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浦口印象文稿.docx
8页浦口印象文稿 “浦口印象” 第一篇章 从浦口走进南京 “浦口”,意即面临水边之地早在元朝初期〔1279〕,这里就起先用“浦口”这个地名据志载:“浦口,元为浦子市,亦称浦子口,故名至今公元前十一世纪初的西周时期,浦口隶属于扬州,到了鲁昭公22年〔公元前523年〕,浦口隶属楚国的棠邑从秦朝到东汉的五百多年,浦口先后隶属九江郡、临淮郡、广陵郡的棠邑县三国鼎立时,浦口先属魏后属吴地;直到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正式建宣化镇属尉氏县隋开皇三年改称“六合镇”,属扬州江都郡六合县晋王扬广〔即后来的隋炀帝〕伐陈统一中国时,曾屯兵桃叶山〔今宝塔山〕一带,筑起一个土围子式的城,史称“晋王城”“晋王城”是历史上最早的“浦口城”,它是公元588年晋王杨广南下伐陈,屯兵于桃叶山,命将士在今东门镇一带筑的一个土城南宋绍兴七年〔1137〕宋兵在东门镇一带也修筑一座“宣化城” 元时浦口属河南行省扬州六合县明洪武九年〔1376〕,明王朝划六合孝义乡〔今东门、南门一带〕和滁州、和州各一局部,新置江浦县,县治设在浦镇东门明洪武四年〔1371〕始筑浦口城〔今东南门一带〕,周长16余里,依山傍江,甚为壮丽明弘治年间,江潮涌入城,南城坍入江中。
从明初至清光绪二年〔1876〕五百年间,浦口城曾修建五次,最大规模一次是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补建城南城垣8101.2丈,增建4座城门,1座瓮城,7座中敌台,9个水洞新旧七座城门分别命名为:朝宗、拱极、万峰、金汤、广储、攀龙、附凤民国以后,浦口〔不含东门、南门镇〕作为商埠,划署南京市第八区〔下关区〕,东门、南门镇仍隶属江浦县至解放初〔1949〕浦口、浦镇合并为两浦区,隶属南京市,1955年定名为浦口区〔含浦镇〕,隶属南京市2002年,浦口区与江浦县合并,成立新浦口区,区治设在县城珠江镇,原 1 浦口区那么分别成立泰山、沿江、顶山三街道和盘城镇,从今,浦口这一地名始终沿用至今浦口有2300多年的历史文脉渊源,最早追溯到“河姆渡时代”这里有春秋战国时期古文化遗址,佛教禅宗始祖达摩面壁修行的定山寺等,祖先在浦口流下了灿假设繁星的历史人文景观浦口南临长江,北枕滁河,森林覆盖率达33.5%,拥有“一江一河一山三泉”丰富的旅游资源51.5公里长江岸线生态良好,西江口已成为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老山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90平方公里,有“自然氧吧”之称;珍珠泉、汤泉、琥珀泉、佛手湖等星罗棋布、风光如画。
大江限于前,滁河控其后”,临江控淮,水陆要冲,津浦铁路、312、328、104国道穿境而过,扼南北交通之咽喉,素有“金陵门户”、“南京西北自然屏障”之誉现有长江大桥、二桥、三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又有长江隧道联通南北,是南京市西北部城市化开展的核心地区自浦口江浦合并以来,新浦口区开展定位为南京江北区域具有综合效劳功能的城市副中心、现代化的科学城、人和自然和谐开展的生态型滨江新市区、南京重要的旅游度假基地一、浦口古文化遗址 1、古镇桥林桥林镇,位于长江北岸,浦口区西南,与南京主城区隔江相望,镇域面积120平方公里,人口4.5万史载,桥林镇始建于北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原名失姬镇,相传因西楚霸王项羽败走乌江,爱妻虞姬自刎于桥头而得名,后改为石碛镇,民国建区乡镇制正式命名为桥林镇当时的桥林镇,商贾云集,是皖北至江南的商品集散地,石碛河因其水运价值曾旺盛一时,有“小秦淮”之称;而桥林镇也因河而盛,有“小上海”之誉2、江浦文庙 2 据地方志记载,江浦县学于咸丰年间毁于战火抗战期间,大成殿被日寇飞机炸毁一个戗角至解放时,该建筑根本完整大成殿为重檐歇山式砖木构造,无斗拱,该建筑是中国木构架构造体系由成熟、困难趋向简化的建筑实例,南京地区所存有限。
3、牛头岗古文化遗址位于汤泉镇北南京市汤泉农场牛头岗,因其地形酷肖牛头而得名11011年出土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夹砂灰黑陶和泥质黑皮陶鼎、盘、高足杯;夏代的黑陶折腹盆、尊形器等等通过器物比拟,可以初步判定它经验了相当于历史上的夏、商、西周等时期,连绵两千年,人烟不绝牛头岗古文化遗址的开掘将客观提示江淮之间,滁河流域文化的特点,为滁河文化的探究供应了实物证据4、营盘山墓葬群位于浦口区泰山街道黄姚村北门二组营盘山,东西向横列于山之北坡,面积约4000平方米11012年开掘265平方米,共开掘31座排列有序的墓葬,墓葬东西向排列,头向朝南,多为单人仰身直肢葬,仅有6座系双人合葬出土随葬品有陶器、石器、玉器等600多件玉器占随葬品总数的一半,有璜、环、镯及横拟动物形象玉件和其他饰件其中陶塑人面像被选作11019年金陵文物旅游月的祥瑞物——“金陵始祖”,后被考古界誉为“南京始祖”由此证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浦口的先民们便在长江之滨,滁河流域生存、繁衍,缔造了极具特色的古文化5、杨山头古文化遗址位于汤泉镇泉西村杨山组南200米扬山头组,面积约1.43万平方米,高1.4米,文化层厚2米出土遗物有大量夹砂红陶片及少量泥质灰陶片,器形有小型斧型鼎、圆锥形、扁凿形鼎足、带圆圈镂孔德豆盘、纺轮,此外还有磨制石锛、石斧和大量兽骨。
6、大古堆古文化遗址 3 大古堆文化遗址位于永宁镇侯冲村杨家岗组西南150米,面积约7300平方米,高8米,文化层厚4米1978年发觉,出土遗物有夹砂红陶、泥质灰陶盆、罐、豆、几何印纹陶等残片,扁平长方形磨制石锛等,属周文化遗存7、曹王城子古文化遗址位于桥林镇双桥村檀家组西南150米,面积约1.9万平方米,高约7米,文化层厚5米左右遗址出土了大量的西周时期夹砂红陶片,灰陶片,泥质黑陶片和几何印纹陶片,同时发觉房基一座春秋时期遗物有夹砂红陶片,夹砂灰陶片,泥质黑陶片,泥质红陶片属周文化遗存11012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爱护单位8、蒋城子古文化遗址位于桥林镇西街居委会林家小村西南200米,面积约7000平方米,高约7米,文化层厚4.5米左右遗存分为西周前期、西周后期、春秋前期,春秋后期至战国初四个时期遗物有夹砂红陶片,泥质黑皮磨光陶片,几何印纹陶片,文饰分刻划、堆贴、拍印三大类,同时还发觉西周后期房屋遗迹和埋在房屋四周的瓮馆属周文化遗存11012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爱护单位9、东门染坊位于浦口区东门镇左所大街85~89号染坊是迄今保存较好的一座染布手工业作坊,属清代建筑,总占地面积近干平方米,前后两进五十二间房,后带一相当大的院子,有走马楼和封火墙,并存有当年踹布用的元宝石二块。
明清之际,浦口东门的碧泉、清泉水宜染绿布,色鲜而耐久,故有“浦绿甲天下”之誉10、左所大街228号民宅位于浦口区泰山街道东门左所大街228号,原为东门大老板杨怀山的居住地内宅,始建于清末明初解放后,杨氏产业被收归国有现存内宅中西合璧,高 4 大的院墙门楼,门楼上雕刻八卦及福字,八个花窗式样各个不同,前后院内均用浦口城城砖铺地,显示了传统民居的风采2006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爱护单位11、其他 陶庄乌龟墩古文化遗址、山头毛古文化遗址、华严庵古文化遗址、正南城子古文化遗址、茶壶店古文化遗址、案子城子古文化遗址、杆子胡古文化遗址、平山赵古文化遗址等40座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考古价值的文化爱护遗址 二、浦口民间传闻民间传闻外表看来充溢时间、空间错置和梦想的迷雾,但作为某种历史记忆的符号,他们的产生和流传恰恰是包含着丰富社会舆论和情境的一个历史真实明间传闻是历史记忆的一种呈现和表达方式,可以从这些承载着民众历史记忆的文本和符号中获得有价值的历史信息1、点将台、乌江亭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因其暴政统治,百姓民不聊生,人民疾苦万重陈胜、吴广最先率民反秦起义随即,项羽和刘邦双雄并起,叱咤风云,合力灭秦,得天下。
后又一分为二,豆萁相煎,势不两立,经过 旷日长久的楚汉相争,在公元前202年底,项羽楚军被围困于垓下〔今安徽灵壁东南〕,人少粮尽汉军八面受敌,项羽与虞姬对饮,大方悲歌后率亲信800余骑突围,至阴陵迷失道路,复至东城,从者仅剩28骑汉将灌婴5000骑追及,项羽引兵东面,过浦口至乌江〔今江苏浦口区与安徽省和县交界一个镇〕自刎而死至此,最终以刘邦的成功和项羽的失败而告终杜牧题乌江亭诗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项羽之所以两千多年来始终令浦口人民感慨虚欷、追思思念,多半在于其道德力气和人格魅力正如闻名词人李清照所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愿过江东!” 5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8页 共8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