况(7.157.15))LOGO敬敬 请请 指指 正正 !! 结束语结束语谢谢大家聆听!!!谢谢大家聆听!!!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