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摇船调教学设计.docx
3页摇船调教学设计课型 歌唱课型课题 摇船调教材 上海音乐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年级 五年级第一学期执教 上海市普陀区真光小学 郭冉【教材分析】1、教材分析歌曲《摇船调》是一首流传于台湾的汉族客家民歌歌曲运用了比喻的手法,采用了幽默风趣的猜谜方式展开,歌词结构借鉴了民间对唱的形式,生动而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歌曲旋律的节奏展开方式完全是跟随语言的需要,非常口语化,衬词“嗨呀罗的嗨哟”生动地刻画出了“摇船”的音乐人物形象歌曲旋律也琅琅上口,便于记忆,也方便演唱,其中的切分、附点节奏看似有一定难度,但是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把握住了歌曲语言的规律,这些节奏难点都会迎刃而解2、学生分析五级的学生比低年级的孩子多了知识的累计,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和学习能力,所以可以直接通过视唱学习歌曲教学目标】(1)学唱歌曲《摇船调》,感知童稚、风趣和欢乐的情绪,体验歌曲所表达的小儿猜谜、游戏和逗趣的种种乐趣2)运用比较、自主学习等方法,在聆听、体验、创作的过程中欣赏、学唱、并表现歌曲《摇船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以欢快的情绪,明亮、饱满的声音演唱歌曲《摇船调》,感受它的童稚、风趣和欢乐,体验歌曲所表现的小儿猜谜、游戏和逗趣的种种乐趣。
教学难点:歌曲演唱中的一字多音以及八分附点音符、切分节奏教学过程】一、 歌曲导入1、播放《撑船调》,根据老师给出的图片让学生猜一猜是哪里的歌曲(台湾汉族(客家)民歌)2、介绍客家客家,是岭南汉族的一个分支, 客家文化的具体体现在他的服饰,美食,建筑,艺术品等等,二、 歌曲教学(1)歌曲初次教学1. 播放普通话版本让学生拍击节拍,并加上动作2. 出示第一段歌词,让学生根据歌词猜猜谜底是什么3.介绍对唱的演唱方式,请学生听客家少年是怎么回答的4. 提示歌曲后半段的是衬词,介绍衬词的作用2)歌谱教学1.让学生视唱歌谱,注意反复和重音2.加上歌词和动作尝试演绎衬词部分3.老师视唱歌曲前半段,请学生听第一乐句和第二乐句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4.指出乐句中不一样的地方,请学生演唱时注意5.学生视唱前半段歌曲3)歌词教学1.听老师唱前半段歌词,学生配上动作演唱后半段歌曲2.师生互换,并提醒学生注意歌曲前后段的情绪是有变化的后半段要加上摇船动作唱出这种轻快、得意的感觉3.全部交给学生唱,提醒学生注意加动作4.指出学生歌唱时的问题并及时纠正三、课堂展示1.提醒学生这种一问一答的形式叫做对唱,请同学们来试着分组对唱。
2.指出同学们的演唱问题,并且给予表扬四、课外拓展1.介绍另外一首对唱的歌曲,选自电影《刘三姐》中的片段,对刘三姐进行简短介绍2.播放《刘三姐》中的片段五、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歌曲是《摇船调》,这是一首4/4拍的台湾汉族客家民歌,我们的民歌丰富多样,渊源流长,希望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多听、多唱民歌,让我们的民歌在世界各地回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