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的社会资本理论与当代资本主义的界定_张莹玉.pdf
4页战后发达资本主 义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出现 了许多新变 化和新 特点这些变化和特点引起了理论界如何界定当代资本主 义的思考与讨论本文主要探讨两 个问题:1.马克思的社会资本理论是否含有否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因素;2.由当代资本主 义全面社会化现象能否得出“社会 资本主 义阶段”的结论当资本主义 生产由单个资本家企 业转化为股份公 司时,马克思提出并阐述 了“社会资本理论”这一理 论深刻揭示 了资本主义股份公司的实质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作用现在有人以马克 思讲过的“社会资本与私人资本对立”、“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 义……范围内的扬弃”、“资本再转化为生产者的财产所必 需的过渡点”等论点为根据,认 为资本主义股份 公司已经含有否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因素对此笔者不能苟同一)关于杜会资本 与私人资本 相对立的问题马克 思在分析资本主义股份公 司时指出:“那种本身建立在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并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社会集中为前提的资本,在这 里直接取得了社会资本(即那 些直接联合起来的个人的资本)的形式,一而 与私人资本相对立,并且 它的企业也表现为社会企业,而与私人企业相对立①对马克思这段话,我们应该从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观点来理解。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马克思 所讲的社会资本、私人资本相对立,正是概括了社会资本与私人资本具有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重关系社会资本与私人资本相互区别的一面是指社会资本具有不同 于私人资本的资本组合形式,在股份公司成立以前,独立执行价值增殖的资本是 由单个资本家的资本构成的资本主义企业的生产资料为单个资本家个人私有,因而马克思称之为“私 人资本”股份公司则不 然股份公司通过发行股票,把社会上众多分散的资本集中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执行价值增殖职能的资本同时,股份公 司还具有资本持续社会性的特征股份公 司的资本并不是固定的单个资本的社会组合,而是通过股票自由让渡,不断地变更资本所有权,不断地重 新组合分散的社会资本从而,股份公司保持了资本持续的社会性马克思把这种 具有持续社会性的资本称之为. ’ ’社 会资本”社会资本与私人资本相互联系的一面,是指资本主 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客观上要求私人资本演变为社会资本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在客观上要求个别资本总额增大这就要求原有企业加速扩大资本总额,新增企业必须增大最初投资额然而单个资本家的私人资本的增 长是缓慢而有限的,`之不能满足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于是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私人资本形式之间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只有通过资本本身形式门《杜会科学》10日2年娜右期卜.张莹玉马克思社的会资本理论与当代本资主义的界定的调节,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资本本身是以社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因而资本可在具体形式上 突破单个资本家的局限性、直接取得社会资本形式股份公司正是在信用制度的基础上把单个资本联 合为巨额社会资本,从而适应了资本 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资本与私人资本既相 互区别、又 相互联 系的两重关系,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客观上要求资本主 义生 产关系的具体形式 进行自我调节社会资本替代私人资本必 然会暂时适应和促进 生产力的发展,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反作用 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具体表现我们不应该只看到社会资本与私人资本的对立,而看不到资本社会化并不表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会产生与其相对立的否定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的因素或成份二)关于马克思指 出的“私人 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 扬弃”②什么 叫“扬弃”?恩格斯在 总结哲 学的发展过程时指 出,“扬弃”就是说“既被克服又被保存”,“按其形式来说是被克服了,按其现实的内容来说是被保存了”。
根据这 一论述,我们应该把社会资本对私人资本的“扬弃”理解为:按其形式来说,一单个资本家 的私人资本旧形式被克服了,而 按其现实内容来说,资本主义 的生 产关系则被保存了从私人资本到社会资本,是资本主 义生产关系的 自我 调节,并不改变资本主 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这是因为:其一,资本主义股份公司并没有消除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只 不过改变了对立的形式股份公 司两权分离的特点把资本与劳动的对立从直接生产过程之内转移到直 接生产过程之外,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外化因此股份公司股息同利息一样,最歪曲和最充分地表现了资本主 义生产关系,表现了资本与劳动的对立正因如此,马克思指出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在资本主义股份公司形式上仅是“消极地扬弃”其二,所谓股份公司,实质上是资本家集团私有制股份公司的形式仍然局限在资本主 义范围内股份公司资本虽不再为单个资本家个人所有,但实际上是被掌握股票控制额的少数大资本家所操纵股份公司 为少数资本家提供了对社会资本的支配权,从而对社会劳动的支配权,使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股份公司只是扩大了的资本家个人私有制从私人资本到社会资本,实质上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由个人私有制演变为资本家集团私有制。
在这个意义 上,马克思深刻指出,股份公 司“并没有克服财富作为社会财富的性质和作为私人财富的性质之 间的 对立,而只是在新的形态上发展了这种对立”③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社会资本仅是克服了资本家个人私有制的旧形式,但并不触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而是以资本社会化的形式实现社会财富的更多的私人 占有这就是社会资本对私人资本的扬弃三)关于股份公司是“资本再 转化 为生产 者的财产所必需的过渡点”的问题马克思 在分析资本主义股份公 司时指出:“资本主 义生产极度发展的这个结果,是资本再转化为生产者的财产所必 需的过渡点,不过 这种财产不再是各个互相分离的生产者的私 有财产,而 是 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财产,即直接的社会财产④在这里,马克思阐述了股份公司对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转化 为新的生产方式的作用,资本主 义股份公司作为最初形式的社会化资本暂时适应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为 向新的生产方式过渡在以下两方面准 备了条件一方面,股份公司适应和促 进了资本主 义生 产力的发展,从而为向新 的生产方式过渡创造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社会资本会加剧资本集中,导致更大规模的资本剥夺,从而 为向新的生产方式过渡准备了社会经疥条件。
股份公 司的形成表明资本主义的剥夺已经从直接生 产者扩展到中小资本家自身少数资本家凭借对社会资本支配权取得对社会劳动的支配权,从而以更快速度实现对社会财富的占有,资本总额会急剧增加这样,必然导致社会资本以更大门《杜会科学》书O仑2年第期卜的规模集 中高度 集 中、大规模的社会资本比起众多分散的私人资本更利于实行 改 造和剥夺因此,社会资本为全民族实行对剥夺者的剥夺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马克思上 述观点表明了,从私人资本到社会资本这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的 自我调节并不能使资本主义 永恒存在但是,在社会资本还局 限在资本主义界 限之内时,也不会 自然而然产生社会主 义 因素,它只能在旧生产方式内为 向新生 产方式过渡准备条件因此,马克思 又称之为“单纯的过渡点” 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 向社会主 义生产方式的现实过渡,必须通过社会主 义革命综上所 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的 自我调节,只是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新的生产方式过渡准备了条件,它丝 毫不触动资本主义私 有制的本 质因此,马克思 的“社会资本理 论”并不 含有否定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的因素或成份;也不 可能引出“社会资本主义阶段”的结论。
当代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资本社会化广泛发展,资本主义 国家的宏观经济调节机制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有着不可 否认的作用对此,有的学者以资本主义社会股权分散化、资本主义 国有企业 的形成和发展、民营社团经济的出现、宏观调 节作用的加强等为依据,得 出这样结论:当代资本主 义全面社会化现象会产生社会主义 因素,当代资本主 义应界定为“社会资本主 义阶段”对这 一结论,笔者也不能同意首先,股份公司股票占有进一步分散化并不意味着资本所有权广泛扩散,更 不表明劳动人民分享资本 占有份额发达资本主义 国家股票占有分散化趋势加剧主要由以下 两方面 因素引起的:一是企业集 团相互持股引起股票占有分散化战后,在股份公司内家族股东占有份额普遍削弱,法人持股率有较大增长法人持股以操纵股份公司控制权为目的,因而必然促进企业集团形成企业集团各成员为维护 共 同利益必 然相互持股,以防范非集团企业的侵股和控股这种做法从表面上看分散了各企业的股票所有权,但实际上是加强了企业 集团共同控股实力因此,由此引起的股票占有分散并不会发生资本所有权的扩散二是职工持股加剧小额股票分散化由于股份公司的实际权益为少数垄断资本家所操纵,职工持股既不表示职工拥有生产资料所有权,也不表示享有平等的权益分配权。
一般劳动人民持有股票无非是一种变相储蓄但对于垄断资本家来说,职工持股不 仅是降低股份公司的股票控制额的有效途径,也是转嫁企业风险、诱惑工人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 利润的好办法为此,战后各发 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职工持股有增无减可见,股系占有分散化并不表明资本所有权的扩散,职工持股并不 表明股份公司内会有社会主义 因素其次,资本主义 国有制企 业形成和 发展并不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什么本质变化考察国有企业的形成过程和国有企 业在生产、流 通 中的特殊的运动过程,就可说明资本主义 国有企业的性质实行国有化的企业往往是 面 临破产的私人垄断企业,国家用高于企业实际价值的巨额补偿金进行购买这实际上是为垄断资产阶级走出困境、免于破产而采取的对策国家直接投资新建的企业主要集中于资本额巨大、资本周期长、风险较大的部门,如各类公共基础设施、基础工业和 公用事业部门,新经济结构的主 导产业,包括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国有企业在生产和流通中并不以追求高额利润为主要目标,而以促进私人垄 断资 本发展、协调社会总资本运行为宗旨国有企业缓和了私人垄断资本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尖锐矛盾,同时加速 了私人垄断资本的发展总之,资本主义 国有制企业在形式上表现 为国家财产,但实质上并不能消灭生产力的资本属性。
资本主义国有企业成为资本主 义 国家即“理 想门《社会科学》1992年第6期卜的总资本家”保证获得巨额垄断利润、维护垄断统治的一种经济工具再次,资本主 义 国家的民营社团经济出现不等于就是社会主义 因素的出现民营社团经济是迅速发展的社会生产力与资本主义 生产关系的矛盾日益尖锐的产物其一是由国家财政无力维持的国有垄断企 业转化而来当资本主 义国家财政发 生 困难时,国有企业 成为国家的沉重 负担政府就将这些企业转向民营化例如日本国家垄断企业三公社即国有铁道公社、专卖公社、电讯 公社在1 9 85年后,政府不仅分文末收,还要倒贴89 0℃亿日元,同时,国家还要进行“财政投资融资”,金额有增无减这就迫使政府将其民营化其二,私人垄断企业迫于经济崩溃的困境不得不转化 为民营经济,如美国威尔顿钢铁公司这些民营社团经济虽在初始 阶段暂时具有劳动者集体所有的性质,但它们存在于垄 断统治下,终究无法摆脱国家垄断资本的控制和同化威尔顿钢铁公 司在社会资本竞争的压力下为求得企业的生存又迫不得已被资本家集团占有了部分股票民营社团经济对于减少失业、稳定社会经济都起一定的作用它是资本主义 国家国民经济括动的一种补充。
但它的存在条件是必须为垄断资产阶级利益服务,因而不可能成为一种具有社会主义 因素的经济成份资本主义 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机制无法消除资本主 义基本矛盾,因而,其社会化的调控机制并不 具有任何社会主义 因素资本主义 国家主要靠运用经济杠杆和各种调节政策改善自发的市场机制,实行资本主义 国家的计划化这 些宏观调节手段和措施都能在一分范围内暂时适应客观经济活动的要求,促进和协调社会总资本正常运行,但是都不能克服资本主 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 国家的计划化 既不能消除市场 自发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