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周易》“时”“位”观与中华人格.docx

23页
  • 卖家[上传人]:cn****1
  • 文档编号:500356736
  • 上传时间:2022-11-2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4.92KB
  • / 2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周易》提出了“时”“位”这两个相当重要的观念,“时”与“位” 有区分也有联系,两者都与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道”紧密相连,是 “道”之“时”、“道”之“位”儒家、道家、和禅宗分别从各自 不同的角度出发,对这种“道”之“时”“位”观做出了回应,生成 了各具特色的“君子人格”、“圣人人格”和“超越人格”三者共 同熔铸成中华民族所共有的人格品质《周易》是中华民族的一部“智慧书”,其中的许多观念对于整 个中华文化而言具有重要的开创性意义时”与“位”就是这样的 两个观念历代的易学家对于这两个观念都给予了相当的重视,进行 了着力探究但在当代,尤其是近十年的《周易》研究中,研究者对 于这两个观念都较少涉及在我看来,无论是在《周易》史还是在周 易文化的研究中,“时”“位”的观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如此, 它们在讨论中华文化,尤其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的人格精神时,更具 有源初的意义本文旨在从文化的角度对《周易》中的“时”“位” 观念及其对中华人格的形成和影响作一番考察一、《周易》中的“时”“位”观念《周易》是中华民族最为古老的文献之一,被誉为“群经之首” 《周易》分《易经》和《易传》两部分其中,《易经》包括卦名、 卦辞、爻题和爻辞;《易传》包括汉儒称之为“十翼”的上下《彖》 大小《象》等七种十篇,都是后人对《易经》的解释之词。

      在构成《周 易》的这些文本(尤其是《易传》)中,“时”“位”观念频繁出现, 它们可以说是《周易》的两大基本观念《周易》中的“时”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对自然界中时 间流转、四季变化的描述,如:“观天地之神道,而四时不忒”(《观 卦•彖传》),“变通莫大乎四时”(《系辞上传•第十一章》)等, 这一类“时”都是对外在自然界变动规律性的归纳总结,故可以解释 为时间、时辰、时节等;另一类“时”则是对人事活动的概括,如:“君子藏器於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 ”(《系辞下传•第五章》),“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损卦•彖传》)等,这多是强调社会活动的规律性,故可以解释为时务、时局、时势等这两类“时”的观念的形成方式是各不相同的表示自然时序的 “时”是直接得之于对自然的观察,即所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 于地理”,“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贲卦•彖传》)此处的 “天文”二字尤为重要,古人对于四季变迁的观念就来自于对天之 “文”,即星相、云霞、雨雪、霜降等的直观感受他们就是从这种 直观感受中抽取了“时”的观念,作为他们对外在自然进行解释和把 握的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科学的把握方式。

      古之人又 将这种对自然时间性的体察方式运用于社会,“与四时合其序”,以 对待自然界变化的方式来对待社会变化,从而将“时”的观念从自然 界扩展到了人类社会虽然人类社会的运动发展规律与自然规律不能 等量齐观,但是在“变动不拘”这一点上,两者有着共通的结构《周 易》就是在对这种内在变化规律的把握上将“时”这一观念运用于人 类社会的再来看《周易》中的“位”位”在《周易》中也有两层含义: 一者是“爻位”之“位”,即以“- -”和“——”作为基本符号的 排列组合方式;另一者,是与“人之所立”之“时”相对应的“人之 所立”之“位” “爻位”之“位”,有“初、二、三、四、五、 上”之分,以示爻与爻之间的联系与活动;“人之所立”之“位”则 也多与“君子”等相联系,如“君子进德修业,„„是故,居上位而 不骄,在下位而不忧《乾卦•彖传》及“贵而无位,高而无民, 贤人在下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两者与物理中的表 示空间的“位”不同,都与点、线、面、体的关系无关因此,不能 作“空间”理解作为爻位的“位”,表示事物在同一卦中不同阶段上状况,一卦 中的六个爻象征着六个不同的位置,对于分居各位的阴爻阳爻而言, 就有“中位”、“正位”之分,又有“当位”不“当位”之别。

      在这 里“当位”的观念最为重要,它意味着“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 同一个“位”上,不是谁都会一定得吉或获凶,这就要根据每一卦的 “卦时”以及阴阳各爻的具体位置而言由此可见,“位”的吉与凶 就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就要求对各种因素作全面的考察,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不失其位”、“得位”、“当位”这种对各 种因素综合考察的品质应用于社会生活,即是要求人们对自己所在之 “位”,无论是职位还是地位,无论是上位还是下位都要有全面的认 识,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变动的社会和人生,真正做到得“中正之位”,成就事业《周易》认为宇宙间的一切变化都是“时”“位”间的变化,即: “时”与“位”是并生而存在的《周易》六十四卦,每一卦都代表 了一个独特的“时”,每卦六爻,又代表了一“时”之中的不同之“位”, 如在乾卦这一“时”中,由初爻到上爻分别代表了“潜”、“见”、 “惕”、“跃”、“飞”、“亢”等六个“位”这即是表示“位” 于“时”中而“夫‘时'也者,六‘位'莫不有焉,各立其位以指 其对①也正说明“位”中有“时”总体上而言,“位”是从属 于“时”的《周易》中的“当位”与“不当位”之说,就是要考虑“位”是否“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时”(《周易•艮卦•彖 传》),从而将抽象的“时”与“位”化为和人紧密相联的规范性原 理,以此作为人生实践的预示或指南。

      由此便可以看出,《周易》中 的“时”“位”观念是密切相联的,“时”不离“位”,“位”不离“时”,对于人而言,“时”的观念可以说是外在于人的客观情势,对于 其所代表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人是无法选择的人们对于“时”, 只能是一种“审”的态度所谓“审时”,即是理性的把握,要求对 于客观的环境要有全面的认识而且,人不仅要审当前之“时”,还 要审将来之“时”,这即是通过当前之“时”来“度势”,“势”是 “时”的将来时,是“时”的趋势,是“时”的发展方向,,审“时” 的目的就在于度“势”相对而言,“位”的观念更多地侧重于人的可选择的主观的一面, 尤其是个人的主观态度,与“时”相比,“位”是人可以选择的,人 的能动性,就体现在对“位”的选择与调整中当位”的“当”有 两种含义,一种是恰当,这是针对人对于“位”的选择而言的,强调 量力而行,这就要求人们对于自身能力要有清醒的认识;当的另一种 含义就在于适当,这是强调在由人组成的社会系统中,我们不仅要根 据自己的主观情况选择适当的职位和地位,更要根据自己所处的“位” 来协调与他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只有将选择上的“恰当”与调整上 的“适当”相结合,才是全面的当位,也才是对“位”的真正准确的 把握。

      这样一来,“时”与“位”的关系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成了 主观能动性同客观条件之间的关系问题对《周易》中“时”与“位” 的把握,就是对我们自身和自身之外的世界的关系的把握,这种把握 的本质,就是个人如何适应外在世界,建立和保有独立人格的问题 从这一点上讲,《周易》的“时”“位”观同我们这个民族所独有的 中华人格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二、“道”之“时”“位”对于《周易》中“时”与“位”的理解不应仅仅只停留在以上这 一层次作为中华文化源头的《周易》,开创了以后蔚为壮观的灿烂 文明,其关键之处就在于“易”的观念的提出,及其与“道”的关系对“易”的解说有很多种其中,“易”在《说文解字》中解释 为蜥蜴,很可能是因为人们从蜥蜴(即有可能是变色龙)的体色多变 中抽象出了“变易”之观念;《周易》中论“易”,取其“生生不息”、 “变动不居”之理,所以有“生生之谓易”(《系辞上转•第五章》), “易”以此生生之道调和阴阳,“故易者,阴阳之道也”(朱熹《周 易本义•周易序》)而“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上传•第五章》), “易”以调节阴阳而近“道”这一切都在提醒我们:“易”与“道” 一样,都是中华哲学的最高范畴易”与“道”的对应,有如“道”与“太一”、“太极”之间 的对应,古人曾有明言:“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乾坤安从生?故曰: 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 沦'(即“混沌”)。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 也”② 所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与《老子》论“道” 之语极为相似汉桓谭说:“言圣贤制法作事,皆引天道以为本统, 而因附续万类,王政、人事、法度,故宓羲氏谓之‘易',老子谓之‘道'③ 阮籍也曾言“道法自然而为化”④化”者,“易” 也,所以,“道”与“易”是一物而两体,都是由宇宙间众多的周期 性运动中抽象而来的哲学的最高范畴与“道”的强调有和无相比,“易”强调变与不变道”以静 观的方式看待阴阳之间的作用,强调“有”与“无”之间的相互转化, 让“无”中之“有”化生万物,让“有”中之“无”来统摄万物;而 “易”则以动态的方式面对阴阳,突出“变”与“不变”之间的相互 依存,以“不易”中的“变易”产生世界,以“变易”中的“不易” 来解释世界道”与“易”都是在对宇宙规律的感性直观的基础上 抽象出来的,两者所面对的都是一阴一阳这种中国哲学中宇宙万物得 以生成的物质,两者都从自己的角度对这种“阴阳化生万物”的宇宙 生成模式给予了阐释,也都在这种阐释之中确立了同样的本体地位 所以,如果同从“一阴”“一阳”观之,“道”与“易”是同一个概 念,具有同等的地位。

      易”所具有的“不易,变易,简易”的特征 同样也是“道”的特征:“道”既可以指创生宇宙的本体,这样的“道”, 是本体论意义上的“道”;“道”还可以指宇宙运行的内在规律,这 样的“道”,又是方法论上的“道”因为“道”是本体,虽然它创 生了宇宙世界,但作为本体的自身没有变为别的东西,这即是其“不 易”;而它又是规律性,又是要在具体的环境中起作用的,所以,从 方法论上讲,它又是“变易”的另外,“道”可以是“一”,可以 简单地以“一”来代替,所以“道”又是“简易”的正是因为“易” 之特性即是“道”之特性,所以“易”就是“道”《周易》中的“时”与“位”是“易”之“时”与“位”,也就是 “道”的“时”与“位”道”作为宇宙最高范畴是主观与客观的统 一,是“心”与“物”的统一,在“道”那里,“时”与“位”之间 在主观与客观、情态与态度的区分都被超越了中国哲学中的“道” 没有象西方哲学那样对存在和存在者作明显的区分,可以说,“道” 是“存在”与“存在者”的统一这样的“道”所彰示的是一种“和” 的境界,即是一种“时”“位”未分或超越“时”“位”之分的境界 所以,《周易》中对于“时”和“位”的把握就成了对最高范畴“道”, 以及这种“道”之后的“和”之境界的把握和追求。

      以这样的“道”之观念来反观《周易》中的“时”与“位”,我们 就要对原来单独存在着的“时”与“位”进行重新审视在《周易》研究中,很多人都认为“卦”多表示”时”的含义,“爻” 多表示“位” 的含义在《周易》整体而言,六十四卦是六十四个 “时”,每卦的六个爻就是每个“时”的六个“位”,这一系列的“时” 与“位”都是阴阳二气的表征,也就是“易”的表征朱熹有言:“卦 者,阴阳之物也爻者,阴阳之动也卦虽不同,所同者奇耦爻虽 不同,所同者六九是以六十四卦为其体,三百八十四爻互为其用 远在六舍之外,近在一身之中朱熹《周易正义・《周易》序》) 这正说明,“时”“位”是一阴一阳的“时”与“位”,即是“道” 之“时”,“道”之“位”这样一来,“时”与“位”就不再限于对四时轮回、万物更替的 简单表现,而有了更为深广的内容,“是故一世之治乱旁通,时也 一身之行为动静,亦时也群动之心,而与辞者几亦在《周 易》中可以感知到的只是“时”与“位”内在含义的一部分,而正因 为“时”与“位”是“道”之“时”“位”,故而在有形有象的卦形 和卦象之后,有着无形无象的内涵,“易之有卦,易之已形者也;卦 之有爻,卦之已见者也已形已见者,可以知言。

      未形未见者,不可 以名求。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