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文化人类学》复习纲要DOC.docx

16页
  • 卖家[上传人]:人***
  • 文档编号:378830131
  • 上传时间:2023-08-0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9.26KB
  • / 1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文化人类学》复习纲要1、文化人类学:(1)、含义:是一门介绍和理解文化差异,教人们如何看待和把握文化差异 的原则和方法,在文化差异中如何进行交流并增加理解、彼此 尊重的学问,是一门被圈内人士称为“我看人看我”的学问2)、分支「体质人类学人类学.文化人类学「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社会文化人类学2、 文化人类学的学科观:(1) 文化整体观(又称文化全貌观)首先指的是人类学家们在研究一种人类行为时,必须研究与该行为有关 的其他方面的行为,即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人类经验的多方面A 文化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性B 历史性与共时性研究相结合C 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2) 文化相对观:A 防止民族自我中心主义——以本民族文化的标准来衡量其他文化 我族中心主义——文化沙文主义——种族主义;B 强调文化的相对性和多样性时,要防止文化帝国主义(3) 文化普同观人类的心智和心理相同或想通,各个不同的文化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相 互传播、相互学习,各个文化之间的要素可以互相借用、互相吸纳甚至互 相融合4) 文化适应观 (5)文化整合观3、 文化人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1) 背景分析法:也称社区关系研究直接结果是产生民族志报告。

      但是文化人类学家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记录和描述自己所研究社区的文 化现象,还要在民族志报告中用背景架构来解释这些文化现象的来龙去脉(2) 主位与客位研究法A 主位——被调查者自己对本事物的看法、分类和解释 (自观研究法) B 客位——调查人员等外来者对该事物的看法、分类和解释 (他观研究法)4、 文化的要素与特性(1)文化的要素:A精神要素 B语言与符号 C规范体系D 社会关系与社会组织 E 物质产品(2)文化的特性:A 是人类创造和衍生的、是共享的B 具有实践性和功能性C 是后天学习获得的D 具有复合性或整合性E 具有传递性和变迁性F 具有适应性、象征性G 具有普遍性、特殊性H 文化还具有时代性、地区性、民族性和特定的阶级性I 文化是有一定的模式的(文化模式);5、文化变迁的表现(1)主要形式:A 创新(发现 + 发明) B 传播 C 进化 D 涵化、E 文化的恢复和重新解释 F 革命和改良2)文化涵化(文化接触):A 含义: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化相互抵触,经过久长的时间,两者相互采借、 适应,彼此都发生了变化的过程和结果B 两个类型: a 文化因素的自由“借入”和改变 b 强制变化C 三种反应:接受——适应——拒斥 / 反涵化运动a 接受:指一个社会把外来文化的某一种成分、某一部分或全部予以接纳。

      b 适应:是处心积虑地把接受过来的外来文化成分与本社会的传统文化协 调起来产生三种后果:文化同化+文化融合+文化萎缩和丧失c 拒斥:是反涵化运动6、种族的类型及原因(1)英国学者赫胥黎 1970 年划分:A 黄种 (蒙古人种)B 白种 (欧罗巴人种)C 黑种 (尼格罗人种)D 棕 / 红种(澳大利亚人种)(2)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划分:A 欧洲与西亚的高加索人种 B 爪哇、婆罗洲和澳大利亚的澳洲人种C 东亚和北美的蒙古人种 D 印度次大陆的印度次大陆人种E 北非和撒哈拉的开铺人种 ,南非的刚果人种 F 西半球和殖民地人种(3)原因 一般而言,自然选择与适应、食物的结构等是地理空间隔绝期间人中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A 自然选择与适应是人类种族形成的最重要的原因B 食物结构是种族特征得以形成的第二要素C 其他:性的选择和在实际生活中某一方面的特别强化和要求;用进废退原理7、种族主义及其表现(1)含义:指的是一种认为基于遗传上的体质特征同人类各种族的个性、智力 和道德发展能力间有一种必然的因果关系,即种族差异决定了各人 类群体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不同的理论2)主要形式:种族隔离+种族灭绝+种族歧视A 种族隔离:泛指资本主义国家对白色人种和有色人种、欧洲人和非欧洲人 等种族集团强制实行的分离。

      也称为种族分离B 种族灭绝:指的是某些统治阶级或种族集团,为了本阶级或本集团的利益, 借口种族、民族或宗教的原因,整批地杀害某一集团的人,蓄 意全部或局部消灭某一民族、种族或宗教集团的行为C 种族歧视:指的是一些统治者根据种族和民族特征,划分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限制和侵犯其他种族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的现象8、民族(1)概念(斯大林) 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 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2)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费孝通) 1988.11,香港中文大学“泰纳演讲”,从民族现状和历史事件出发 A 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 56 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并不是把 56 个民族加在 一起的总称B 形成多元一体格局有个从分散的多元结合成一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一个起凝聚作用的核心,这就是华夏族团和后来的汉族C 汉语已逐渐成为共同的通用语言D 汉族的农业经济是形成汉族凝聚力的主要来源E 相当部分的少数民族从事畜牧业,汉族以农业为主,形成不同但相互补充 的经济类型F 各民族间在人口规模上大小悬殊G 中华民族成为一体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先有各地区的初级统一体,又 形成北牧、南农两大统一体,最后以汉族为核心汇成一个“大一统”的格 局。

      H 中华民族、汉族和少数民族是分属于不同层次的认同体,尽管我们在语言 中都用民族这个名词来指称他们9、族群的理论(1)原生论/根基论:A 代表人物:格尔兹、谢尔斯B 主要观点:该理论认为族群认同主要来自天赋或根基性的情感联系即族群认同是亲 属认同的一种延伸或隐喻,它是人性中某种非理性的原生情感的外化,或某 种植根于自私基因中的生物学理性的表现2)情境论/工具论:A 代表人物:迪思普斯、哈兰特B 主要观点: 将族群视为一政治、社会或经济现象,以政治与经济资源的竞争与分配, 来解释族群的形成、维持和变迁强调族群认同的多重性,认为族群认同 随不同情势、不同环境而变化,所以工具论者又被称为“况遇论者”人是理性的,无时不在算计和优化自身利益,族群认同生成于权力对峙 中只有在能够增进或获得某种经济、政治利益的时候,这种所谓的原生 纽 带才会具有感召力,在本质上,族籍和传统不过是人们为获取经济、 政治利益而操弄的一种工具而已3)边界/互动论: 认为族群是由其本身组成人员认定的范畴,族群的形成最主要是因其边 界,而非语言、文化、血缘等“内涵”,一个族群与另一个族群的边界主要 是“社会边界”,而不一定是地理边界。

      从某种程度上说,族群的边界是族群内涵的前提与基础,没有边界问题, 就不存在族群的内涵、特征,也就谈不上族群的认同与互动了4)对立论:A 理论前提:不同族群之间的对立过程是族群认同得以维持的首要原因B 核心:“持久的认同体系”和“对立过程”两个概念 前者是一种文化成功地抵御了政治经济和宗教的同化而存留下来, 后者指的是一个族群企图吞并另一个族群,前者受后者的抵御 这样,在这个对立过程中,由于群体目标的政治或机制,族群认同 在时间的推进中得以维持10、索绪尔的贡献(1)费尔迪南•德•索续尔一一“现代语言学之父” 对语言学和符号学理论都有很大贡献《普通语言学教程》)( 2 )最重要的贡献:A 将语言作为一种社会事实、一种社会制度加以研究,而忽略语言中的物 理的、机械的表现把语言现象分为语言、言语 语言:是一种系统,以语音为物质外壳,词汇为建筑材料,语法为规律 结构; 言语:是对语言的具体应用,语言通过言语表现出来B 把语言放在人文事实的层面上进行观照,认为语言是表达观念的符号系 统,剖析语言符号,可以把语言分成概念(即内容或意义)与声音(即 形式)形象,这也就是符号学里的所说的所指和能指C 把语言现象分为共时(语言状态——静态)和历时(语言现象——动 态)两类。

      11、语言与民族的关系(相互区别、相互联系)(1)区别:A 产生的时间不同:语言出现较早,民族出现较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 定阶段的产物;B 各有自己的特点:语言是人类表达与交流思想的工具,民族是人类在历 史上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共同体;C 各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有不同的发展线索与脉络2)联系:A 语言是民族或族群的重要标志,是民族特征中最重要的特征( 相对于其他 ) a语言能够比较全面而深刻地体现民族的特点和民族共同的经济生活特征民族的其他特征(如心理素质),往往也要通过语言来反映b 语言不仅反映民族现在的特点,而且还反映民族历史上的特点c 语言在民族的诸多特征中比较稳固,变化得最慢语言可超越时空限制d 语言既是民族的特征之一,又是民族发展所必须依赖的工具每一种民 族语言,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民族的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水平,凝 结人们经过长期实践所积累的知识人们学习和使用自己民族语言的过 程也是学习、继承和交流自己民族文化的过程B 语言的研究离不开对民族、族群的研究a 从民族的形成看民族语言的形成b 从民族的分化与统一看语言的分化与统一c 从民族的社会特点看语言的特点d 从民族特点看双语现象的发展。

      12、萨丕尔-沃尔夫假说(1) 该假说(语言决定思维)的核心是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A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B 语言对文化建构、传播和传承的作用C 语言是记录文化的特殊系统(2) 萨丕尔认为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会对同一客观世界提出不同的分析和解释, 人们主要是通过语言去理解世界的真实世界是在该族人的语言规范的基础 上不知不觉地建立起来的美国语言学家沃尔夫引申了萨丕尔学说中的思想萌芽,将语言之于文化 的作用推向极端语言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思想形式,是受他所意识不到 的那些不可抗拒的形式规律所支配的使用不同语法的人,受其语法结构的 影响,对外表相同的事物进行各种不同的观察,做出不同的评价沃尔夫指出,语言并不只是把我们的观念和需求转化为声音的编码过程, 确切地说,它是一种塑造力量语言通过提供常用的表达惯例,预先安排人 们以某种方式看世界,因而引导他们的思维和行为语言相对性假设:由于语言不通,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不同; 语言绝对性假设:人对客观世界认识必须通过语言,思维也是由语言决定的13、人类的非语言交流包括:手势语、体态语、近体学、副语言、鼓语和哨语、装饰14、国民性和社会人格的研究(1)国民性:所谓国民性或民族性,是指在文明国家内通常的人格类型,也即 见于该社会中的一般人的人格类型。

      2)社会人格:团体的每一个分子都共有的一些人格结构,称之为“社会人格” 仅包括个人所具有的一部分特征,这些特征是一个团体中多数分 子的人格结构之基本核心,此种社会人格乃是由一个团体共有的 生活基本经验与方式多导致的15、文化濡化(1)含义:是指人类个体适应其文化并学会完成适合其身份与角色的行为过程 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文化变迁过程,包括文化接触、撞击、冲突、采借 与整合调适等阶段2)文化濡化的机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A 家庭:(三种类型的家庭 / 教养方式)a 权威型——父母支配和控制孩子的一切孩子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不诚实的人格特征b 放纵型——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有时出现失控的状态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独立性差、惟我自尊、蛮横胡闹c 民主型——父母与孩子平等和谐,尊重孩子,给孩子一。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