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材料性能学王从曾答案.docx
13页材料性能学王从曾答案【篇一:材料性能学】002362 、课程名称(中、英文) 材料性能学an introduction to materials properties3 、授课对象材料科学与技术试验班、材料物理专业本科生4 、学分3 学分, 54 学时5 、修读期第六学期或第七学期6 、课程组负责人(姓名、所在学院、职称、学位) 潘春旭,物理科学与技 术学院,教授,博士7 、课程简介 该课程涉及知识面宽,信息量大,基础性强主要讲授材料各种性 能的基本 概念、物理 (化学 )本质、影响材料性能的因素及性能指标的 测试原理与 工程应用等主要内容包括: 1)材料的力学性能:材料在静载条件下的力学性 能、冲击 韧性、断裂韧性、疲劳性能、磨损性能,以及高温力学性 能等;2)材料的 物理性能:材料的热学性能、磁学性能、电学性 能、光学性能、压电及铁电 性能等8、实践环节学时与内容或辅助学习活动实验课 4学时“断口形貌的电镜观察 ”;看专题录像 2 学时; 课堂讨论课6 学时,要求学生就材料的光学效应、材料的疲劳性能、 材料的磨损性能、 材料的高温力学性能、材料的腐蚀效应,等内容, 写出课堂论文,并做成 ppt 文件在班上演讲。
9 、成绩考评期末考试笔试: 50% ;平时成绩 15%;撰写小论文: 35%10 、指定教材 《材料性能学》王从曾主编,刘会亭主审,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1 年11 、参考书目《材料物理性能》田莳编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1 年 《工程材料力学性能》刘瑞堂、刘文博、刘锦云编,哈尔滨工业大 学出版 社, 2001 年篇二:材料性能学复习总结 (王从曾版 )l 力学部分】=txt> 第一章1. 熟悉力 —— 拉伸曲线和应力 —— 应变曲线的测试方法 ( 书本 p1) 常用的拉伸试件 :为了比较不同尺寸试样所测得的延性 ,要求试样的几 何相 似, l0 /a01/2 要为一常数.其中 a0 为试件的初始横截面积 光滑圆柱试 件 :试件的标距长度 l0 比直径 d0 要大得多;通常, l0=5d0 或 l0=10d0 板状试件 : 试件的标距长度 l0 应满足下列关系式: l0=5.65a01/2 或 11.3a0 1/2 a. 拉伸加载速率较低 ,俗称静拉伸试验 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拉伸试验, 其结果方为有效,由不同的实验 室和工作人员测定的拉伸性能数据才可以互 相比较2. 掌握弹性变形的实质(书本第三页) 构成材料的原子或分子自平衡位置产 生可逆位移的反应。
3. 掌握弹性变形的性能指标e = 2 (1+n )ge: 正弹性模量(杨氏摸量)n :柏松比g :切弹性模量物理意义:产生 100 %弹性变形所需的应力 工程意义:工程上把弹性模量 e、g 称做材料的刚度,它表示材料在 外载荷下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4. 熟悉弹性比功、弹性极限、比例极限的物理意义和工程意义 弹性比功 we :材料开始塑性变形前单位体积所能吸收的弹性变形功, 又称弹性比能或 应变比能比例极限 是保证材料的弹性变形按正比关系变化的最大应力,其表 达式为 弹性极限 是材料由弹性变形过渡到弹 -塑性变形时的应力, 其表达式为 sp、s e 的工程意义:对于要求服役时其应力应变关系严格遵守线 性关系的 机件,应以比例极限作为选择材料的依据;对于服役条件 不允许产生微量塑 性变形的机件,设计时应按弹性极限来选择材料5. 熟悉影响弹性模量的主要因素l 键合方式和原子结构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都有较高的弹性模数;对于金属元素: e = k / rmk , m1 特征常数, r 原子半径, r 增加, e 减小l 晶体结构单晶体材料:各向异性,最密晶向上 e 较大,反之则小多晶体材 料:各 晶粒的统计平均值,表现为各向同性,但称为伪各向同性。
介于单晶体最大 值与最小值之间非晶态材料:各向同性l 微观组织对金属材料来说 e 是一个组织不敏感的力学性能指标,而 对高分 子和陶瓷 e 对结构和组织敏感l温度t t原子结合力下降,e」l 加载条件 金属、陶瓷 e 影响不大,对高分子 e 有影响6. 掌握几种非理想弹性行为的定义、物理意义以及工程上的利弊l 滞弹性:材料在快速加载或则卸载后,随时间的延长而产生的附加 弹性应 变得性能l 粘弹性定义: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弹性和粘性两种变形机制同时 存在的力 学行为表现为应变对应力的响应(或反之)不是瞬时完 成,而需要通过一 个馳豫过程,但卸载后应变逐渐恢复,不留残余 变形表现形式:应力松 驰:恒定温度和形变作用下,材料内部的 应力随时间增加而逐渐衰减的现 象蠕变:恒定应力作用下,试样 应变随时间变化的现象高分子材料当外 力去除后,这部分蠕变可 缓慢恢复l 伪弹性定义: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当应力达到一定水平后,金属 或合金将 由应力诱发马氏体相变,伴随应力诱发相变产生大幅度弹 性变形的现象伪 弹性变形量 60%左右工程应用:形状记忆合金7. 掌握塑性变形的机理书本 15 页)结晶态高分子材料 :塑变机制:塑性变形是由薄晶转变为沿应力方向 排列的 微纤维束的过程;非晶态高分子材料:塑变机制:在正应力作用下形成银纹或在切应 力作用下 无取向分子链局部转变为排列的纤维束。
8. 掌握塑性变形指标(屈服强度,延伸率,伸长率)的测定方法l 断后延伸率 材料的延伸率与试样的尺寸有关9. 了解影响屈服强度的主要因素屈服变形是位错增殖和运动的结果 ,凡影响位错运动的内外因都影响 屈服强 度内因 :结合键组织结构原子本性 . 外因:温度应变速率 应力状态10. 了解断裂的基本概念、断裂的基本方式 材料的断裂过程大都包括裂纹的形成与扩展两个阶段 微孔形核长大和聚合 是韧性断裂的主要过程 . 断裂过程中塑性变形起 主导作用的断裂形式,断裂 机制为剪切断裂包括切离和微孔聚型 断裂杯锥状断口 韧性材料断裂特征 三区:中心纤维区 放射区剪切唇纤维区、放射区、剪切唇是韧性材料断口三要素 , 各区大小取决于材 料韧性 程度、应力条件、温度、加载速度、试样大小 ; 在其它条件一 定时,韧性高,纤维区大 ;温度低、加载速度大、试样尺寸大 ,放射区大, 脆性大 .常见脆性断裂机制 : 解理(准解理)断裂、沿晶断裂 . 宏观断口 :光亮、 结晶状 .解理和晶间断裂有时也有塑性变形 ,所以解理和沿晶断裂未必是脆性 断裂(判断) 从力学上分,断裂分为正断、切断、混合断口 ;从工 程上来说,分为脆断和韧断。
但是正断不一定是脆断,也有明显的 塑性变形切断是韧 断,但是反之却不一定成立判断)11. 掌握断裂的机理(书本 28 页) ttg 脆性断裂; ttg 韧性断裂 非晶态聚 合物断裂过程:银纹的形成、银纹质的断裂、微裂纹的形 成、裂纹扩展、断 裂晶态及半晶态高分子材料,断裂过程取决于应力与分子链的相对取 向12. 了解内耗的基本概念 内耗:材料由于弹性滞后使加载时材料吸收的弹性 变形能大于卸载 时所释放的弹性变形能,即部分能量被材料吸收,就是内 耗 . 加载和卸载时的应力应变曲线不重合形成一封闭回线 弹性滞后环 优点:滞后环面积,它可以减少振动,使振动幅度很快衰减下来 缺 点:精密仪器不希望有滞后现象/f/t- -r1-?-第二章1. 掌握应力状态软化系数的概念 应力状态软性系数:最大切应力与最大正 应力的比值书本 38 页)2. 熟悉应力状态软性系数在试验设计中的应用(书本 38 页)3. 熟悉扭转、弯曲与压缩试验的测试方法l 扭转试验采用圆柱形 (实心或空心 ) 试件 , 在扭转试验机上进行标 距为100mm ;有时也采用标距为 50mm 的短试件l 弯曲试验:通常用弯曲试件的最大挠度 fmax 表征材料的变形性能。
试验 时,在试件跨距的中心测定挠度,绘成 p-fmax 关系曲线,称为 弯曲图篇三:材料性能学教学大纲】xt> 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码: 课程类别:必修课 适用专业:材料化学 总 学 时: 48 学 分: 3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材料化学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属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 主要内容为材料物理性能,以材料通用性物理性能及共同性 的内容为主通 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获得关于材料物理性能包 括材料力学性能(受力形变、断裂与强度)、热学、光学、导电、 磁学等性能及其发展和应用,重点 掌握各种重要性能的原理及微观 机制,性能的测定方法以及控制和改善性能 的措施,各种材料结构 与性能的关系,各性能之间的相互制约与变化规律 授课教材:《材料物理性能》,吴其胜、蔡安兰、杨亚群,华东理 工大学出 版社, 2006 ,102 、参考书目 :1.《材料性能学》,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王从曾, 2007. 12. 《材料的物理性能》,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邱成军等,2009.1二、课程教育目标 通过学习材料的各种物理性能,使学生掌握以下内容:各 种材料性 能的各类本征参数的物理意义和单位以及这些参数在解决实际问题 中所处的地位;弄清各材料性能和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构造之间的 关系;掌 握这些性能参数的物质规律,从而为判断材料优劣、正确 选择和使用材料、 改变材料性能、探索新材料、新性能、新工艺打 下理论基础;为全面掌握材 料的结构,对材料的原料和工艺也应有 所认识,以取得分析性能的正确依 据。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材料的力学性能 重点与难点: 重点:应力、应变、弹性变形行为、 griffith 微裂纹理论,应力场强 度因子和 平面应变断裂韧性,提高无机材料强度改进材料韧性的途 径 难点:位错运动理论、应力场强度因子和平面应变断裂韧性 教学时数: 10 学时教学内容:1.1 应力及应变:应力、应变;1.2 弹性形变: hooke 定律;弹性模量的影响因素、无机材料的弹 性模量、 复相的弹性模量、弹性形变的机理;1.3 材料的塑性形变:晶体滑移、塑性形变的位错运动理论;1.4 滞弹性和内耗:粘弹性和滞弹性、应变松弛和应力松弛、松弛时 间、无 弛豫模量与弛豫模量、模量亏损、材料的内耗;1.5 材料的高温蠕变:蠕变曲线、蠕变机理、影响蠕变的因素;1.6 材料的断裂强度:理论断裂强度、 inglis 理论、 griffith 微裂纹 理论、、 orowan 理论;1.7 材料的断裂韧性:裂纹扩展方式、裂纹尖端应力场分析、几何形 状因 子、断裂韧性、裂纹扩展的动力与阻力;1.8 裂纹的起源与扩展:裂纹的起源、裂纹的快速扩展、影响裂纹扩 展的因 素、材料的疲劳、应力腐蚀理论、 高温下裂纹尖端的应力空 腔作用、亚临界 裂纹生长速率与应力场强度因子的关系、根据亚临 界裂纹扩展预测材料寿命、蠕变断裂;1.10 显微结构对材料脆性断裂的影响:晶粒尺寸、气孔的影响;1.11 提高材料强度及改善脆性的途径:金属材料的强化、陶瓷材料 的强化;1.12 复合材料:复合材料的分类、连续纤维单向强化复合材料的强 度、短纤 维单向强化复合材料;1.13 材料的硬度:硬度的表示方法、硬度的测量。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与多 媒体教学相结合 教学要求:掌握材料的弹性变形、塑性变形、高温蠕变及 其它力学 性能的理论描述、产生的原因、影响因素掌握断裂的现象和产 生、 断裂力学的原理出发,通过理论结合强度、应力场的分析,断裂的 判 据,应力场强度因子、平面应变断裂韧性、延性断裂、脆性断裂、 沿晶断 裂、静态疲劳的概念,并根据此判据来分析提高材料强度及 改进材料韧性的 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