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页.docx

20页
  • 卖家[上传人]:鲁**
  • 文档编号:517342187
  • 上传时间:2023-03-2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49.23KB
  • / 2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案例分析案例一希望工程:辉煌与危机189年10月30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向海内外庄严宣布:建立我国第一个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让千千万万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孩子重返校园在成立初始,只有10万元注册资金和团中央给的1万元办公经费在希望工程实施的前8个年头里,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1989—1992年的宣传启动阶段;1992—1994年的蓬勃发展阶段和1995-1996年的巩固提高阶段经过三个阶段的稳步健康发展,截至1996年年底,全国希望工程累计接受国内外捐款97 800万元,救助失学儿童154万人,援建希望小学3634所在这几年中,希望工程进行过三次大规模的劝募活动:1992年的“百万爱心行动”、1994年的“1(家)+1助学行动”和1997年的“希望工程国内最后一轮劝募行动”其中,1992年的“百万爱心行动”采取了“一对一”模式,即通过青基会和全国各级希望工程实施机构的牵线搭桥,使捐赠者(个人或集体)与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结对挂钩,建立直接联系实行定向资助直至其小学毕业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小组成员康晓光对“一对一”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百万爱心行动”中提出的“一对一”模式的意义,绝不仅仅限于给捐赠者带来极大的心理满足,成全了他们的慈善成就感,更为重要的是,它建立了一种刚性的自动监督机制。

      ……这种监督机制的建立意义无比深远:第一,它提高了基金会廉洁运作的可能性;第二,提高了捐款的配置效率;第三,赢得了捐赠人的信任,因而也就赢得了他们的捐赠由于采取“一对一”的资助方式,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内,救助数额奇迹般地增加了50万人1994年,青基会依靠“国际家庭年”这个大背景,以发行希望工程明信片为契机,展开“1(家)+1助学行动”,突破了过去只是通过大众传媒的宣传和个别直接接受捐款的模式,以遍及全国数万个邮电局(所)为报名点,为捐款人特别是要求结对资助的捐款人提供了一个参与希望工程的简单、快捷的渠道这是“希望工程”市场化的一次大胆尝试1(家)+l助学行动”得到了全社会的积极响应,也是希望工程实施以来接受捐款数额最多、资助成果最显著的一年全国和省级希望工程工作机构共接受海内外捐款1.8亿人民币,其中,仅青基会接受的捐款就超过了12万笔,是前四年捐款总笔数的4倍,捐款额达到了7 091万,资助失学儿童46.6万人(累计已达到100万人),相当于前四年救助总数,建希望小学524所截至1999年,希望工程已经累计接受海内外捐款18.4亿元,这些钱使229万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建起了7 800多所希望小学,被誉为“中国非营利性公益组织品牌”。

          1994年1月21日,香港《壹周刊》发表了一篇爆炸性的文章(千里追寻七千万元下落  希望工程善款失踪)在这篇五千余字的文章里,《壹周刊》记者屈颖妍通过对吉林向海乡向海小学和浙江省友谊乡沈塘小学的实地走访调查,报道了种种现象诸如:“数千万元拨款不知去向”、“向贫农开刀”、“原应受到救助的人反而成了‘强榨’的对象”、“干部孩子占了便宜”、“穷人读破校”、“掠水”(港语:意即贪污)现象到处都有、“港人捐钱无资料”等等这些说法都是要告诉读者一个结论:香港人为希望工程的捐款“不清不楚”在文章发表后的5个月里,青基会收到的海外捐款数额急剧下降,平均每月接受香港地区的捐款仅有十余万元,原先打算在香港推出的“1+1”助学计划被迫取消,一些海外募捐活动也被中止,如加拿大“希望基金会”、马来西亚“榕联基金会”,均于1994年初突然取消原定的捐款协议,涉款数百万美元这次事件严重干扰、破坏了中国青基会的海外募捐的计划,使相当数量的失学儿童重返校园的美好愿望破灭为了证明希望工程的清白青基会与《壹周刊》打了长达6年的官司2000年,香港高等法院判定青基会胜诉,《壹周刊》赔偿青基会350万港币青基会的秘书长徐永光对此曾经有一篇文章,题目是《希望工程的八大隐患》。

      这八大隐患是:(1)体外循环,指一些机构和个人直接给乡、村捐款建校,并冠以“希望小学”之名,但是因用了希望工程的名义又没有希望工程管理机制的监督,加上社会腐败之风的侵扰,难免出问题,希望工程名声因此受损;(2)假名营私,即假冒希望工程之名骗取钱财,这是由于希望工程的名称权如何保护,还找不到一个好办法,也找不到合适的法律依据;(3)体制摩擦,指青基会经常面临尊重捐款人和服从领导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青基会统一的基金管理制度与地方党政领导肆意干扰之间的矛盾;(4)政策风险,中国有关基金会的立法很不健全,仅有不足千字的行政法规《基金会管理办法》,后来出台的政策又与这个法规相抵触,而且没有一个由国家制定的财务规范;(5)管理疏忽,希望工程管理层次多,程序复杂,一笔捐款从捐款人到孩子手中要经过八个层次和国、省、地、县、乡、校六级,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会出乱子,因此希望工程做得越大,贡献越大,风险也越大;(6)无端中伤,《植周刊》无端诽谤希望工程的文章在海内外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香港和海外华人世界对希望工程的捐款急剧下降;(7)失准评判,这是指希望工程缺乏权威的中介评估机构,按照国际通用的规则来对其进行全面评估;(8)自取其咎,指由于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现实的影响,工作人员的自律有时候是软弱的,因此加强他律,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对希望工程保持纯洁性至关重要。

          2002年,部分海内外媒体对希望工程再次提出质疑,希望工程面临新一轮的信任危机这迫使青基会向国家审计署提出审计申请,并聘请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进行年度审计以证清白对此,香港《亚洲周刊》发表文章指出:近期海内外传媒连续披露中国青少年基金会(简称青基会)挪用希望工程捐款违规投资,招致重大损失,在华人社会已引起广泛关注,甚至成为今年北京“两会”代表的话题,而中国共产党党报《人民日报》也刊登评论文章,对青基会缺乏诚信方式解决问题的态度继续提出质疑面对指责,中国青基会也及时地做出了澄清和反击,针对各种指责,从法律等方面给出了相应的解释但是,对希望工程这样一个涉及金额巨大,而资金来源和去向都分散且复杂多样的公益机构来说,当其声誉受到怀疑和伤害的时候,仅靠一些笼统的原则性解释显然是不够的     1.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如何才能从根本上避免这种突如其来的信任危机?    2.希望工程的成功和问题对中国第三部门的发展有哪些启示?案例分析:    1.要想从根本上避免青基会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加强自身管理,尤其是财务方面的管理青基会掌握着大量的社会捐赠资金,如何使用好这些钱,让其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用,这是青基会管理人员的根本职责所在。

      应该让青基会的财务公开,且管理成本定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使其有一个合理的约束机制,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第二,加强监督,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外部监督,如引入社会上的会计师事物所,定期对青基会的财务状况进行审计;二是内部监督,我认为青基会可以成立一个内部的监事机构,成员应该包括社会捐赠人,或者是他们的代表人员因为捐赠人知道该怎么利用好他们捐赠的资金第三,青基会应该聘请一些法律专家作顾问平时可以向青基会的管理人员提出一些问题解决办法的合理建议 ,出现问题了还可以立即着手解决而不会出现这次事件中打官司用了6年时间的情况,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第四,青基会应加强与社会上主要媒体的沟通,特别是有影响力的电视台,报刊等大众传媒不仅向媒体发布好的情况,把出现的问题也应该及时向媒体披露,这样就会使信息更加对称还以这次事件为例,既然徐永光秘书长说香港《壹周刊》是无端中伤,那么如果青基会早一点把出现的问题发布出去,很可能就不会出现这样的事件了 2.看待任何事物都应该一分为二地分析处理,因此,希望工程的成功和存在的问题对我国第三部门的发展必有一定的借鉴和学习参考之处我国的第三部门的发展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它不成熟,更加的不完善。

      需要不断地从西方国家的第三部门和我国的其他行业组织中借鉴和学习,这样才有助于其快速成长,真正地实现其本应该发挥的重大作用第一,建立一套刚性的监督机制是必不可少的有效对策   希望工程的成功之处在于其建立了一种刚性的自动监督机制,正是这种强有力的监督机制,使其提高了基金的廉洁运作,提高了捐款的配置效率,更赢得了捐赠人的信任,进而也赢得了大量的捐赠对于我国的第三部门,由于深受官僚制的影响,无法摆脱公共部门的固有禀性,政府与第三部门的关系模糊,而且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三部门在实际的运作中不会受到强有力的监督,这必然造成了各种违章操作,为一些官员的贪污腐败提供了滋生空间基于希望工程的成功之处,我国第三部门应该建立一套刚性的监督机制建议如下:①政府的经常性监督政府的地位决定了其监督是强有力的,也必是有效的②相关的法律、政策法规的有待进一步健全有了明确的法律约束,第三部门的正常健康发展就有了坚实的保障③公众、传媒的监督这对于公共部门实现“鱼缸效应”,增加其工作的透明度提供了条件第二,加大对第三部门的宣传力度,提高其在百姓中的认知度希望工程在短时间内,通过强有力的宣传,筹集了巨资,使成千上万的失学儿童圆了读书梦。

      而限制我国的第三部门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其资金的缺乏西方的第三部门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会员交纳的会费,而我国第三部门的收入更多的来自政府的拨款这势必加大了政府的负担,也必然不利于我国第三部门的更好发展所以拓宽其资金来源渠道就显得尤为重要但现在首先要解决的是加大宣传,扩大影响第三, 希望工程的隐患给我国的第三部门的借鉴①财务方面应该加以规范相对应的财务方面的政策应该相应地出台②应该大力避免体外循环,加强各方面的监督③加强管理,这里是包括内部和外部的双重管理机制的健全④不断的加强他法,大力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 案例二私营化还是非私营化——一个城市的市政服务问题机构简介:山特罗市是东北部一座古老的中等工业城市随着二十年来工厂关闭与人口逐渐减少——居民们都迁往地处阳光地带的州去了——山特罗市现正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新任市长承诺通过私营化减小政府规模,但却遭到了一些强势团体和一些顽固的公共雇员的反对人物简介:南希·马丁,山特罗市新任市长,承诺减小政府规模,并准备将政府的服务项目承包出去尽管她遭到了公共雇员工会的反对,但她还是决心要尽快地推出她的计划,并准备从城市垃圾收集开始萨尔瓦托·帕文,长期担任本市公共雇员工会的主席。

      他竭力反对私营化克劳迪亚·阿瓦纳多,本市管理与预算办公室主任,新市长信任的知己;受委派设计私营化方案;以尽快实现市政服务的私营化案例正文:1.正在走下坡路的城市    20世纪80―90年代期间,山特罗市经历了几场痛苦的工厂倒闭这座老工业城市的路也快要走到了尽头更糟糕的是,很多居民都离开了这个“灰尘地带”直奔“阳光地带”,这进一步地减少了本市的税源为了应对这一艰难时世,山特罗市的选民们选举了一位许诺要改变这座城市的新市长,她将首先对政府计划进行削减马丁市长是政治上的新手,但她却乘着选民们的怒潮——对市政服务价高质劣的怨愤——坐上了市长宝座马丁的一个竞选承诺是将市政服务私营化私营化是这样一种手段:将公共服务承包给那些替政府完成服务的公司,这种手段被广泛使用,以解决公共规划和服务的价格与质量问题尽管私营化在众多社区中实施,但在山特罗市还从未尝试过70年代,当工业制造业十分繁荣时,山特罗市的经济非常景气,那时从来就没有缩减政府规划的需要现在情况发生了改变,无论纳税人还是改革者都支持将臃肿而又低效的官僚机构的高额开支削减下来马丁市长希望从城市的垃圾收集工作开始,并以此为榜样,将其他市政工程与服务的私营化大力推行下去。

      2.卫生部门 山特罗市的卫生部门负责本市的垃圾收集工作,每周两次上门清理市民的垃圾他们用卡车收集本市每一户家庭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