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健康复习资料.docx
11页一、 心理健康的概念国内外学者曾就心理健康的定义与内涵从不同角度阐述过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年)对心 理健康是这样定义的:“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 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还明确提出了心理健康的标志:第一、身体、智力、 情绪十分调和;第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第三、有幸福感;第四、在工作和职业中,能 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高效率的生活概括而言,心理健康是指人在知、情、意、行方面的健康状态,主要包括发育正常的智力、稳定而 快乐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及和谐和人际关系等心理健康的人充满生命的活力, 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根据上述定义,由此可以看出,心理健康在个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这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1) 生理方面: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身体状况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应当是没有疾病的,其功能应在正常范围之 内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健康的身体特别是健仝的大脑乃是健康心理的基础只有具备健康 的身体,个人的情感、意识、认知和行为才能正常运作(2)心理方面:心理健康的人不仅各种心理功能系统 正常,而且对自我通常持肯定的态度,能有自知之明,清楚自己的潜能、长处和缺点,并发展自我.现实中的自 我既能顾及生理需求又能顾及社会道德的要求,能面对现实问题,积极调适,有良好的情绪感受和心理适应能 力;(3)社会行为方面:心理健康的人能有效地适应社会环境,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其行为符合生活环境中 文化的常规模式,角色扮演符合社会要求,且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对家庭、社会均有所贡献二、 心理健康运动的发展心理健康运动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改善精神病患者待遇到注意精神疾病的预 防。
第二阶段从关心身心因素的制约到关注社会因素的影响在这一阶段,随着临床领域生物-医学模式向 生物一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逐步转变,心理健康工作的重点也从关心身心因素对精神健康的制约逐步向关 注社会因素对精神健康的影响方面发展在1948年伦敦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通过的《心理健康与 世界公民》文件中,明确指出了心理卫生的社会化趋向,要求心理卫生工作者重视社会因素对心理健康的 影响从二十世纪70年代到目前,是心理卫生运动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该阶段从努力提高个体的适应能 力到力图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和创造性,塑造美好的心灵与个性,应该成为当今心理 卫生运动的新的目标和发展趋势三、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个体的心理怎样才算是健康的,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这是因为心理健康与否之间没有一个绝对的 界限,判断心理健康与不健康相当困难,没有一个公认的一致的标准根据我国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年 龄特征、心理特征和社会角色特征,其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大学生胜任学习任务、适应周围环境变 化所最需要的心理保证,因而也是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
一般来说,经过高考的选拔,足以表 明大学生的智商是正常的,且总体水平会高于同龄人衡量大学生的智力,关键在于看大学生的智力是否 正常地、充分地发挥了效能.大学生智力正常且充分发挥的标准是: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探索兴趣;智 力结构中各要素在其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都能积极协调地参与,并能正常地发挥作用;乐于学习2. 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指要有正确的自我概念,并对自己采取现实主义态度,客观地的自我评价,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 要条件.大学生是在与现实环境,与他人的相互关系中,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认识自己的一个心理健康的 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应比较接近现实,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优点感到欣慰,但又不狂妄自大;对自己 的弱点既不回避,也不自暴自弃,而是善于接纳自我然而,不可能每个人都那么正确地认识自己,有的人 会高估自己,而有的人会低估自己,这些一般的高估或低估自己都不能算是心理不健康,只有那些对自己的 高估或低估到了不合常理的程度,才是属于心理的不健康状态另外,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短处.缺 陷,有时只能作有限的改善,或者是无法弥补,心理健康的人会现实地接受自己,而如果经常对自己不满意, 不接受自己,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3. 接受现实,适应环境在新的环境中,每个人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心理健康的人能较快地接受现实,并 对现实合乎常理地认识与反应,所谓合乎常理地认识客观现实,是指对一些人人皆知的东西,不要有悖于 常理.较强的适应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征不能有效处理与周围现实环境的关系是导致心理障碍的重 要原因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能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社会现状和未来有较清晰正确的认识,思想和 行动都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与社会的要求相符合这里所讲的适应,不是被动、一味的迎合,甚至与 不良风气、落后习俗同流合污,而是在认清社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不逃避现实,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要 求4. 有较强的情绪调节能力每个人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需要,但通常大部分的需要都是不能得到满足或不能完全满足的.个体在活动 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得不到满足,心理学上称为挫折心理健康的人遇到挫折时,会自觉或 不自觉地运用一些合理的自我防御的方法,将由于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内心紧张消除掉,从而表现出 对挫折有较好的耐受力;相反,因一点小问题或小挫折而焦虑不安或烦躁异常,则表明此人处于不健康状 态5. 行为与社会角色相一致社会对各种角色有相应的要求和规范.个体的行为与其充当角色的规范基本一致,则是其心理处于健 康状态的表现.社会角色,换成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身份”。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在不同的场合或从不同的 角度来看,都充当着不同角色,即有不同的身份,社会对各种角色有相应的要求或规范.个体的行为与其充 当的角色规范基本一致,则是其心理处在健康上常状态的表现;个体的行为明显表现出不符合其充当的角色 规范,则表明其心理处在不健康的状态.6. 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大学生也同样离不开与人打交道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大学生心 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大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具体表现为,交往动机端正,乐于与人交 往,在交往中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心朋友在与同学的交往中还能自己保持独立的人格, 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同时,能客观评价他人和自己,善于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并且宽以待人乐于助人.7 .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在人的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应的心理行为表现心理健康的人认识、情感、言行、举止都 符合他所处的年龄段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是精力充沛、勤学好问、反应敏捷、喜欢探索过于老成、 过于幼稚、过于依赖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大学生是处于特定年龄阶段的特殊群体,大学生应具有与年龄 和角色相应的心理行为特征一个大学生若经常严重地偏离这些心理行为特征则有可能是心理异常的表现 8.具有健全的人格人格,在心理学上指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完整,就是指有健全统一的人格.即个人的 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大学生人格完整的主要标准是: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具有正确的 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的混乱,能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 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因此,心理健康的人人格是健全统一的,其行为表现出一贯性或统一性, 反之,其人格缺乏统一性,行为表现则不连贯,变化无常,比如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等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态是一动态变化的过程随着个体的成长,经验的积累以及环境的改变,心理健 康状况也会因此而改变因此,我们可将心理健康的标准理解为一种理想的尺度,它不仅提供了衡量一个 人是否健康的标准,还指明了为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努力方向每个人在自己现有的基础上都可以为之作 出不同程度的努力,都可以追求自己心理发展的更高层次从而不断发挥自身的潜能四、心理健康与心理异常的鉴别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人的精神正常与否看作是黑白分明的事情:要么你是正常的人,无论你的思想 和行为有多大的变化与异常现象;要么你就是一个疯子,无论你的疾患有多大的好转这种将人的精神正常 与否的判断,未免过于简单国内学者张小乔提出心理健康“灰色理论”的概念,即人的精神正常与不正常 无明显的界限,它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具体来说,如果将人的心理正常比作白色,心理不正常比作黑色,那 么在白色与黑色之间存在一个巨大的缓冲区域一-灰色区域。
灰色区又可进一步划分为浅灰色区域与深灰色 区域处于浅灰色的人只有心理冲突而无人格变态,其突出表现为由诸如失恋、丧亲、工作学习不顺心、 人际关系不和睦等生活矛盾所带来的心理不平衡与精神压抑深灰色区的人则患有某种异常人格障碍和神 经症等一般而言,浅灰色区与深灰色区之间也无明确界限,后者往往包含了前者尽管心理健康与心理异 常之间没有非常分明的界限,但根据处于不同健康状态的临床特点,可分为三种不同程度的心理异常一)轻度心理异常属于浅灰色区域.大多数人都会因各种原因产生情绪失调或情绪紊乱,而出现适应障碍一般特点1) 有明显的原因,如工作受挫、考试焦虑、失恋等等2) 遇到刺激后,情绪反应超过正常人的状态,对学习生活有一定的影响.3)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表现婴儿适应不良常哭闹不安尤其是与母亲分离时;儿童则表现为行为退缩,拒食,哭闹或不语;成人以躯体症状多见.4)情绪紊乱通常不超过三个月主要表现1) 以焦虑为主的适应障碍.表现为紧张、神经过敏2) 以忧郁为主的适应障碍3) 品行紊乱中小学生多见不适应或不顺心时就打架、怪叫或破坏公物、偷窃东西或欺侮他人有些小个子学生如平时经常被人欺侮,也会出现品行紊乱,行为暴躁4) 躯体症状为主要表现。
如头疼、失眠、周身不适、月经失调等等5) 行为退缩做事情没劲头6) 上述表现混合的适应障碍二)中度心理异常(神经症、神经官能症)心理疾病也称神经症(或神经官能症),椐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为千分之50-80. 这类患者由于症状的困扰,工作、学习和生活受到很大的影响如未能及时治疗,可发展成精神病一般特点1) 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通常,正常人也会出现焦虑,但焦虑是有针对性的,既有清楚的原因和指向性焦虑的程度也是恰当的, 与所指向的事情一致,所谓大考一大焦虑,小考一小焦虑恰当的焦虑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学习.神经症的 焦虑常常是泛化的,无明确的指向性,焦虑程度与其对象也不一致,同时,明显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质 量,焦虑情绪持续三个月以上2) 有一定的人格缺陷如强迫症患者大多有强迫型人格特征癔病患者的人格特点则表现为情感特别丰富,高度自我中心,易 受暗示,情感表达非常夸张,故有人称之为“戏剧性人格"3)应付方式常采用不恰当的防御机制,如过度压抑.4)人际关系敏感5)有自知力和较强的求治欲这一点与精神病截然不同.(三)重度心理异常(精神病)1 一般特点(1) 有严重的精神病症状(认知、情感、意志障碍).(2) 社会适应能力丧失。
发病时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无法工作3) 有明显的人格改变4) 缺乏自知力发病时不能意识到自己正处于异常状态,要想方设法才能将病人送进精神病院总之,精神病人在发病期间,整个人与现实生活相脱节,生活在自己虚幻的世界里 主要类型及临床表现主要表现在认知障碍(如幻听、妄想)、情感障碍、意志及意志行动障碍等方面五、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一)社会环境因素我国社会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期,旧的社会规范和价值判断标准被否定,而新的社会规 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