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普通高中语文课标解读(课堂PPT).ppt
26页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标于2017年底印发,并于2018年秋季开始执行1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标解读2解读01 新旧课程标准结构概览32003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标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标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必修课程二、选修课程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科书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附录一、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1关于诵读篇目的建议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二、选修课程举例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二)基本理念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二)课程目标三、课程结构(一)设计依据(二)结构(三)学分与选课四、课程内容(一)学习任务群(二)学习要求五、学业质量(一)学业质量内涵(二)学业质量水平(三)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六、实施建议(一)教学与评价建议(二)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五)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附录附录1 古诗文背诵篇目推荐附录2 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4新旧课标在结构上体现出以下几个不同:1新版课标新增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2新版课标提出了新的课程结构,并详细说明了设计依据和具体操作建议;3新版课标创造性地提出了学业质量,并详细阐述了其内涵、水平以及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4新版课标在实施建议部分,增加了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5新版课标在附录部分,把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变成了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和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删掉了选修课程举例。
5解读02 新版课程标准总体分析6 2017年版(以下统称为“新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立足本国特色,着眼于国际视野,顺应新时期的需求,较之2013年版(以下统称为“旧版”)的课程标准有了几点鲜明的变化:(一)突出文化教育的重要地位 突出文化教育的重要地位是本次课标修改的重点之一,不仅在语文课标里提出来了,还要求其他学科结合自身特点,丰富充实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内容语文新课标指出,抓住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优势,加强学生对中华优秀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达到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的目标7(二)凝练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新版课标在旧版课标的语文素养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练出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新版课标把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凝练、整合成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这四者不是独立的存在,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所特有的,也是其他三项的基础新课标指出,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语言文字作品是人类重要的审美对象,语文学习也是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发展的重要途径;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8(三)建构学习任务群 学习任务群是本次课标修订的一个亮点,也是组织课程的综合方法语文学科学习任务群有18个,即: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外国作家作品研习,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汉字汉语专题研讨,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跨文化专题研讨,学术论著专题研讨内容十分丰富,不仅能满足学生学习、生活和日后工作对语言运用基础能力的需求,还能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关注跨文化、跨媒介等语言文字运用新视角,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语文课程的实践能力。
学习任务群在教学模式上也与原有的教学模式有着较大的区别,在这个过程中,以专题的形式展开教学教学内容上有文本,但是不以文本为纲,也不求完备、系统的知识,突出强调整体阅读、学会思维与表达、提升鉴赏能力;教学方式,教师是组织者,学生是主体9(四)优化语文课程结构 旧版课标把高中语文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部分,新课标在这一基础上优化了语文课程结构,增加了选修性必修课程故现行的高中语文课程结构为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这三类课程分别安排79个学习任务群,并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的内容诗中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10必修(8学分)选择性必修(6学分)选修(任选)整本书阅读与研讨(1学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在选择性必修和选修阶段不设学分,穿插在其他学习任务群中)当代文化参与(05学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05学分)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1学分)汉字汉语专题研讨(2学分)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1学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2学分)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2学分)文学阅读与写作(25学分)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05学分)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2学分)思辩性阅读与表达(15学分)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05学分)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2学分)外国作家作品研习(1学分)跨文化专题研讨(2学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1学分)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1学分)学术论著专题研讨(2学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及学分11(五)明确学业质量标准 新版课标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对学生学习具有导向性作用。
新版课标指出,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它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总体刻画学生学业成就表现依据不同水平学业成就的关键特征,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将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并描述了不同水平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 语文学科学业质量水平一共分为5个等级,每个水平内部又有4个具体要求水平1和水平2是必修课程学习的要求,水平3和水平4是选择性必修课程学习的要求,水平5是选修课程学习的要求需要注意的是,水平2是语文学科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依据,水平4是高校招生录取的依据,水平5则是为对语文课程更有兴趣的学生所设的较高要求,修习情况仅供参考 语文学科学业质量标准的提出,增强了语文测试的可操作性,进一步明确和加强了与高考的联系,更能适应新形势下新课程、新考试的需要12解读03 新旧课程标准内容比较13(一)课程性质版本具体内容2003年版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 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2017年版 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文文章的能力;同时,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多样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素养,为终身学习和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应有的作用141新版课标进一步明确了语言文字的重要地位,指出语言文字不仅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2新版课标新增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及育人功能的具体阐述;3新版课标对高中语文课程性质不仅保留了旧版课标中对语文素养、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终身学习、个性发展等的要求,还提出了对传承和发展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新要求。
15(二)课程理念版本具体内容2003年版(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盲人功能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帥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三)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2017年版1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2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3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4注重时代性,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161新版课标在强调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出了以核心素养为本的理念;2新版课标在强调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的同时,明确提出了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的理念;3新版课标在强调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的同时,还提出了注重时代性、多样性的理念17(三)课程结构版本具体内容2003年版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必修课程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组成“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是综合的,体现“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目标和内容必修课程五个模块的学习可在高一至高二两个学期半的时间里循序渐进地完成,也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安排选修课程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
系列1:诗歌与散文; 系列2:小说与戏剧; 系列3:新闻与传记;系列4:语言文字应用;系列5:文化论著研滨每个系列可设计若干模块学校应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设计模块,开设选修课对于模块的内容组合以及模块与模块之间的顺序编排,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实施课程的具体名称可由学校自定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三类课程分别安排7-9个学习任务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的内容始终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必修课程7个:“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选择性必修课程9个:“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外国作家作品研习”“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选修课程9个:“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汉字汉语专题研讨”“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跨文化专题研讨”“学术论著专题研讨”。
181新版课标在课程结构上增设了选择性必修课程;2新版课标每个部分的课程,均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展开,每个部分分别安排7-9个学习任务群;3新版课标在课程结构部分,突出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的内容始终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19(四)课程目标版本具体内容2003年版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发展:1积累整合; 2感受鉴赏;3思考领悟;4思维拓展;5发现创新2017年版1语言积累与建构 2语言表达与交流 3语言梳理与整合4增强形象思维能力 5发展逻辑思维 6提升思维品质7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审美体验 8鉴赏文学作品9美的表达与创造 10传承中华文化 11理解多样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