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产教融合组织发展困境-基于多重制度逻辑的分析_1.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10274065
  • 上传时间:2021-11-1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1.29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产教融合”组织发展困境基于多重制度逻辑的分析 从科层逻辑来看,作为国家政策的实施机构,高校在“产教融合”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在相同的制度环境下,尽管各高校对“产教融合”反应各异,但它们都遵循科层逻辑,按照组织行为学解释是因为组织激励机制和组织环境诱发了相应的组织行为就激励机制而言,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的资源配置是国家导向模式,办学资源控制在政府手中在利益驱动下,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要极力迎合政府,以期能够跻身政府设置的各种“重点建设工程”,从而获得充足的办学资源产教融合”是政府考核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的一项重要指标,学校为了争取更多利益,表现出强烈的“政绩”取向这种利益导向的科层逻辑,引发校企合作中学校忽略了校企双方实际需求,使“产教融合”流于形式就任务环境而言,行业特色高校面临各种自上而下的政府任务,这些任务有着相互冲突的多重目标,“产教融合”只是诸多任务中的一个当然就“产教融合”项目,也存在着多重的、相互冲突的目标因此,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必须在任务环境中权衡各种相互矛盾的目标并加以选择科层逻辑意味着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会选择有利于学校的做法当“产教融合”陷于困境时,他们一方面归因于国家政策不完善,另一方面将责任推给企业。

      四、案例分析:华北电力大学“产教融合”的变迁华北电力大学创建于1958年,是教育部直属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平台”重点建设大学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重点建设能源电力科学与工程学科群经过60年发展,目前学校拥有北京、保定两个校区,共11个学院、59个本科专业,在校生3万余人(其中,研究生近1万人),教职工3千余人从“产教融合”的角度看,华北电力大学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业办学阶段(1958—1978年),特点为国家逻辑主导的产教一体化;二是社会转型时期的行业办学阶段(1978—2002年),特点为学科逻辑与市场逻辑驱动的产教分离;三是划归教育部后的“产教融合”探索阶段(2003年至今),特点为多重制度逻辑博弈下的“产教融合”1.国家逻辑主导的产教一体化(1958—1978年)20世纪5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实施行业办学政策根据电力工业建设需要,1950年中央燃料工业部电业管理总局在北京成立了电力职工学校1952年,经燃料工业部批准,学校更名为北京电气工业学校,设锅炉、汽机、电机、输配电等7个专业1958年,水电部以北京电力学校为基础创办北京电力学院。

      作为北京电力学院的主管部门,水电部对学校的办学事务全面管控,包括选派学校干部、下拨办学资金、实行“点对点”培养、分配就业等1961年,行业部门对隶属高校开展了“定规模、定任务、定方向、定专业”工作原隶属国家第一机械部的哈尔滨工业大学转属国家科委,成为培养军事工程技术人才的院校该校的电力专业被调整出来,水电部两次赴哈动员电力系加盟北京电力学院经多方协调和主管部门批准,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发电厂电力网及其电力系统、高电压技术、动力经济与企业组织3个专业的师生,连同教学设备一起并入北京电力学院,加强了学校的专业实力在国家逻辑的主导下,水电部既是行业企业的主管部门,又是高校的主管部门,极力推进“行业办学、产教一体”值得肯定的是,学校为行业发展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但行业办学的弊端初显1965年,学校对毕业生跟踪调查后发现问题;一是教学计划脱离生产实际,只适应科学院、设计院、学院;二是基础课与专业结合不紧密,学生不会解决问题;三是基本训练差,试验能力培养不够;四是毕业生社会交往能力差可见,当时的产教一体化整体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实践能力偏低2.学科逻辑与市场逻辑驱动的产教分离(1978—2002年)文革”期间,学校下放邯郸、保定,归河北省管辖。

      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领域开始拨乱反正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改由水利电力部与河北省双重领导,校名由河北电力学院改为华北电力学院管理体制的变更,突破了省办高校的局限,进一步聚焦面向行业办学,突出专业特色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逐渐走向区域工业化,而建国17年的产教一体化体系产生的专业过窄等系列问题难以满足区域工业化发展的需要1985年,中央提出要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学校有权调整专业方向、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写和选用教材,高校逻辑开始彰显学校开始遵循学科逻辑,逐步向多科性大学转型为更好地适应电力事业和社会发展需求,针对学生知识面窄、服务面向单一、适应性不强等问题,学校改造现有专业,拓宽专业口径,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国有企业改革拉开了序幕,企业成为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行业企业开始由行政逻辑向市场逻辑转变为此,学校增设了一批社会急需的新兴应用学科,调整了学科和专业结构,增加了文、理、经管类专业,使学校由学科门类单一的工科院校转变为以工为主,文、理、经管相结合的多科性重点大学随着学校服务面向由行业拓展到地方,学校招生规模逐渐扩大1985年,学校设置本专科专业13个,在校生数1 932人;1994年,经专业调整后,本专科专业有16个,在校生数达3 484人。

      1983年,为满足国家对政法、财经和管理人才的需求,水利电力部决定,在水利电力部干部进修学院的基础上组建北京水利电力经济管理学院,1992年更名为北京动力经济学院1995年,电力工业部决定将华北电力学院与北京动力经济学院合并组建华北电力大学学校的学科专业进一步拓展学校遵循学科逻辑办学,主要表现在重视研究生教育和加强科学研究早在1977年,华北电力学院就向水电部提出申请,拟和电力科学研究院合办北京研究生部1978年,国务院批复同意学校招收研究生1981年,华北电力学院获得了“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电厂工程”和“理论电工”3个学科的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学校被批准为博士授予单位,“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博士点的建立标志着华北电力学院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达到了新的高度,形成了本硕博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1998年,华北电力大学跻身国家“211工程”建设行列211工程”强调以学科建设为中心,重视科学研究,这进一步强化了华北电力大学的学科逻辑在市场逻辑和学科逻辑的驱动下,学校的产教一体化开始解体,校企关系渐行渐远3.多重制度逻辑博弈下的“产教融合”(2003年至今)建校以来,学校先后隶属水利电力部、电力工业部、能源部、国家电力公司等中央部委(公司)。

      2003年,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国家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学校最终由国家电力公司划转教育部学校的国有资产、事业经费、人员编制及领导班子、劳动工资、招生计划等事项均由教育部管理学校主管部门的变化意味着国家逻辑发生改变,相比行业主管部门,教育部更认同高校逻辑在高校逻辑的推动下,学校的学科专业进一步拓展建校之初,学校开设了电机电气制造、发电厂电力网及电力系统、热能动力装置、电厂化学4个本科专业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力系并入后,初步形成了集电气、热动、动力经济于一体的火电专业群2003年,学校先后增设了核电、水电、风电等学科专业群,初步建构了以火电、水电、核电等学科专业为核心,以数理、电子信息等学科专业为支撑,以能源经济、能源法律等学科专业为生长点的学科专业体系,最终形成了以“传统优势学科专业为基础、新兴能源学科专业为重点、文理学科专业为支撑”的“大电力学科专业体系”到2017年,学校本科专业达59个,其中绝大部分专业是新世纪以来新增的2006年,学校提出“学科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特色发展”16字办学方针,学科逻辑进一步强化学科逻辑的强化,不利于培养具有跨界整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加强“产教融合”的呼声日渐兴起。

      华北电力大学利用行业高校的优势,积极探索“产教融合”的实现方式2003年,学校在举行体制划转交接仪式的同时,成立了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和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等七大电力央企组成的理事会与教育部共建学校理事会章程规定,理事单位拥有优先选择学校毕业生、优惠获得学校的各类人才开发和培训项目的权利,同时具有协助学校师生到本企业实习、进行社会实践和科技项目实验的义务以理事会为依托,学校建立了数百家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提高了实践教学水平;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公司等多家企业连续多年开展“3+1”订单式创新人才培养;与5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科研院所建立研究生工作站及专业实践基地,采取“双导师”的培养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产教融合”的平台,理事会初步协调了政府逻辑、高校逻辑和市场逻辑三者的关系,走出了一条“构建平台、强化服务、突出创新、实现双赢”的校企合作之路纵观华北电力大学60年“产教融合”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国家逻辑从行业管理部门主导转变为教育部主导,从具体的管控转变为宏观的顶层设计市场逻辑从企业从属于政府到企业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从追逐效益到承担社会责任。

      高校逻辑从面向行业办学到遵循学科逻辑,再从学科逻辑向社会需求逻辑转变三重逻辑从完全合一到逐步分化,从相互分离到相互融合,“产教融合”不断深化五、结论与启示:推进“产教融合”的多重制度逻辑思考本研究通过建构“产教融合”三重制度逻辑模型,通过理论分析和政策分析,探讨了国家逻辑、市场逻辑和高校逻辑的内涵及其对“产教融合”项目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家逻辑是“力”(Power)、市场逻辑是“利”(Profit)、高校逻辑是“理”(Truth)根据涂又光先生的“三Li说”,国家领域含有三Li,但以“力”为中心,而“利”“理”为“力”服务;市场领域含有三Li,但以“利”为中心,而“力”“理”为“利”服务;学术领域含有三Li,但以“理”为中心,而“力”“利”为“理”服务[6]从应然层面来看,“产教融合”项目属于学术领域,应以高校逻辑为中心,国家逻辑和市场逻辑为高校逻辑服务从实然层面来看,由于三种逻辑各自为政,在它们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的格局中,高校“产教融合”项目常常处于左右为难、无法适从的困境上述结论说明,“产教融合”困境的根本原因是制度环境和制度逻辑的制约走出“产教融合”困境的基本策略是,改变当前校企合作治理中的博弈结构和转变治理方式。

      制度在整合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的断裂以及优化博弈结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一种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产教融合”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取得了成功,在我国部分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也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华北电力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联合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于2005年创立的“订单+联合”大核电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一个产教深度融合的成功案例这说明,“产教融合”作为一项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为了进一步优化“产教融合”项目的治理,必须依据多重制度逻辑调整公共政策①加强顶层设计政府必须直面“产教融合”发展存在的多重制度逻辑相互抵触的现实困境,从系统的制度改革入手,提供元治理结构以协调各方利益,从根本上破除制度障碍,构建起国家逻辑、市场逻辑、高校逻辑均能支持“产教融合”发展的新制度环境②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在“产教融合”项目中,国家逻辑和市场逻辑是为高校逻辑服务的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就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体现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行业企业应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与高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论证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方案,共同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共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共同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③发挥高校主体作用高校是“产学融合”政策的实施者,应正视自身问题当务之急是推动办学逻辑的战略性调整,要由单纯的学科逻辑向学科逻辑与社会需求逻辑相结合转变,真正建立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参考文献:[1]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2014年度: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深度解读课件.pptx 《法律援助条例》深度解读课件.pptx 《广播电视设施保护条例》深度解读课件.pptx 社区关于2025年夏季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工作的经验总结报告材料.docx 2025关于转型实践中汲取发展思考的学习心得体会.docx 2025关于“学论述、谈体会、抓落实”活动的学习心得体会.docx 2025教育系统党徽党旗及其制品使用管理情况自查自纠报告.docx 熔铸忠诚之魂夯实平安之基 锻造政法铁军在县委政法委员会2025年第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发言.docx 县委2025年新兴领域“两个覆盖”集中攻坚工作进展情况汇报材料.docx 在2025年市关于建强基层组织体系专题会议上的讲话发言.docx 在共青团县委2025年全体团员干部会议上的党课讲稿:用团结奋斗开辟美好未来.docx 在2025年片区农业产业发展专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发言材料.docx 在市保险领域民事检察协同监督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发言材料.docx 县自然资源局人才工作情况汇报材料.docx 在2025年县委办公室“病灶”清除行动警示教育暨作风建设深化推进会上的讲话发言.docx 在市防汛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发言材料2篇.docx 在区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调度会上的讲话发言.docx 在2025年全区年轻干部座谈会上的发言材料.docx 在全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议上的讲话发言材料.docx 在烟草专卖局(公司)系统2025年半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发言.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