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二规教言论第9课辅导资料.docx

29页
  • 卖家[上传人]:壹****1
  • 文档编号:508238800
  • 上传时间:2023-11-0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9.59KB
  • / 2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二规教言论第 9课资料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 天我们再一次一起来学习全知麦彭仁波切所造的《二规教言论》下面继续来学习二规教言,下面这个颂词讲:未证诸法如幻相,身语行为不约束,故受众人之呵责,此乃放逸之过失颂词字面的意思是:还没有证悟一切诸法如梦如幻的本性之前, 自己的身语行为如果不约束的话,就会受到很多人的呵责,这就是放 逸的过失我们必须要了解,作为一个修行者如果不了解佛法的真实精神, 只是做一些佛法方面自以为是的行为,就非常容易和放逸的过失对上 号所以,麦彭仁波切也是很慈悲、善巧地给我们讲了很多,在学佛 的过程中非常可能误入歧途的方面如果我们正走在这个道路上,通 过麦彭仁波切教言的警醒,就要反观内心,知道自己已经偏离了二规 的轨道,就必须要马上返回来颂词里讲,如果自己证悟了一切诸法如梦如幻,身语行为可以安 住在如梦如幻的境界中,做一些表面上无取无舍的行为但我们也要 观察,所有的修行者,就像《三戒论》所讲的一样,凡夫人不能做瑜 伽士的行为,瑜伽士不能做大成就者的行为,大成就者不能做佛的行 为。

      也就是说,如果是佛陀的话,已经完全证悟了一切诸法如梦如幻 的究竟本性,他的心完全转成了智慧所以他的身语行为不管怎么做, 都是相应于法界的,不会再有任何身语方面的因果所谓的因果,一 定是安立在分别心上的,有分别心就会产生因果因为一切诸法都是 缘起的,而缘起依靠于意乐,就会有种种的业佛陀已经完全证悟了万法的本性,彻底地超越了因果,身语行为 不会再受因果的束缚佛陀的十八不共法中,也有所谓的“不需要观 察”佛陀在任何的团体中,不用刻意地观察行为、身体对不对,所 说的话怎么样,因为绝对是符合于万法实相的如果是这种状态,身 语根本不用刻意地去约束,在众人面前也是自然而然地显得非常如 法对于菩萨,有入定和出定的差别菩萨入定位的时候,证悟一切 万法的究竟实相,不会存在身语行为约束不约束的问题因为安住在 一切诸法的究竟本体根本定的时候,绝对不会有什么因果问题的发 生但出定的时候,因为还没完全像佛一样出入定没差别,菩萨的分 别心还是会现前,所以菩萨在出定位的时候还会取舍因果只不过因 为已经现证了法界的缘故,在出定的时候,行为也会自然而然符合于 善业远离恶业在《入中论》中讲,初地以上的菩萨或者说见道以上的修行者, 在见道登初地的时候,自然而然就得到一种无漏戒的戒体,然远离一 切非法的戒体。

      所以菩萨也会去取舍因果,虽然证悟了一切诸法如梦 如幻,但他的身语行为,还是会自然而然的符合于善业,符合于菩萨 道因为整个菩萨道,就是一种制止恶业的行善之道只不过它的善, 有时是通过分别智慧的摄受,菩提心的摄受的一种殊胜的善法,所以 菩萨出定后还是要去做取舍的对于凡夫资粮道、加行道的菩萨修行者,通过闻思或者修行,大 概领受了一些诸法如梦如幻,在安住空性的时候,也知道二谛是双运 的,现空是双运的,所以身语的行为还是要约束的,要刻意地去做善 业远离罪业没有成佛、成菩萨,也没有真正如理如法地安住在资粮道、加行 道的修行者,在还没有入道之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根本没有证悟 诸法如梦如幻,只是了解一些诸法如梦如幻无取无舍的词句,就觉得 自己了解了可以去行持了,在身语的行为上根本不约束自己,做一些 疯癫的、无取无舍的行为等这样的话,就会受到众人之呵责这里 指的是呵责没有证悟却显示证悟相的,身语不约束的修行者众人的 呵责包括的范围很广,第一就会受到佛的呵责,第二会受到菩萨的呵 责,还有殊胜的智者善知识的呵责,还会受到世间人的呵责世间人 在世间中也会有一些身语方面的约束,如果自己完全没有一点约束的 话,世间的人也是会呵责的。

      所以,如果因为这方面导致被呵责,自己不会有丝毫的功德可得, 完全是放逸的过失麦彭仁波切和大恩上师也给我们讲了这方面的教 诫,所以讲一切诸法皆空、一切无取无舍、因果不存在等,对自己和 他人都没有实在的利益,纯粹是放逸过失未生厌世出离心,性情孤僻不合群,自他诸现视如敌,此乃放逸之过失这个颂词的字面意思是:自己还没有生起厌世和出离心的时候, 因为自己的性情孤僻而导致的不合群没办法和大家相处,或者和大众 处在一起之后把自他诸现完全视为怨敌一样,“此乃放逸之过失”,这 也是放逸的过失这里对我们修行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也是直接的提 出了批评,指出了我们修行方面的过失很多修行者也会或多或少的, 处在这样一种放逸的状态中从正面的角度讲,如果已经生起了厌离整个轮回的厌离心,生起 了很强烈的解脱心,在这种状态下和其他的世间凡夫人接触,会影响 自己的修行如果是这样的话,有些修行者也会离群索居,在一些很 僻静的地方,一心一意地修持出离道、解脱道所以有些时候会尽量 的避免和一般的世间人接触,会做这样的选择当然他的内心对整个 轮回,已经完全看破放下了,产生了一心一意追求解脱的出离心这 个时候他的行为和一般的人不一样,是情有可原的,也应该是这样的。

      我们也学习过,比如《山法宝鬘论》、《开启修心门扉》、《大圆满 前行》中,所讲的四厌世心的教言等,多多少少都提到了这个问题: 如果我们的发心和行为,在修解脱道的过程中,和世间人的发心和行 为完全一致的话,是没办法修解脱道的在世间怎么修持?从修持出 世间道的修行角度来讲,行为必须要与世间人背道而驰、完全颠覆, 这个在修解脱道的时候另当别论麦彭仁波切在这里讲的很清楚,“未生厌世出离心”,内心中一点 都没有生起厌世心和出离心,只是自己的一些暂时的问题,暂时的一 些出离心,导致这个看不惯那个也看不惯,非常愤世嫉俗,性情孤僻 不合群自己的所有想法和其他人不一致,行为和其他人也不一致, 完全没有办法融入到任何团体中比如在工作的时候,融入不了工作 中,无法和同事们一起和睦相处;在道场中,也没办法和道友们一起 和睦相处;在寺庙中,还是没办法和寺庙的一些师父们和睦相处这 是什么原因呢?并不是内心中的厌世心出离心非常强烈,而是因为自 己的性情很孤僻不合群而后“自他诸现视如敌”,自己面前所显现的和他人的所作所为, 都非常的讨厌,这个看不顺眼那个也看不顺眼,这其实就是人格不贤 善导致,并不是自己一个人非常清静、修行很高,而其他的所有人都 有过失。

      有时候我们在修行过程中产生这种观念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当 我们内心中觉得,这个人修行不好那个人修行也不好,整个道场都不 行,就是自己可,他们都在沉睡中,只有我一个人独醒,如果这样的 话,就要真正注意了不管怎么样当自己还是个凡夫人的时候,如果 发现自己没有过失,只有我一个人有功德,其他人都有过失的时候, 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傲慢傲慢的状态就是看不到自己的过失,看不到别人的功德不可能 别人什么功德都没有,都是问题如果我们把自他诸现都视为怨敌, 觉得只有自己一个人在真修行,其他人都是假修行想逐渐远离一切 人躲到一个非常清静的地方,谁也不想看谁也不想,是不是真的修行 呢?有时候也不一定这段话是说自己远离这样的地方,不是为了真 正的出离,就是看不惯所有人,与所有人格格不入,这其实是不好的一个真正人格贤善的人是懂得随顺他人的,他的发心和行为都是 非常调柔贤善的所以我们在团体中,应该和团体的人尽量的融为一 体当然如果大家在做非法的事情就不必要了但是从基本普遍的角 度来讲,在平常正常的工作关系中,自己还是应该和别人和睦相处, 有一种比较和睦的气氛,让别人感觉你这个人非常好处,而不是很难 打交道在世间中,我们没办法离开其他人而独自生活,修行也是一样。

      自己还没有达到可以离开一切团体独自修行状态的时候,还是应该依 靠团体和团体里的其他修行者,相互激励、相互帮助,所以在一个团 体中,能够和别人和睦相处是非常重要的在一个团体中,自己会不会受到很多人的欢喜,和每个人的福报、 性格有关有些人性格很好,比较开放、外向活泼,大家都喜欢他, 自己也很活跃而有些人虽然性格很贤善,很配合别人说话和做事情, 也很愿意为别人付出,但性格很内向,不善于表达,这样也是可以的 性格内向、不喜欢说话,但内心比较好,经常帮别人做事情,也会受 到别人的喜欢和尊重不管怎样,在一个团体中,尽量要和别人和睦相处,表现自己贤 善的人格,修炼自己的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有很多的利益需 求,但是在团体中,为了大局、他人考虑,有时候适当放弃自己的想 法等来成全别人,这也是应该的就如前面我们所讲的自己的利益要 保护,这是不矛盾的,因为适当的放弃一些自己的思想和观念,也是 为了整个团体能够和睦,让别人得到一些利益,像这样的话,在世间 的人品中也是可以的如果在别人有很多非常不合理的行为时,该据 理力争的就据理力争,这里和前面所讲的问题是有所区别对待的彼违时境之正量,种种行为之过患,皆由未经细观察,放逸之因所出生。

      这个也是有很多放逸,放逸之因,“彼违”,前面讲了很多放逸的 过失,这些所谓的过失,是“违时境之正量”,有时是在时间上没有 掌握好,违背了时间的正量,有时是违背了环境的正量,所以说“彼 违时境之正量”这种种行为的过患都是因为没有谨慎、详细观察放 逸的因导致的学习过因明的道友就清楚,正量就是正确不欺惑的心 识我们在世间中,时间、环境上必须要把握一个度如果经常性的 不观察,没有掌握好时间,上师在讲记中讲了,太缓、太急燥都不行, 掌握一个度是很重要的,太急也没有用,太慢也做不成事情就像前 面讲的,如果在团体中,自己格格不入,不合群,也会出现很多的过 失所以种种行为的过患都是因为没有经过详细观察如果详细观察 之后,就懂得什么时候应该快,什么时候应该慢,什么时候要考虑别 人的利益,什么时候不能够完全地不在乎自己的利益比如怨敌把自 己的所有东西拿走,不过问也不去追究,这也不行;有时太过考虑自 己的利益,什么都要争第一,所有的好处要捞到,这也不行所以环 境方面也要适度的掌握,观察而不离开正知正念,这是非常好的倘若行为已偏袒,不能圆满士夫义,谨慎密护诸威仪,犹如日月不著空倘若我们的行为已经偏离方向,没掌握好分寸,就不能够圆满。

      “士夫”就是自己的很多大义,或者很多的士气没办法圆满成功谨 慎密护诸威仪”,我们在平常行走坐卧的威仪中,应该谨慎地守护自 己的行为犹如日月不著空”,就好像日月行进在天空,自由自在的、 没有违缘的在虚空中承办自己的事业回头来看,“倘若行为已偏袒, 不能圆满士夫义”,我们在世间要做事情,行为就不能够走极端,“偏 袒”的意思就是走极端,不能偏于一方说话的方式也是这样,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中专门 有一篇语言品其中讲,一个人说话的方式也要注意说话太多别人 会反感,在有些场合中,全都是听到一个人在讲,别人想插嘴根本插 不进去,像霸主一样,把所有的机会都霸住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 果一个人说话太多,很有可能祸从口入,从你所宣讲的话中就开始逐 渐显示出一些祸端说话太多,就不可避免地去讥讽或者评论别人等, 故意不故意中就得罪了别人,有时会说一些过分的话来损伤自己的福 德如果我们说话不注意,福德从自己的口里漏出去,就会消减很多 福德所以一个人说话太多也不行,有时说话太多,自己今生后世的事 情想圆满也很难办,在办世间的事情也是一样的一个人话太多,就 不愿意跟他合作,这个情况也有但是说话太少了也不行,该表达的 不表达,该说的时候不说,这样也没办法。

      人和人之间是需要交流的, 不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别人也不知道,这样也没办法和别人交流 所以完全不说话或者说话太少,也起不到互相联系、互相交流的作用说话太多不行,说话太少也不行要掌握一个量,在很多人中说 话的时候,要看众人的脸色,照顾到每个人的想法每个人的思想都 不一样,如果说话的时候随随便便,也许自己无心的一句话,。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