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二聚体升高的5点解读.docx
4页D-二聚体升高的5点解读D-二聚体是反映血栓形成与溶栓活性最重要的实验室指标(不同试剂正常值范围不同,通常<0.5mg/L)那么,D-二聚体升高的原因都有哪些呢?1、静脉血栓栓塞,静脉血栓栓塞(VTE,包括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日2018年〈〈肺血栓栓塞症诊治与预防指南》推荐:临床评估低度可能患者,如D-二聚体检测阴性,可基本除外急性PE;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PE疑诊患者,D-二聚体意义不大,可直接进行CT肺动脉造影(CTPA或超声心动图检查但放射性限制常让医生在选择时萌生顾虑,2019年来白麦克马斯特大学的研究者创造了一个新方法,使D-二聚体的诊断特异性大大提高与既往排除标准不同(低危且D-二聚体v0.5mg/L),该研究认为,低危患者D-二聚体v1mg/L、中危患者D-二聚体v0.5mg/L可作为排除PE的标准此外,对于>50岁的疑似PE患者,推荐增高D-二聚体诊断阈值(年龄*0.01mg/L),以提高疾病鉴别有效性2、主动脉夹层2017年〈〈主动脉夹层诊断与治疗规范中国专家共识》指出,D-二聚体快速升高拟诊为主动脉夹层(AD可能性增大发病24小时内,当D-二聚体达0.5mg/L时,其诊断急性主动脉夹层(AAD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67%,故可作为AAD诊断的排除指标。
3、心梗在急性心梗(AMI)患者中可以观察到D-二聚体的升高,且使用尿激酶溶栓后D-二聚体的浓度较前下降,因此,冠心病患者伴有升高的D-二聚体可能预示着更高的AMI风险但其不是一个独立的预测因子,在AMI诊断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尚不满意,与AMI预后也存在矛盾,暂不能指导治疗4、溶栓治疗在溶栓治疗后,D-二聚体短期内明显上升,而后逐渐下降,提示治疗有效;D-二聚体持续上升或下降缓慢,提示存在新发血栓,溶栓药物用量不足;D-二聚体变化不大,则可能为陈旧机化的血栓急性心梗、脑梗溶栓后,D-二聚体峰值常出现在1〜6小时,24小时降至溶栓前水平;DVT溶栓治疗时,D-二聚体峰值常出现在24小时或以后5、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特征是微循环内发生广泛的纤维蛋白沉积和血小板聚集,导致弥漫性微血栓形成和继发性纤溶状态在DIC早期,D-二聚体即有升高,随病程发展可持续升高10倍甚至100倍以上因此,D-二聚体可作为DIC早期诊断和病程监测的主要指标,正常则除外DIC掌握了D-二聚体升高的意义之后,临床遇到D-二聚体升高,我们该如何分析?目前临床D-二聚体检测常用于急性静脉血栓栓塞症、主动脉夹层及DIC等的诊疗。
1、排除诊断根据上文,若D-二聚体阴性,可基本排除急性肺栓塞、主动脉夹层及DIC等疾病2、结合临床及其他检测结果若D-二聚体阳性,则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及其他辅助检查综合分析1. 静脉血栓栓塞D-二聚体检测仅适用于急性VTE患者,症状超过10天,D-二聚体可逐渐回落对于血栓时间较长、下肢肌间静脉血栓、远端PE患者,D-二聚体可不升高,评估时须结合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发病时长、临床症状以及其他辅助检查2. 主动脉夹层对于AD临床评估可能性大的患者来说,D-二聚体敏感性反而下降因此,对于疑诊AD患者,影像学检查必不可少同样根据2017共识,推荐全主动脉CTA作为首选确诊手段,因碘过敏、严重肾损、妊娠、甲亢不能行全主动脉CTA时,可行MRI明确诊断3. DIC根据2017年DIC诊断中国专家共识,D-二聚体升高不能直接诊断为DIC,还需要利用积分系统(CDSS,进行原发病、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及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的动态评分3、不能解释的D-二聚体升高对于不能解释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即使不存在临床表现,也应考虑VTE可能;在排除血栓性疾病和肝肾疾病后,应高度怀疑恶性肿瘤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