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职高专:江苏【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钻井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
55页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方案专业名称 钻井技术 专业代码 540401 学校名称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代码 13754 学校举办单位 江苏省人民政府 学校所在地 江苏省 扬州市 二○一一年十月目 录一、专业建设基础- 1 -(一)行业背景与人才需求分析- 1 -(二)专业建设现状- 2 -1.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2 -2. 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构建- 3 -3. 实践教学平台的建立- 3 -4.社会服务能力稳步提高- 3 -二、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 4 -(一)专业发展目标- 4 -(二)人才培养目标- 4 -(三)教学质量目标- 5 -三、专业建设内容- 5 -(一)校企紧密合作体制机制建设- 5 -(二)校企共建“MFCC”人才培养模式- 5 -(三)优化“基于钻井作业过程”的课程体系- 7 -(四)教学团队建设- 7 -(五)校内外工学结合实训基地建设- 7 -1.校内钻井技术实训基地建设- 7 -2.校外工学结合实训基地- 7 -(六)提升对江苏钻井行业和华东地区的社会服务能力- 8 -(七)建立人才培养质量的多元评价体系- 8 -(八)相关制度建设- 8 -(九)专业文化建设- 8 -(十)专业群建设- 9 -四、改革举措- 9 -(一)开展“钻台与讲台,井场与教室”相互融合的校企合作- 9 -(二)校企合作共同实施“MFCC”人才培养模式- 9 -(三)实施“钻台技师与讲台教师式”双师工程,打造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 10 -1.双师型教师培养- 10 -2.骨干教师培养- 10 -3.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10 -(四)校企合作共建工学结合实训基地- 10 -1.校内钻井技术实训基地建设- 10 -2.校外工学结合实训基地- 11 -(五)提升技术服务能力,拓展社会服务功能- 11 -1.主动参与江苏石油钻井生产企业技术改造- 11 -2.积极开展对华东地区职业院校及企业人员的社会培训- 11 -(六)实施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多元评价- 12 -1.建立课程开发的评价系统- 12 -2.完善教学管理体制,实现教学过程的有效控制- 12 -3.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机制,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12 -五、保障措施- 13 -(一)组织保障- 13 -(二)制度保障- 13 -(三)经费使用及保障- 14 -六、绩效指标- 14 -七、建设经费金额预算及年度执行计划- 17 -(一)建设经费金额预算- 17 -(二)建设进度- 26 -2012-2013年中央财政支持钻井技术专业建设方案一、专业建设基础(一)行业背景与人才需求分析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石油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和重要的工业原料,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石油储量十分丰富,已探明石油资源量1086亿吨、煤层气地质资源量37万亿立方米、页岩油地质资源量476亿吨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需求将持续快速增长国家“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五年内将再建四个“大庆”:西部大庆、海外大庆、海上大庆、LNG(液化石油气)大庆江苏省作为我国南方陆上最大石油生产工业基地,素有中国“地质家考场”之称地处扬州市境内的江苏油田2010年原油产量170万吨,实现利税22.88亿元,连续15年新增探明储量超过1000万吨,并连续17年保持原油产量稳定增长,已成为我国东部唯一储量和产量双增长油田钻井是石油工业的“龙头”,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技术密集的系统工程,钻井的投资占整个石油工业上游投资的50%左右,钻井工程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石油上游业务的发展潜力和竞争能力21世纪以来,钻井技术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大型化和模块化已成为新时期钻井技术的标志和发展方向权威部门预测,未来几年石油开采、探矿、盐业和地热开发还将持续增加,将给钻井技术专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我国油气田开发和探矿、盐业和地热开发的持续发展,钻井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将持续增加。
中石油、中石化为制定“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调研的数据显示,大庆油田每年需250名,江汉油田每年需200名,中原油田每年需210名,江苏油田每年需100名钻井专业人才,仅石油行业在“十二五”期间钻井专业人才每年的需求量将达到4000余人目前全国开设该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仅10所,每年的毕业生总量仅400余人我院是江苏省唯一开设钻井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年平均培养50名左右该专业毕业生行业和区域的人才需求与人才供给存在的巨大差距,为本专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二)专业建设现状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苏中地区规模最大的以石油化工类专业为主干的工科类高职院校,也是江苏省唯一开设钻井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其钻井技术专业承担着为华东石油管理局、江苏油田、江汉油田、中石化南京二建、南京工程公司以及中石油安徽天然气分公司等企业培养钻井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任,我院已成为江苏乃至华东地区钻井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本专业自2006年开始招收三年制高中毕业生,年均招生50人左右,生源来自全国10个省市,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部分毕业生已成为钻井行业的技术骨干,深受社会欢迎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本专业已形成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钻井技术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符合现代高职教育规律的教学体系,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教学资源平台,取得了一批特色鲜明的专业建设成果。
1.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专业建设不断适应行业与社会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近年来,本专业瞄准钻井技术的发展趋势,致力于为钻井一线提供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进行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改革实践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校企双方共同确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选择适合于培养钻井作业第一线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路径,以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构建了基于钻井作业过程课程体系,初步形成了一条主线(OneMasterstroke)、两个面向(Two Faces)、三个结合(ThreeCoordination)、四项融入(FourCombination)的“MFCC”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建设中,以“职业、实践、开放”为理念,通过产学结合,校企互动,充分发挥企业专家在课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为起点,以工作体系为基础,以工作结构为逻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职业标准为依据,构建了基于定向钻井和顶驱维修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以钻井和井控技能鉴定为引领,以定向钻井和顶驱维修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重构课程内容,体现工作内容与学习内容的一致性,实施理实一体、学做合一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通过项目导入法和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实施情境化教学;建立以完成定向钻井和顶驱维修等岗位任务为主要内容的职业考核标准,由师生共同评价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体现学习评价的针对性、过程性和整体性主干核心课程以职业标准为依据,将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鉴定内容有机结合,实现课证融通,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注重与中石化、中海油等大型企业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与合肥中石油昆仑天然气开办了“昆仑班”、与中石化集团联合培养青年拔尖技能人才2.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构建以素质提高为先导,以内培外引为手段,以学历提升为基础,以理实结合为重点,以师德工程和双师工程为主体,构建本专业结构合理、业务水平较高、实践能力较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本专业现有专兼职教师14人,其中来自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5人,占教师总数比例36%专业教师中高级职称3人,硕士及以上学历8人,校内专任教师具有“双师”素质8人,占89%本专业带头人李发印教授为机械工程系副主任,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石油工程专业,2000年于清华大学攻读研究生现为省石油学会会员、《西部探矿工程》编委会委员,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32篇(其中核心期刊发表12篇),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
该专业带头人长期从事石油工程领域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与教学经验3.实践教学平台的建立依照专业培养目标和“MFCC”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基于钻井作业过程教学模式的要求,近几年我们采用虚实结合、校企共建的模式,按照“生产型、职场化、情境化”的理念建成了集技能训练、项目化教学实施、技术开发与服务、社会培训与技能鉴定等功能于一体的校内钻井实践教学平台,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130万元依托江苏油田、华东石油管理局和合肥中石油昆仑天然气等企业共建了6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的钻井地质实习、钻井生产实训、顶岗实习和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提供保障优质的校内外实训资源构成了良好的实训平台,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坚实基础4.社会服务能力稳步提高近年来,钻井技术专业依据自身的专业优势和教学团队的人才优势,主动为中石化江苏油田、江汉油田、中石油昆仑天然气安徽分公司、扬州钻具公司、国家火炬计划建湖石油装备特色产业基地等企业开展社会服务,社会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2007年以来,为江苏油田的钻井作业工技能竞赛培训了72人次,指导该企业受训人员参加中石化集团钻井作业工竞赛,并连续两年夺得团体冠军;为中国石化集团培养的青年拔尖技能人才,累计培训4800人日。
参加并承担过多项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如主动参与国家火炬计划建湖石油装备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完成了相关设备零部件生产工艺的改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江苏油田开展定向井技术服务,与华东石油管理局联合开展油层深部液流转向技术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二、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立足江苏、面向全国钻井行业的发展和需求,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较强定向钻井和顶驱维修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通过校企深度合作,积极探索并形成符合现代高职教育规律的人才培养路径,以此推动专业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更好地服务于钻井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一)专业发展目标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围绕钻井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以石油化工上游产业和陆海钻井、试油及物探行业为依托,以岗位群需求为先导,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以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为根本,进一步创新和完善“MFCC”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能力通过两年的建设,将本专业建设成为人才培养质量优良、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先进、社会服务能力强,与钻井行业高度契合、在全省具有引领作用的重点专业,并以此带动我院石化相关专业群的发展。
二)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钻井行业,培养能从事石油与天然气钻井工程施工及作业管理等方面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通过培养使毕业生掌握钻井机械的工作原理和技术规范,具有分析和解决钻井作业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技术改造和HSE管理的初步能力,具备思想先进、乐于奉献、艰苦创业、勇于创新的专业素质三)教学质量目标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以钻井行业的人才需求为依据,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以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制定专业教学标准;以钻井作业过程为导向,制定课程标准;以制度建设为抓手,构建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通过两年的建设,将本专业建成具有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合理的专业教学标准、严格的课程标准、健全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和评价体系的国家重点专业,并使本专业毕业生的“双证率”、毕业率、就业率均达到100%完善凸显职业性的“MFCC”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成结构合理、梯队有序、双师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