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届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单元整合 (5).doc
9页单元高效复习 第二十二单元本单元复习可围绕一个核心、两大工具及三大内容1)一个核心:古今中外国家治理2)两大工具: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国家统治工具——法律;着眼于教育和引导的社会治理工具——教化 (3)三大内容: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与教化;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发展及伦理教化;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纵向贯通一:中国历代法律与教化的演变 1.法律古代①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特别突出,其具体体现在儒法之争,但最终法家思想因更切合社会现实而受君主们青睐②秦汉至隋唐:统治者重视法律,但随着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律令儒家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③宋元到明清:宋明法律以唐律为蓝本,明清法律重视“例”现代①从新中国诞生到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年代,国家制定一系列法律、法令,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②“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主义法制遭受严重破坏③改革开放后:中国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一批基本法律得以制定和实施④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共十五大报告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与“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先后被写入宪法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⑤中共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中国法治建设进入新阶段 2.教化古代①先秦:儒家认为“礼”可以治国,主张用道德礼义教化民众②秦汉到隋唐:统治者重视“孝”和家训,提倡礼制和基层教化③宋元至明清:理学深入族规、家训中,乡约是进行教化的基本载体,明清的乡约具有法律约束力现代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了良好的道德风尚、政治氛围、行动准则和新型人际关系②改革开放以后:20世纪80年代,“五讲四美三热爱”是主流精神文明口号。
20世纪90年代后,爱国主义和以德治国成为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③中共十八大以来: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拓展延伸】秦汉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的演变【思维特训】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形成了德主刑辅、先礼后刑的法律观念东汉末年,在法律思想上出现了刑、礼比较的争论曹操不单纯强调刑为先或礼为先,主张“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这反映了当时( )A.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了冲击B.法律更加注重以人为本C.儒学哲学化倾向日趋明显D.礼法并施思想有所发展【解析】选D材料体现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曹操认为法律和礼共同扮演管理国家的重要角色,故选D;汉武帝后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排除A;封建社会的法律为君主服务,强调礼无非是为稳定政局服务,排除B;魏晋时期“三教合流”推动儒学出现哲学化倾向,排除C 纵向贯通二:近代西方法律与教化的演变1.法律(1)古罗马时期:从公元前450年左右的《十二铜表法》到6世纪的《罗马民法大全》,形成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2)中古时期:日耳曼王国编纂“日耳曼法”,教会制定教会法3)近代:英美等国家的法律构成“英美法系”,《法国民法典》在欧洲推广,形成“大陆法系”。
2.教化(1)宗教改革前:教会劝告人们孝敬父母、遵纪守法,要求人们逆来顺受等2)宗教改革后:新教提倡节俭和积极入世思维特训】近代欧洲存在着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大陆法系以成文的法典为表现形式,以民法为典型,以演绎为思维特点;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要表现形式,以普通法为基础,以归纳为思维特点据此可推知 ( )A.欧洲法律体系都是罗马法的延续B.欧洲法律体系并非都源于罗马法C.地理环境决定了法律体系的特点D.罗马法具有超越时空的重要意义【解析】选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罗马法发展为成文法,而英国是使用不成文法的国家,因此得出欧洲法律体系并非都源于罗马法,故选B,排除A;地理环境只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非决定作用,故C说法有误,排除;材料讲的是罗马法的影响,但并没有体现罗马法具有超越时空的重要意义,故排除D横向比较一:古代中国法律与西方法律的区别中国法西方法法的观念传统中国的法的观念主要以“刑”为核心和内容,因此往往习惯于把刑、律、法等同起来,法即是刑法西方法的观念主要以权利为轴心,在某种意义上是社会妥协的结果,是用以确定和保护社会各阶层权利的重要手段,并因此获得一体遵行的效力法的本位传统中国法律从氏族、部族到宗族、家族再到国家社会的集团本位道路西方的法律本位则从氏族到个人再经上帝、神到个人的道路法律文化所体现的性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一种公法文化,公法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刑事性(刑法化或国家化)的法律体系西方法律文化传统上是一种私法文化,私法文化则是一种民事性(民法化或私人化)的法律体系伦理化与宗教性儒家伦理的精神和原则日益规范着法律的变化和发展,儒家伦理使传统中国的法律成为一种道德化的法律,法律成为道德的工具,道德成了法律的灵魂西方法律文化从罗马开始就受基督教的影响,到中世纪时,基督教逐渐控制了世俗的法律,虽然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使政教分离,法律在整体上摆脱了基督教的束缚与控制,但基督教对西方法律的影响至今仍然存在【思维特训】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的子产“铸刑书”;此后,晋国也铸刑鼎。
这些法都以刑为主,以法律强制庶民履行义务,其作用就是“诘奸除暴、惩贪黜邪”据此,关于上述中国古代法律表述正确的是 ( )A.着重调整社会经济生活B.法律成为“可以做”的文本C.法律成为压制性的力量D.权利是统治的基本观念【解析】选C根据材料,郑国和晋国的法都以刑为主,以法律强制庶民履行义务,主要是用来“诘奸除暴、惩贪黜邪”,这体现了法律对社会的压制性作用,C正确;材料未提及着重调整社会经济生活,A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法律的压制性作用,不是成为“可以做”的文本,B错误;D材料无法体现和说明 横向比较二:社会主义法治与资本主义法治的区别1.理论基础不同:(1)资本主义法治理念是建立在唯心史观上的资本主义法治忽视了法所处的客观历史条件,一味地强调人的理性的作用, 而不能对法的本质、人权的本质和保障人权做出正确的判断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建立在唯物史观上的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社会主义法治能够正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正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正视法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基于这种哲学基础上形成的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使得社会主义法治更具有科学性、优越性的特点。
2.组织原则不同:(1)社会主义法治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为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社会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全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有效途径弘扬法治精神, 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民主集中制基础下服务社会主义大局建设的根本所在2)资本主义法治是以分权制衡为基本原则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谈到: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亘古不变的经验防止滥用权力的方法, 就是以权力约束权力这就是资本主义法治分权制衡的最根本核心3.服务对象不同:(1)资本主义法治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看似在强化个人权利, 但实质是进一步保障了大资本家们的所有权利,而对于底层人民来说,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因为,资本主义所服务的对象是资本家和精英阶级,也是些固化的阶级,并非广大人民2)社会主义法治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让人民感受到公平正义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源泉,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就是维护每一个公民的根本权益思维特训】材料 改革开放开启时,邓小平同志就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后,依法治国的要求更加迫切。
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郑重提出,并把过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提法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极其鲜明地突出了法治的理念1999年,全国人大修改宪法,明确规定“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2年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重大部署,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法治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推动——摘编自高尚全《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和启示》(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依法治国理念发展演变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依法治国理念发展演变的历史背景解析】第(1)题从材料“改革开放开启时……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后,依法治国的要求更加迫切”“把过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提法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999年,全国人大修改宪法,明确规定‘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党和国家对法治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推动”中可以概括出答案。
第(2)题从材料“改革开放开启”“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并结合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答案:(1)特点:与改革开放进程基本同步;从保障民主建设发展到为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服务;从“法制”发展到“法治”,突出法治理念;依法治国理念受到宪法的保障;依法治国理念与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依法治国成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和国家对法治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2)背景:改革开放的启动与不断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和基本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党和政府的正确决策和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不断深化和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