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学】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复习的策略与建议.pdf
9页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复习的策略与建议一、近三年高考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主要知识点的命题分析1、命题情况考纲中的知识点题号分值权重题号分值权重题号分值权重1.物质的组成、 性质与分类63 58.3% 69 63.9% 57 52.8% 2.化学用语7827 6+6+12 829 6+3 12+9 6+6 3.化 学 中 常 用 计量(物质的量)4.化 学 反 应 与 能量13 6 27 15 1011 6+6 5 溶液6.物质结构627 6+3 6 6 26 15 7.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表9 6 726 6+9 8.化 学 反 应 速 率化学平衡12 6 1113 6+6+6+6 13 6 9. .电解质溶液1011 6+6 78 6+6 2、命题趋势分析从近三年命题情况可看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始终是高考要重点考查的知识第卷的 8 道选择题考查的基本上是双基,第卷的4 道大题: 1 道有机、 1 道实验、另2 道一般是在电解质溶液、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物质结构及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元素化合物之间考查,近三年第卷中均考查了物质结构及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知识,因此物质结构及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仍将是明年高考的重点和热点。
1)对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近几年来并没有单独的考查,但它常常融合在其它试题中,是准确解答其它试题的基础2)溶液及胶体在近三年的高考试题中也都未曾出现但这部分内容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特别是胶体, 它与人类的生活和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许多重要材料和现象,在某种程度上都与胶体有关我们重点要放在对各种分散系概念特别是胶体在本质上的理解,掌握胶体的制备及其重要性质和应用由于胶粒直径在1nm100nm之间,命题有向考查胶体的基本知识与纳米科技、生产、生活相结合的方向发展的趋势3)化学用语、物质的量及其相关概念在每年高考中必考考查的知识点常是: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粒子数、阿伏加德罗常数等的关系;阿伏加德罗定律及推论的理解和应用;质量守恒定律;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书写;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离方程式、电极反应式的书写精品学习资料 可选择p d f - - - - - - - - - - - - - - 第 1 页,共 9 页 - - - - - - - - -(4)物质结构理论在历年高考中也必考试题主要从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以及晶体结构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查,在第II 卷中往往也有一道综合性试题,如 05 年第 27 题、 06 年第 26 题。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仍将是明年高考的重点、热点5)电解质溶液在高考中也必考考查的知识点常是:弱电解质的电离;溶液的酸碱性及溶液pH;盐类的水解;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离子共存问题;电化学05 年、 06 年、 07 年连续三年对电解原理进行了重点考查,原电池和电解池仍将是明年高考的重点、热点根据高考的变化趋势,明年很可能考查原电池,并注意燃料电池和新型电池的正、负极材料分析和电极反应方程式书写6)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是中学化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在每年高考中也必考主要考查:用不同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以及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勒夏特列原理及应用;等效平衡;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7)化学反应与能量主要考查:四种基本类型,如 06 年第 27 题;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是新教材中增加的内容,在04 年和05年试题中连续两年出现,主要考查能量变化、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06、07 已有两年未考,很可能明年又要考,而且我们应把重点放在“燃烧热”和“中和热”上,并能用热化学方程式来表示“燃烧热”和“中和热”,同时要对“中和热的测定”这一定量实验引起足够的重视。
氧化还原反应在生产实践中应用极为广泛,它贯穿中学化学的全过程,也是高考命题的热点,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二、复习策略与建议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构建了中学化学的基础,是学好其它化学知识的基础,只有充分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概念间的联系, 才能有效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中学化学基本概念比较多,概念间的联系比较杂,基本理论知识也比较丰富如何使学生牢固掌握这些概念和理论,提高复习效率, 我们认为除了对照考纲 逐一落实知识点外,还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过程与结论在双基复习中必须重视学生概念形成、理论掌握的思维过程,切忌单纯、 机械的记忆某些 “结论”和“规律” 如在电解原理一节的复习中,重要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分析电解过程的一般思路: 明确溶 (熔) 液中含有哪些离子明确分别移向阴阳两极的离子是什么明确阳极材料是活泼的还是惰性的根据离子的放电顺序写出两极的电极反应式判断pH 变化、电解质溶液复原、计算等又如在有关pH计算的复习中,重点要求学生掌握pH计算的思路是根据pH的计算公式, 设法求得溶液中的c(H+),再明确在计算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什么时候可忽略水的电离、为什么碱溶液混合或稀释后求pH时,应先求出混合或稀释后的 c(OH-) ,再根据水的离子积求c(H+) 等等, 然后共同讨论各种类型的pH计算, 让学生体会、巩固,这样才能融会贯通,运用自如。
下列的“电解规律”、 “pH 计算规律”是我们平时经常接触到的,不应要求学生死记,否则,不仅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套用这些“结论”和“规律”而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精品学习资料 可选择p d f - - - - - - - - - - - - - - 第 2 页,共 9 页 - - - - - - - - -附:“电解规律”“ pH 计算规律、技巧”强酸溶液稀释10n倍,溶液的pH 增加n个单位,强碱溶液稀释10n倍,溶液的pH 减少n个单位 pH 计算的 0.3 规则 (近似规则 ):两种强酸溶液,或两种强碱溶液,或一种强酸溶液与一种强碱溶液等体积混合:当两溶液的pH 之和为 14 时,混合液pH7;当两溶液的pH 之和小于13 时,混合液的pH 为原 pH 小的加上0.3;当两溶液的pH 之和大于15 时,混合液的pH 为原 pH 大的减去0.32整合与重组整合与重组目的是将零碎的、杂乱无序、容易混淆的内容处理成集中的、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在双基复习中, 针对学生疑点和高考热点可进行归纳、整合、 重组,使相关零碎知识串联起来作专题强化训练,如此既可查漏补缺,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又提高能力。
如酸碱反应与溶液的酸碱性问题是高考常考的知识点,但许多同学对酸碱反应后溶液的酸碱性往往认识不清,甚至错误地认为:酸碱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一定呈中性;溶液呈中性,酸碱一定恰好完全反应教师可对相关知识进行如下的整合、重组,通精品学习资料 可选择p d f - - - - - - - - - - - - - - 第 3 页,共 9 页 - - - - - - - - -过相关例题的讲解、课堂练习及课后巩固,让学生明确酸碱反应后溶液的酸碱性,不仅与酸碱的量的多少有关,而且还与酸碱的强度有关,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其它如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问题、 离子浓度大小比较问题、原电池问题、 等效平衡问题等等都可进行专题讨论例、常温下,0.01mol/L的一元酸 HA 的 pH 值等于, 它与 0.01mol/L的一元碱MOH等体积混和后溶液的pH 为()(A) pH=7 (B) pH 7 (C) pH 7 (D) 无法确定例、 常温下, 某一元强酸溶液和某一元弱碱溶液等体积混和后,其 pH=7, 则以下叙述酸碱反应与溶液的酸碱性酸 碱 恰 好 完 全 反 应与 溶 液 酸 碱 性 的 关系:取决于酸碱的相对 强 弱 谁 强 显谁性()强酸强碱:生成强酸强碱盐,溶液呈中性。
强酸弱碱:生成强酸弱碱盐,溶液呈酸性弱酸强碱:生成弱酸强碱盐,溶液呈碱性例题练习酸碱反应后溶液呈中性与酸、 碱量的关系:酸碱不一定恰好反应较弱的稍过量()强酸强碱:恰好完全反应(生成强酸强碱盐,溶液呈中性)()强酸弱碱:弱碱稍过量(否则生成强酸弱碱盐,溶液呈酸性)()弱酸强碱:弱酸稍过量(否则生成弱酸强碱盐,溶液呈碱性)例题练习常 温 下 , pH( 酸 ) pH( 碱 )=14 即酸溶液中的 c(+)和碱溶液中的c(相等)的酸、碱溶液等体积混和后溶液的酸碱性谁弱显谁性()强酸强碱:恰好完全反应,溶液呈中性强酸弱碱:弱碱大大过量,溶液呈碱性弱酸强碱:弱酸大大过量,溶液呈酸性例题练习精品学习资料 可选择p d f - - - - - - - - - - - - - - 第 4 页,共 9 页 - - - - - - - - -中正确的是()(A)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大于碱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B)酸溶液中H的浓度大于碱溶液中OH的浓度(C)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小于碱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D)酸溶液中H的浓度小于碱溶液中OH的浓度高考典例( 全国理综 ) 室温时,下列混合溶液的pH 一定小于7 的是ApH=3 的盐酸和 pH=11 的氨水等体积混合BpH=3 的盐酸和 pH=11 的氢氧化钡溶液等体积混合CpH=3 的醋酸和 pH=11 的氢氧化钡溶液等体积混合DpH=3 的硫酸和 pH=11 的氨水等体积混合双基复习, 尤其理论,就理论复习理论,收益不大。
要将理论知识置于化学学科的大环境中, 注意基本理论与元素化合物、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等板块知识的相互渗透、整合、交融结合化学基本理论复习元素化合物、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并以此强化基本理论知识基础,突出应用 例如在复习元素化合物氨气时,就可充分发挥物质结构决定作用、基础理论指导作用及氧化还原推导作用在复习氨气性质的同时,加深了对相关理论知识的认识和巩固3吃透与把准对相关概念和相关理论的理解一定要“ 透 ” 、 记忆一定要 “ 准” 当然有许多概念、理论,靠死记硬背是不能准确把握的理解时可通过图表、模型、实验等直观手段和抽象、概括等NH3+H2ONH3H2ONH4+OH微粒种类及大小比较;离子共存;与金属阳离子反应作沉淀剂可逆反应电离平衡氢键碱性物质结构理论氧化还原理论还原性原理喷泉实验操作现象浓氨水加热实验室NaOH 固体中滴浓氨水制氨气NH4C1 与 Ca(OH)2共热化学实验决定指导指导可逆反应电离平衡推导NH3NONO2HNO3精品学习资料 可选择p d f - - - - - - - - - - - - - - 第 5 页,共 9 页 - - - - - - - - -形式吃透概念,记忆时须注意概念、理论的定义、表达式、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等,只有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在应用过程中才不会出错。
复习过程中要向学生强调“ 概念比对法 ” 和“ 反例否定法 ” 等策略化学基本概念的有关知识比较零碎、容易混淆,在记忆时特别是对一些概念、定义中的关键字更是要咬文嚼字,仔细斟酌、比对例如反应热、燃烧热、中和热概念比对:概念强调指出反应热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叫做反应热1、比较 H 大小时, 要注意正、 负号2、 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强调燃烧物前的计量数为1,中和热强调热化学方程式中水前的计量数为1燃烧热在 101kPa 时,1mol 物质 完全 燃烧生成 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中和热在 稀溶液 里,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 H2O,这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高考典例( 全国理综II,8) 已知 (1)H2(g)+21O2(g)=H2O(g); H1=aKJ/mol (2)2H2(g)+O2(g)=2H2O(g); H2=bKJ/mol (3)H2(g)+21O2(g)=H2O(l) ; H3=cKJ/mol (4)2H2(g)+O2(g)=2H2O(l) ; H4=dKJ/mol 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C ) A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