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doc
24页第五章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 学习目标了解新凯恩斯主义的形成和理论特点; 掌握新凯恩斯主义有关价格粘性和货币非中性论的主要观点; 正确认识新凯恩斯主义的利率效应理论; 掌握新凯恩斯主义信贷配给理论的主要观点; 能够辨析新凯恩斯主义在经济政策上与凯恩斯、新剑桥学派和新古典综合派的异同 新凯恩期主义经济学派概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凯恩斯主义者们(主要代表是前面章节学习过的新古典综合派和新剑桥学派)在理论上继承和发展凯恩斯主义的同时,着重将凯恩斯的理论运用于实际的经济政策之中,并不断分析出现的新问题,及时提出对策建议,帮助政府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得到了西方各国政府的重视在 1948——1973年间,西方各国的工业生产增长了三倍多,经济基本上是稳定的和繁荣的,著名经济学家希克斯曾把这段岁月称为“凯恩斯时代”,可惜好景不长,连年推行扩张性财政金融政策也带来了种种恶果其中最严重的就是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的通货膨胀与生产衰退、失业并存的“滞胀”局面在这种背景下,现代凯恩主义倍受责难,随着时势变迁和政局更替,现代凯恩斯学派从官方经济学的宝座上跌落下来,在西方各国的地位和影响已大大削弱。
在凯恩斯主义是日渐衰落的同时,经济自由主义在西方经济学界处于红火时期,经济自由之风吹遍西方,进而影响到世界各国,占据了影响和决定各国政府经济政策的主流学派地位但在现实中经济自由主义取得的效果却令人失望,各国推行新经济自由主义的结果,是以巨大的代价换取了短暂的成功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新经济自由主义的理论和政策又受到人们的怀疑和非难,国家干预主义又重新抬头同一时期的美国一些有主见的中青年学者,在坚持凯恩期主义基本信条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和分析技术上改进原凯恩斯主义,形成了标名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一个新学派新凯恩期主义经济学派的英文原文为“new-Keynesian Economics”,这个学派在英文文字和含义上都不同也曾被译作新凯恩斯学派的“neo-Keynesian Economists”,在西方经济学文献中,以“neo”作前缀的主要是指新古典综合派和新剑桥学派为代表的现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即第三、第四章中所介绍的两个学派,这两个学派在20世纪80年代后又被称作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Original Keynesian Economics),以便于新近兴起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相对应。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哈佛大学的曼昆(N1>.Greogory Mankiw)和萨墨斯(Lawrence Summers)、麻省理工学院的布兰查德(Olivier Blanchard)和罗默(David Romer)、斯坦福大学的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普林斯顿大学的伯南克(Ben Bernank)等代表人物:1. 约瑟夫·尤金·斯蒂格利茨 约瑟夫·尤金·斯蒂格利茨(Joseph Eugene ;Joe; Stiglitz,1943年2月9日-),美国经济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员他于1979年获得约翰·贝茨·克拉克奖(John Bates Clark Medal),2001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斯蒂格利茨曾担任世界银行资深副总裁与首席经济师,提出经济全球化的观点他还曾经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任职2008年,他针对华尔街的房产泡沫,提出了金融改革的几点看法斯蒂格利茨出生于1942年,获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此后在剑桥大学从事研究工作1969年,年仅26岁的斯蒂格利茨被耶鲁大学聘为经济学教授1979年,他获得了美国经济学会两年一度的约翰·贝茨·克拉克奖,该奖项用于表彰对经济学作出杰出贡献的40岁以下经济学家。
对于斯蒂格利茨博士在2001年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林毅夫教授认为他应该早在1982年就获得诺贝尔奖,因为他几乎对经济学的各个领域都做出了贡献,而且还不仅限于经济学领域,还包括另外一个重要领域——经济政策萨缪尔森在一封推荐信中说,“斯蒂格利茨是印第安纳州加里市出来的最伟大的经济学家显然,伟大的萨缪尔森认为斯蒂格利茨比自己还要伟大 斯蒂格利茨博士在信息经济学文献中堪称是被人们引用得最多的经济学家,在更广泛的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领域内也是如此 他所倡导的一些前沿理论,如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已成为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的标准工具 他所著的《经济学》在1993年首次出版后,一版再版,被全球公认为最经典的经济学教材之一,成为继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之后西方又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济学入门教科书2. 伯南克 伯南克伯南克是现任美联储主席,2006年担任,2010年1月任期将满伯南克1953年12月13日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的奥古斯塔,1975年获得哈佛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1979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2005年2月1日接任格林斯潘出任美联储主席《通货膨胀目标制:国际经验》 本书由伯南克等人根据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的经验提炼而成。
它以案例研究的方式,对这些国家在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过程中面临的重大宏观经济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货币政策的决策和执行的经验做了系统的总结通过这样一个分析视角, 我们对货币政策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 以及如何运作, 就有了具体而微的理解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主要理论与特点概括地看,他们在吸纳并融合各学派理论之长、有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原凯恩斯主义的基础上,试图建立起一种有微观理论基础的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是以不完全竞争、不完善市场、不对称信息和相对价格的粘性为基本理论,坚持“非市场出清”这个最重要的假设,认为在货币非中性的情况下,政府的经济政策能够影响就业和产量,市场的失效需要政府干预来发挥积极作用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认为,尽管经济主体具有相当的理性预期并按照最大化原则行事,但由于市场上存在着不完全竞争、经济主体只能获得有限信息和相对价格存在刚性等原因,工资和价格具有粘性的特征粘性价格使得市场机制出现调节失灵,造成了“市场非出清”在价格粘性的作用下,货币不再是中性的,货币等名义变量的变动会导致产量和就业量等实际变量的波动,政府采用矫正性的需求管理政策就能够对经济运行发挥作用。
在市场失效时,确实需要政府采取行动,运用货币政策等多种经济政策来调节经济运行,解决市场机制协调失灵和由此造成的较长时期非均衡问题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与原凯恩斯主义学派在理论上的共同点在于坚持了凯恩斯主义的基本观点:(1)承认实际产量和就业量的经常波动;(2)承认实际产量和就业量波动的非均衡性质,特别是承认产品市场中的普遍生产过剩;(3)承认劳动市场中非自愿失业的存在;(4)认为名义总需求的冲击可以造成非均衡的产量和就业量的波动;(5)经济体系本身的不完全性是名义总需求的冲击产生实际效应的原因;(6)主张应由政府对经济进行适度的干预,以弥补市场机制本身的缺陷他们与原凯恩斯主义学派相比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强调工资和价格的粘性而非完全刚性,并试图对这种粘性从微观的角度进行合理的解释,在此基础上说明非自愿失业、普遍生产过剩的可能性以及政府经济政策的作用第二,强调并从微观角度入手阐明了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性,证明在市场经济中“看不见的手”导致了“协调失败” (Coordination Failures),出现了长期的市场非均衡和社会福利的巨大损失第三,强调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恰是因为货币的非中性,因而政府的经济政策可以是有效的。
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政策取向运用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来解决市场机制的失灵问题,平抑经济波动,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这种政策取向是所有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共同特点,并成为其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在坚持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取向上与其他凯恩斯主义学派并无差异,他们的主要贡献在于力图为原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补充微观理论基础他们除了运用大量模型论证工资、价格具有粘性外,又从不完全竞争和信息不完全两方面论证了市场机制的失灵,阐明了货币的非中性,从而在有微观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坚持了原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有效性的思想他们认为,由于价格和工资的粘性,价格在遭受到总供求的冲击后,从一个非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回复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经济均衡的恢复不能等待或完全依靠市场机制作用下的工资和价格的缓慢调整,因为这将是一个长期的痛苦过程,因此需要政府运用经济政策来调节总供求,这不仅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在坚持国家干预的政策取向下,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在经济政策主张上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温和性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倾向于一种较为温和的表述方法,即:没有紧缩政策,通货膨胀会更加严重;没有扩张政策,失业会更加严重。
这种表述被称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稳定政策,即是“目标在于减少短期经济波动严重性的政策行为由于产出和就业的波动围绕其长期自然率,稳定政策通过使产出和就业尽量接近其自然率而减缓经济周期2)适度性为了消除市场失灵,政府应该对经济进行适度干预政府经济政策的着力点在于抑制工资、价格的粘性,以修复失灵的市场机制,从而稳定经济,增进社会福利因此该学派更加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主张“适度”的国家干预在政策操作上,他们针对新古典综合派倡导的“微调” (fine—tuning)政策,设计出粗调(coarse—tuning)政策,以抵消或避免宏观经济波动的问题3)原则性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通过数学模型推导出许多公式化的经济对策,但未给出具体可操作性的经济政策主张在经济政策主张方面,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在财政政策上基本遵循原凯恩斯学派的政策主张,无根本创新之处而在价格政策、人力政策和货币政策方面,他们的政策主张具有一定的独到之处例如,在价格政策上,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在论证价格粘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抑制价格粘性,使价格较有弹性,以恢复失灵的市场机制,稳定总产量又如,在人力政策上,坚持政府必须干预劳动市场,实施有效的人力政策,以降低局内人的优先权,为局外人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
具体措施包括降低雇佣和解雇工人的各种转换成本,改良工资关系,改善工人流动性,职工培训和减少工资刚性等二、货币的非中性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弥补了原凯恩斯主义的缺陷,他们从微观角度提出了形形色色的理论,试图论证工资、价格的粘性 (即工资、价格缓慢调整),认为公众即使能够形成理性预期,但由于西方社会的体制和结构,以及经济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工资和价格必然具有粘性,这种粘性导致了货币的非中性,使得货币量变动后,引起产最和就业量的变动,致使政府干预的经济政策成为必要 (一)工资粘性与货币的非中性1、工资粘性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认为,工资是由雇佣合同规定的,在协商合同时,劳动者根据他预期的价格水平来决定他要求的工资的高低,如果劳资双方同意某一水平的工资,合同便被签订下来在合同期限内,劳资双方必须遵守合同中规定的工资水平基于这样的事实,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提出了两个工资具有粘性的主要原因,即合同的长期性与合向的交错签订 (1)合同的长期性因为合同总是具有期限的,而且这种期限通常都不是短暂的,因为过于短暂的合同会增加劳资双方的谈判成本和调整成本所以工资的调整总是缓慢的,这便使工资具有了粘性 (2)合同的交错签订。
一个社会经济中所有的劳动合同不可能是在同一时间签订的,也不可能同时达到终止期,因此,各种长期合同都是交错签订的,从而工资的调整也是交错进行的这种合同的交错签订使得工资的调整不可能非常及时,这也是工资具有粘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对合同的长期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