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类文本王俊《辛弃疾的黄沙古道》阅读练习及答案.docx
3页六、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辛弃疾的黄沙古道倘若提及黄沙岭,想必鲜有人知但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则近 乎家喻户晓这条从南宋走来的古道,因了辛弃疾的这首词而得名,成为江南一个美 丽的注脚黄沙古道是古时从上饶通往铅山石塘的必经之路辛弃疾四十三岁那年, 被谏官弹劾,惹得龙颜大怒,罢官,携家在信州上饶定居辛弃疾被迫离开战场,由一个抗金英雄改行当专业词人这期间,辛弃疾常往返 于上饶和铅山,写下有关上饶的词,多达两百首可见,上饶是个多么有气场的地方 一个文人的气养足了,胸襟开阔豁达,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沿着上饶黄沙村出来,徒步数里,人烟逐渐稀少山涧如一把天工神斧,凭空将 黄沙岭斫为两半山岬摆着形状不一的造型踅进山的皱褶里,给山平添了几分森严 流水潺湲,泠泠作响,让人想起古琴的声音,但绝不是古筝古筝俗了些,是高朋满 座用以表演助兴的热闹古琴则不然,是独坐幽篁轻拨琴弦,弹奏一曲寻觅知音的绝 响读辛弃疾与陈亮,或与朱熹,或与陆游等人的唱和诗词,总觉得辛弃疾是值得朋 友推心置腹的可以与他一起对雪煮酒,一起泛舟九曲,一起穿行松林,谈谈 “富贵千钧如发”,谈谈“玉女峰前一棹歌”,谈谈铁马金戈梦——旁逸斜出千万朵,赏心 只有两三枝。
这样真诚的辛弃疾,真是可爱至极路愈加崎岖,进入山石古道,山涧全被寒芒和灌木丛覆盖野草贴着地面向路中 央蔓延,仿佛是占山为王的土匪,横冲直撞,霸道地挡住我们的去路我们小心避开, 脚踝依然被剐出许多道血痕山里露水重,轻轻蹭一下,裤脚便被露珠沾湿,走起路 来格外笨重艰辛和疼痛,在很多时候,一直像人生设置中的隐喻,喻示一个亘古不 变的道理:踏向远方的路上,总是充满曲折坎坷山上树木极多,一棵挨着一棵,整个树透着静气—异于城里的树木每一棵树 都沉得住气,不懂得谄媚天地,也不懂得取悦他人,淡定地发芽、长叶、开花、结果 久居城市,繁忙的工作和生活常常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历经沧桑的草木,都有一股倔 强劲,即使被忽视,被践踏,也会拼全力绽放人生它们是一个个智者,指点我们的 迷津起用、晋升、贬职、隐居,起起落落,贯穿辛弃疾的一生辛弃疾和苏东坡一样, 共同演绎宋朝的悲怆两人虽身处逆境,却总有一股浩然正气,促使他们不断地探索 人生的真谛,从而让自己“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之上 ”林语 堂《苏东坡传》中写道: “从他的笔端,我们能听到人类情感之弦的振动,有喜悦,有愉悦,有梦幻的觉醒,有顺从的忍受 ”辛弃疾何尝不是如此。
两人都是豪放派的 词人,在词中有交集,却又有着本质的不同苏东坡在参佛悟道之中,秉性更趋于温 润敦厚他尽情享受人生,过着随遇而安的快乐生活辛弃疾毕竟是以武起事,是真正的勇士,敢于为屈辱的南宋发出慷慨的怆痛呼喊, 有一股平常人不可企及的燕赵侠士之气辛弃疾的心里住着千军万马,随时脱缰策马 奔腾,气吞山河他的灵魂在忧国忧民中苦苦地挣扎,有壮志难酬的长叹之意古道蜿蜒,犹如龙脊越往上走,草越茂密,没人膝盖,无处下脚行至半山腰, 见有一座凉亭,专供行人歇脚石块垒就,墙体的石灰剥落,漫漶着黄色的水渍,东 一块,西一块,让行人窥探到时间的方向数百年来,古道朝迎暮送了多少纷沓而至 的身影?漫漫长路,一座凉亭,抚慰了多少旅途中孤独落寞的心?南宋的某个夏天当夜幕降临,各种属于白昼的声音都在黑暗中消失踢踏踢踏, 远处传来马蹄声,敲破夜色的沉寂一轮明月悬挂在空中,很低很低,几近挨着黄沙 岭虫鸣次第响起,月光洒下缕缕清辉良驹甩了甩长长的鬃毛,嘶鸣数声辛弃疾 站在山岗上,轻抚马背,高大的身影被月色浸染成一座圣洁的雕像辛弃疾沿着司南的指向,由北至南,从故乡到异乡,不论是在朝堂,还是在乡野, 自始至终都在经营一个精神国度,让后人在接受宋词文化浸润的同时,也沿着孤独者 的光芒前行。
我想铅山人是懂得这个怀有赤子之心的爱国词人的,他们在为辛弃疾建 立雕像时,让他永远面朝北方山道幽静,落满阴凉,陡坡下去,七星桥横在清澈见底的溪水之上一棵古老的 枫杨默默守在桥边,像是在等待故人桥的四周,长长的藤蔓缠着一个个充满古意的 诗句回想一路的景致,意兴盎然,不由得脱口吟道: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取材于王俊同名散文,有删节)19 .下列对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注脚:指黄沙古道因辛弃疾的作品成了一道江南美景B. 静气:指黄沙岭上的树木顺应自然生长而保持的本真C. 迷津:指久居城市的人们因生存压力过大而失去方向D. 交集:指辛弃疾通过诗词创作而得以与苏轼相识相交20 .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饶的山水环境给予辛弃疾一种丰盈的内心滋养,这使他的创作灵感源源不断,有大量词作传世B. 第五段写野草,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形象地刻画了古道野草的茂密,也暗示出行程的艰难C. 肆意蔓延的野草、历经沧桑的草木以及墙体剥落的凉亭,无不显示出时过境迁、英雄落寞的无奈。
D. 作者对辛弃疾倍加推崇,不仅在于他有精彩作品传世,也在于他在命运多舛时仍不动摇爱国之心21. 文中在写辛弃疾的时候还联想到苏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22 .从辛弃疾的黄沙古道走过,作者有哪些感悟和思考?请分条概述19. D20. C21. ①辛弃疾和苏轼都胸襟坦荡仕途坎坷,创作风格相近②有别于苏词坦然超俗、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辛弃疾更多一些沉郁悲壮的家国情怀③写苏轼可以更好地突 出辛弃疾的爱国之心,表达作者对他的钦佩之情22. ①自然山水可以滋养文人的内心,使他们获得创作的灵感;②做人应该真诚坦荡,这样才能收获友谊;③人生之路总是曲折坎坷,但我们要拼尽全力绽放人生;④人生应该顺应本心,不必太在乎别人的看法分析】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D.由“两人都是豪放派的词人,在词中有交集”可知,此处的“交集”是指苏轼和辛弃疾的作品都有豪放派的特点20.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C. “无不显示出时过境迁、英雄落寞的无奈”错误,由“漫漫长路,一座凉亭,抚慰 了多少旅途中孤独落寞的心”可知,此处写野草、草木、凉亭是为了写古道景色对辛 弃疾等人的抚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