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用型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人文素质培养.docx
3页应用型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人文素质培养 摘要:随着社会生产的快速开展,高等教育从精英型转向为群众化导致了教育类型由单一学术型向多种应用型演变国外的应用型教育伴随着社会生产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过渡,已从初级阶段进入成熟阶段,而我国的应用型教育尚处于初级阶段社会各界普遍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与研究型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在实践方面略有优势,但在人文素质方面多有欠缺,所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塑造出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成为当代应用型大学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课题关键词:应用型大学;文化建设;人文精神;人文素质培养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将高等教育开展量化为三段论指标,即精英—群众—普及,他在总结兴旺国家高等教育群众化进程的规律时指出,量的增进必然引起质的变化群众化的主要变化表达为:在高等教育观上,由过去的将高等教育视为极少数人的特权转为“有资格者权利〞;在高等教育功能观上,由培养“学术精英与统治阶层〞转变为既培养广泛的精英,又着重培养应用型、职业型的专门人才;在入学选择上,由选拔型转变为准选择型;在大学与社会的界限上,由以往的界限清楚、封闭的大学转变为“界限冷淡、开放的大学〞;在组织结构上,高等学校与社会、国家的联系愈加紧密,并逐渐成为国家构成的重要成分。
应用型大学是社会经济开展的产物,其应用型集中表达在(1)学术、技术和职业三者的结合;(2)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的提高所以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应该是直接为地方经济效劳的1995年我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进入试点阶段,普通高校对人文教育逐渐重视,并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清华大学开设了通识教育,中南大学为加强人文教育开设了“人文讲坛〞以呼唤校园文化建设的回归等;重视人文教育也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如美国MIT、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等都纷纷增设人文社科专业与课程,实行文理渗透,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我国应用型大学人文素质现状:人文素质教育是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社会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普遍缺乏人文知识,文化素质偏低,这种“工具人〞倾向必然会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全开展,最终导致学生素质的不全面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把人文教育摆在重要位置,把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但据笔者调查,在就业压力愈来愈重的情况下,应用型大学有意无意地无视了人文教育,很多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教学等都是围绕市场转动,将学校变成了“职业培训〞的场所,无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学校人文课程的开设除“两课〞外几乎是一个空白。
根据一项人文教育的调查情况发现只有20%的老师对人文教育有一定的了解,几乎很少有学生了解人文教育的内涵,70%以上的学生对社会历史和现实人生缺乏深入的认识学生人文知识的欠缺势必导致“半个人〞、“工具人〞的出现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开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感情,那是最根本的,他必须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区分力,否那么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开展的人〞应用型教育的这种纯“工具意识〞已经引起了社会各方的高度重视,各应用型大学也正逐渐加大人文教育的力度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意义: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提高受教育者的文比修养、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也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学习和继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提高人文素质的必须条件和重要途径在诸如文学、艺术等领域往往包含了某种深刻的问题,贯穿着对社会、人生和其他对象的一种理性思考在我国古代文化中,人文精神表现为修已安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自强不息等精神和价值观念中国古代的人文教育主要表现为儒道思想,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主要地位,它提倡积极人生的精神,它把人格修养看作是经世治国的精神根底和先决条件,鼓舞着一代代中国人自强不息、舍生取义;道家那么以其对人性的关注,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对培养人豁达的心胸、乐观的人生态度起了积极作用,尤其是它高举人性解放的大旗,提倡人性归于自然,人情归于质朴。
这些观点对生活在物质文明高度兴旺的现代人而言,对于如何防止人性的异化、扭曲是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的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将这些优秀的人类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从而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现代的“人文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科学主义〞、“金钱拜物教〞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它相对于“科学主义〞,强调的是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本主义;相对于实用主义,强调的是注重人的精神追求的理想主义或浪漫主义我们通常把人文素质分为四个局部: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在人文素质4个方面中,人文精神是核心它是人类文化或文明的真谛所在,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从根本上说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人文素质的形成主要有赖于后天的人文教育人文教育首先是人文学科的教育包括語言教育、文学教育、历史教育、哲学教育、艺术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等内容第二层面是文化教育,特别是民族文化的教育包括文化根本传统、根本理念、根本精神等的教育和民族精神、民族传统的教育等内容。
文化教育的目的是接受本民族共同认可的根本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促进个人同社会之间的相互认同第三层面是人类意识教育包括人类文明根本成果、人类共同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共同的行为标准教育等内容人类意识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一个人学会同他人和谐相处、同其他民族和谐相处、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使人们在满足自己的需要、平等权利、平等开展,增强相互合作,促进可持续开展第四层面是精神修养的教育,包括精神境界、精神修养、理想人格、信仰信念教育等内容提高人文素质的措施:1.转变观念,树立全面开展的教育理念很多人认为,应用型教育主要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是一种“技术教育〞实际上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它无视了教育的本质诚然,培养技术型人才是应用型大学的教育目标,但是我们培养的不仅仅是一个只懂技术的人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修养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学术根底力量古人对教师的要求是“道德文章,堪称楷模〞,即要求老师不仅在学术上而且在人格上都是学生的典范老师在教学活动中无时不在以其自身的素质感染和影响学生例如,教师对教学科研的敬业态度、不囿于陈规的创造精神、对人生与社会的点滴评价等,都对学生起着深刻的“身教重于言教〞的教化作用,所以,应用型大学的教师要有人文情怀、责任意识,在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完善,努力以自己的高尚人格、良好师德去熏陶、感化学生,帮助方法,精心设置人文課程应用型大学的专业教师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中应摒弃“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积极推行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讨论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实行情感教学、愉快教学,使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吸收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使学生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类课程因此,在应用型大学教育中,应将人文教育与技能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入开掘技能教育中的人文因素其次应调整教学方案,结合专业教学增加人文方面的必修课,宣传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介绍和借鉴国外的先进思想,引导学生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思考,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有目的地开设人文选修课程,鼓励和引导学生选修,寓素质教育于知识传授之中4.加强隐性文化建设人文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注重隐性课程的作用,加强隐性文化建设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完善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人文环境是隐性教育的关键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如果学校有一种良好的科技、人文交融的文化气氛,对学生就能起到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学校要营造一个适合学生人文精神开展的校园文化气氛。
第一要加大经费投入,更新、增加教学设施和图书资料,加强校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设施的建设,使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陶冶情操、升华精神第二是举办各种人文讲座、文化艺术节,开展各类竞赛,充分利用假期,结合专业学习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吸引学生主动而广泛地参与,营造生动而健康的人文气氛,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认识社会、改造自我、促进自身健康开展,到达人文素质培养与人文精神提升的最优化同时鼓励学生社团的开展,让学生通过参加社团的活动,锻炼自我管理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感受人文和科学教育第三是充分利用校报、校内播送、校园网络等承载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高校校报、校园播送和校园网等是高校开展新闻宣传工作,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载体,是学校联系师生员工、海内外校友、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要纽带,是展示高校对外形象和塑造学校品牌的重要窗口,因此,应充分发挥这些载体的学习、宣传作用当然,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创造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绝非一朝一夕的功夫,需要正确的舆论引导,更需要多方面的长期的积累和沉淀参考文献:1.潘懋元,吴玫,高等教育分类与定位问题,复旦教育论坛,2021(3)2.杨宗亮,应用型工科院校中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21,(5)3.黄红,构建应用型本科人才人文素质教育模式探析[J]教育探索,2021,(1)4.谭伟平,大学人文教育与人文课程[D]华中科技大学,20215.孔繁敏,建设应用型大学之路[M]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