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唐诗歌-咸宁职业技术学院.ppt
43页第二章 盛唐诗歌授课时数:4 教学目的和任务:了解盛唐山水田园诗歌的精神特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高适、岑参的边塞诗的特色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一、 张说、张九龄和王之 涣• 张说(667——730),字道济,又字 说之,祖籍范阳(今河北诼州)自武 后起历任四朝,封燕国公与许国公苏 頲并称“燕许大手笔”他是盛唐前期的 文坛领袖,主要功绩在于阻遏了文学的 浮华倾向代表作有七古《邺都引》, 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抱负,风格接近盛唐 歌行张九龄是张说之后开元盛世的最后一 位名相,也是深为时人宗仰的文坛宗匠 创作主要表现自己如何在穷达进退中 保持高洁的人格操守代表作《感遇》 十二首,如其一“兰叶春葳蕤”,比喻贤 者不随俗从流、不求悦于人诗风清淡 ,情景交融《望月怀远》在澄澈优美 的月夜描写中,处处渗透着婉约深长的 情思其清澹的风格开孟浩然、王维一 路诗风• 王之涣存诗只6首,但均为精品其吟咏从 军出塞之作,在当时即“传乎乐章,布在人口” 《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通过描写塞 外荒寒景物,透露出征人生活的艰苦和久戍思 家的哀怨,表现了作者对戍卒的深厚同情诗 意顿挫曲折,抒情含蓄委婉。
《登鹳雀楼》写 作者傍晚登楼所见山河胜概,气势恢宏,景象 壮阔,于叙述登楼行动中寓登高才能望远的深 刻哲理,反映了作者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高 瞻远瞩的宽阔胸襟全篇对仗而自然流畅,是 脍炙人口的佳作二、孟浩然、王维与山水 田园诗派• (一)山水田园诗派形成的原因: • • 1、社会原因: • • 2、思想基础:• 3、文学本身的承传: • 社会原因• “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大唐帝国的综 合国力极度强盛南北统一,版图辽阔 ,交通发达,社会稳定,文人得以从心 所愿地漫游天下,从而扩大了视野,开 阔了胸襟,丰富了体验,激发了诗情 而整个社会物资空前富裕,使文人得到 良好的生活保障思想基础• 唐代儒、释、道三教并重,思想相当开 放,文人不仅仅尊从儒学,信佛、学道 也成为时尚佛家倾向空寂清静,道家 主张返朴归真,佛、道两家普遍占有佳 山秀水,这在较大程度上诱发和助长了 文人对山林的偏爱与向往隐逸之风盛 行则是山水田园诗派发展的主要思想基 础盛唐文人特殊的思想风尚和生活经 历极大地密切了他们和山水田园的联系 ,切实地促进了山水田园诗创作高峰的 形成• • 盛唐山水诗人主要有: 孟浩然、王维、储光羲、 常健、祖咏等。
• 文学本身的承传:由文学演进的轨迹来 看,盛唐山水田园诗是在继承陶渊明、 谢灵运以来诗歌传统的基础上所实现的 进一步开拓和发展陶、谢等前代诗人 的创作以及成就,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 盛唐诗人的文学情思,并且提供了必要 的艺术借鉴,使山水田园诗在盛唐诗苑 肥沃的土地上开放出更加鲜艳迷人的花 朵孟浩然(689—740),•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是唐代大 量写作山水景色与隐逸生活的第一人有《孟 浩然集》四卷他的—生基本上是在隐居与漫 游中度过的他写下了较多的山水田园诗,首 开唐代描写山水田园的风气他的创作,成就 较高的是田园隐逸诗,其代表作是《过故人庄 》,此外还有《夏日南亭怀辛大》、《夜归鹿 门歌》等但这一类诗歌数量并不多他写得 较多的是山水行旅诗,成就也较突出,如《秋 登兰山寄张五》、《宿建德江》等1、田园隐逸诗:• 他的田园隐逸诗主要风格特色是恬淡淳厚,如《过故人庄》诗以故人相邀、“我”至田家开头,写得十分 朴实自然接着写故人所在村庄的自然风光,绿树青 山环绕,也显得幽静而清淡然后写宾主开轩把酒、 小酌闲话,一股质朴的农家风味与劳动气息迎面扑来 最后以重阳再访的预约作结,真率而亲切,愉快而 恬淡。
这确是一首十分简朴恬淡的田园诗孟浩然的这一类诗,多写日常生活,“不钩奇抉异”,因而在语 言上往往是平淡质朴、省净流畅,不追求浮辞丽藻, 也少夸张渲染在结构上则往往是根据事物发展的顺 序依次写来,平平叙述,轻松灵便在感情上则突出 质朴淳厚、诚恳深挚的情谊这样,诗的内容和形式 便在恬淡淳厚的诗风中得到了和谐的统一闻一多在《唐诗杂论》中说:“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盂浩 然的诗”;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孟浩然诗“语淡 而味终不薄”,说的就是这种风格• 田园隐逸诗中最具艺术个性、特 色最为鲜明的是那些描写平凡景 物、表现幽局居情趣的作品如 《夏日南亭怀辛大》、《夜归鹿 门歌》• 2、山水行旅诗;他的山水行旅诗的主要 风格是清新淡远如写故乡山水的《秋 登兰山寄张五》中,“天边树若荠,江畔 舟如月”,写远树江舟,显得用笔轻淡, 语言朴素,景色清远,意境清幽又如 他的《宿建德江》,写吴越山水,宁静 清旷;写羁旅之思,寂寥惆怅整首诗 色彩素淡,意境清寂,是清新淡远诗风 的典型体现• (三)王维(701—761),是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中另一位著名 诗人,存诗四百余首,有《王右 丞集》 • 1、王维的思想与诗歌创作可以明显分为前后 两期。
前期,他积极仕进,奋发有为,诗歌创 作以政治诗、边塞诗为主他的政治诗,以批 判权贵、同情正直知识分子的坎坷遭遇为主要 内容,感情激奋,言辞直切,富有批判精神 他的边塞诗如《少年行》写游侠少年的豪纵意 气,《老将行》写边关老将的英勇精神,《观 猎》写将军的游猎活动,都是意气风发、激情 洋溢的作品;《使至塞上》更以描写边塞风光 的奇异而被人们广为传诵总之,他的边塞诗 ,基调积极乐观,具有盛唐时代雄壮豪放、积 极浪漫的特色 • 后期,则由于生活上和政治上的一系列挫折,思想趋 于消极,他隐遁山林,笃志奉佛,其创作题材也转向 了山水田园,写下了许多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为人们 所称誉乙五绝组诗《辋川集》二十首、《山居秋暝》 、《渭川田家》等作品,便是这方面的代表王维在 这些诗中,极力追求一种幽暝、恬适而又空灵的静美境界无论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 暝》),还是“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 》),或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等等 ,都写出‘种清幽澄净的意境,寄寓着作者宁静淡泊的 心情,有时甚至流露出一种冷寂凄清的色彩,形成一 种空寂旷淡的艺术风格。
此外,王维还有一些意境高 远的山水诗,如《汉江临眺》;也有一些感情真挚的 抒情小诗,如《送元二使安西》、《相思》等• 2、王维的山水诗有一个非常突出的艺术 特色,这就是苏东坡所说的“诗中有画” 王维是诗人,又是画家,所以,他创 作的诗歌,往往使诗与画的特色相互融 汇,浑然一体 诗中有画• 首先,他非常善于捕捉形象,然后加以细致刻 划,构成一个生动的画面,如“明月松间照,清泉 石上流”,“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等名句,捕捉明 月、青松、清泉、危石等形象,组成极幽静清新的一 幅幅风景画面 • 其次,他还非常善于捕捉自然界的色彩与声音 ,把它们组合在自己的诗篇之中,使诗中画面 ,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生动活泼,形象鲜明 • 再次,王维诗歌往往以简笔勾勒的方法,追求 一种萧疏清淡的水墨写意画的意境,重神韵不 重形似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眺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肘”(《终南别业》) ,便都是具有水墨写意画韵味的诗句• 3、作品讲解:《辋川集》二十首之五的 《鹿柴》一诗,是王维山水田园诗代表 作之一鹿柴,是王维辋川别业中的一 处胜景,这首小诗描写的就是鹿柴深林 中傍晚时分的清幽景色。
• 通篇来看,这首诗在艺术上: • 1、善于敏锐地捕捉住微弱的声、光形象,把 一阵人语和一缕返景这样的声响和色彩织入诗 中,使全诗画面有声有色,鲜明生动 • 2、善于运用反衬法,借助人们视听上的感受 反差,以音响衬寂静,以光亮衬黑暗,写出有 声的静寂与有光的幽暗,使整首诗充满空廓沉 寂甚而幽冷的意韵,表露出诗人追求恬静生活 的情趣• 这首诗具有一定的思想意义诗中所表 露的恬静情趣,虽近幽冷,但并未枯寂 ;在幽暗的色调中,却透出一缕光丝, 从而在读者心灵中引起了美感和希望三、高适、岑参与边塞诗派• 在盛唐诗坛上,与山水田园诗派并存, 还有一个影响很大的边塞诗派,代表作 家是高适与岑参,此外还有王昌龄、王 之涣、李颀、崔灏等盛唐边塞诗兴起的原因:• (一)社会历史原因:一方面,盛唐时 代国力强盛,内地与边疆联系加强,各 地人民交往广泛;另一方面,或是反击 骚扰、保境安边的正义之战,或是穷兵 黩武、扩土开边的不义之举,导致边境 战争频繁同时文人边塞生活的经历和 体验也为边塞诗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二)文学传承:• 1、《诗经》和汉乐府中有不少歌咏战争题材 的作品,它们反映了战争的灾难和征夫的不幸 。
• 2、汉末建安时代文人歌咏边塞题材以抒写功 业抱负 • 3、南北朝时书写征人思妇离愁别恨的作品显 著增多 • 4、初唐四杰和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也为盛唐边 塞诗开创了良好传统一)高适• 1、今存诗200多首内容:有的慨叹身 世,抒发怀才不遇;有的反映民生疾苦 ,同情百姓还有一些送别应酬诗一 首《燕歌行》在蔚为大观的边塞诗中脱 颖而出,奠定了他边塞诗代表诗人的地 位殷璠称赞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 骨《河岳英灵集》卷上)2、作品欣赏:• (1)《燕歌行》综合了作者的见闻,以高度的艺术概 括和极其凝炼的笔墨,在广阔的背景上描写了边塞战 争,表现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既有对战士保 卫边疆、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的颂扬,也有对战争给 征人家庭带来痛苦的深切同情,还有对当时边塞用兵 而将非其人的揭露和不满,在反映现实的深度上超过 同时的许多诗人追求不朽功名的高亢基调,与直面 现实的悲慨相结合;苦难与崇高相对照,使全诗有一 种慷慨悲壮的美此诗在艺术上也取得很大成功诗 中句式骈散相间,用韵平仄交替,动荡开阖,纵横跌 宕,显示出浑厚的骨力和矫健的笔力,不愧是唐代边 塞诗的压卷之作• (2)他的送别诗《别董大》声情慷慨, 气势豪壮,既是对友人的安慰体贴,更 包含着对友人的理解、信任与期待。
从 中显示出盛唐文人对前途的乐观自信和 友谊的巨大精神力量二)王昌龄• 1、是盛唐时期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青 年时期志存高远,漫游四方,实际体验 过边塞生活他和当时的著名诗人孟浩 然、王维、高适、岑参、李白等几乎都 有交游他无论写什么题材,表达什么 感情,总有一种刚健之美他是专攻七 绝的高手,留存下来的七十余首绝句, 几乎首首皆佳故有“七绝圣手”、“诗家 夫子”之称其诗主要写边塞军旅、宫怨 闺情和送别题材2、作品:• (1)边塞诗《从军行》一组七 首,非一时一地之作,或抒征人 久戍思家之念,或写将士克敌卫 国的豪情,或写战争胜利的喜悦 ,均意态雄健,音节高亮,言近 旨远,语浅情深• (2)《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以亘古不变的明月关山见证了 边患不息、征戍无已,无数士兵 不得生还的悲惨历史,表达了巩 固边防、实现和平的愿望笔力 雄浑,深沉含蓄,被推为唐人七 绝的压卷之作• (3)宫怨诗《长信秋词》“奉帚平 明金殿开”,含蓄委婉地揭示了宫女 深沉的内心痛苦,对她们的不幸命 运寄予同情.其中“玉颜”同“寒鸦色” 的强烈对比,抒发了宫女的深沉怨 愤,尤含蓄蕴藉,别出心裁• (4)《闺怨》写闺中少妇由“不 知愁”而生“悔”,却不去说明这 一变化的原因,只是展示少妇一 刹那的心态和微妙变化,巧妙地 表达了怨思,给读者留下充分想 象的余地。
• (5)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借景物抒发了江楼送别友人的 惆怅,并表现了作者冰清玉洁的 品格,也是送别七绝中的上乘之 作七绝胜手”• 王昌龄的七绝善于捕捉最有包孕的片刻 ,表现人物刹那间对外界事物的感触 并精心处理绝句中的每一句如起句骤 响易彻,单刀直入,开门见山;次句顺 承;第三句另辟新境,翻出新意;结句 含蓄蕴藉,不令语尽思穷三)岑参• 岑参一生中曾两次出塞,在西北边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