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政治课笔记.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飞****9
  • 文档编号:127863308
  • 上传时间:2020-04-0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97.50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政治课笔记1 基本国情1.1 认清国情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前提1.2 经济1.2.1 世界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1.2.2 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1.2.3 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1.2.4 虽然现代化建设举世瞩目,但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3 政治1.3.1 社会主义政治即民主法治取得了历史性进步1.3.2 人民民主专政日益巩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完备、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得以贯彻1.4 文化1.4.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4.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4.3 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健康昂扬、蓬勃向上的社会风气、社会氛围1.5 三个没有变1.5.1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1.5.2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1.5.3 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2 经济2.1 毛泽东时代的经济思想2.1.1 新民主主义:从封建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形态2.1.2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拟订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制定产业政策和价格政策,搞好经济总量平衡。

      同时也实施了大量行政审批职能和微观管理事务2.2 邓小平时代的经济思想2.2.1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2.2.1.1 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2.2.1.2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2.1.3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2.2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的认识与演变2.2.2.1 十二大: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2.2.2.2 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概念2.2.2.3 十三大: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2.2.2.4 十三届四中全会: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2.2.3 改革开放以来的体制转型:计划向市场过渡(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市场经济)2.3 江泽民时代的经济思想2.3.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3.1.1 由市场在经济中发挥基础性的配置功能2.3.1.2 削弱行政权力对经济的干预2.3.1.3 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2.3.1.4 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协调起来2.4 国家工业化的现实意义2.4.1 世界近代史的启示:落后传统的农业国纷纷倒在西方殖民主义工业国的枪炮下2.4.2 圆百年强国之梦的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结2.4.3 苏联工业化巨大成就的鼓舞2.5 工业化战略为主线的经济史分期2.5.1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业化(1956-1978)2.5.2 经济体制转型期的工业化(1978-1992)2.5.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工业化(1992-2002)2.5.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工业化融入全球化(2002-)2.6 经济建设历史分期2.6.1 经济自主时期2.6.2 泛政治化时期2.6.3 去政治化时期2.6.4 市场化时期2.6.5 全球化时期2.7 经济建设的成就与问题2.7.1 成就2.7.2 问题:城乡差距、东西差距、贫富差距、公平与正义、权力与贪欲、利益与道德2.8 历史经验2.8.1 只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原则得以真正的遵守,国家经济才能保持长期健康快速发展的态势2.8.2 只有立足现实国情,走有本国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才能实现国家经济与社会的长久发展2.8.3 只有解放执政党与全社会的思想,才能不断推进改革,长期保持国家经济发展的活力2.8.4 只有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为改革提供相配套的政治氛围,才能为改革获得更加持久的动力3 政治3.1 民主的理论研究3.1.1 民主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3.1.2 现代民主基本要求3.1.2.1 人民主权原则3.1.2.2 平等协商原则3.1.2.3 少数服从多数原则3.1.2.4 程序化原则3.1.2.5 保护少数原则3.1.3 民主的价值3.1.3.1 避免专制与独裁3.1.3.2 限制腐败3.1.3.3 保护个人权利3.1.3.4 促进经济繁荣3.1.3.5 带来和平3.1.4 民主的局限性3.1.4.1 可能引发政局不稳定3.1.4.2 政治和行政成本大3.1.4.3 行政效率低3.1.4.4 夸夸其谈的政治骗子有可乘之机3.1.4.5 多数人的暴政3.1.5 经济条件:经济现代化3.1.6 政治条件3.1.6.1 政治制度化水平3.1.6.2 政治稳定3.1.6.3 精英的态度3.1.6.4 公民政治自由度3.1.6.5 法治程度3.1.7 文化条件:参与型政治文化3.1.8 社会条件:公民社会、中产阶层3.2 民主的比较研究3.2.1 西方民主国家共同的制度安排3.2.1.1 多党制3.2.1.2 普选3.2.1.3 权力制衡(三权分立)3.2.1.4 军队国家化3.2.1.5 思想言论自由3.3 民主的中国研究3.3.1 方位判断:国家建构,法治在先,民主在后3.3.2 中国特色民主制度的框架3.3.2.1 选举民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3.2.2 协商民主:政治协商制度3.3.2.3 直接民主:基层群众自治制度3.3.2.4 人民民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3.2.5 特别的民主类型:党内民主、网络民主3.3.3 积极因素3.3.3.1 经济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确立3.3.3.2 政治稳定、开明的政治精英3.3.3.3 公民社会的形成、中产阶层扩大3.3.3.4 公民参政能力的提升、渠道的拓宽3.3.3.5 民主法治观念的普及、公民教育水平的提高3.3.3.6 互联网、等新工具的应用3.3.3.7 和平的周边环境、民主化的潮流3.3.4 面临的不足3.3.4.1 政治体制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3.3.4.2 保守势力和利益集团的阻碍3.3.4.3 公民政治参与不充分3.3.4.4 民主制度不完善3.3.5 民主发展的关键变量:政治家的选择、军队的态度4 社会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4.1.1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4.1.2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4.1.3 推动社会发展进步4.2 核心概念4.2.1 公正4.2.1.1 “利益交换”的相等4.2.1.2 “同等的利害相交换”4.2.2 权利与义务4.2.2.1 人类最根本的公正活动是权利与义务的交换4.2.2.2 权利:权力所赋予的利益,权力所保障的索取,权力所保障的索取,必当得到的利益4.2.2.3 义务:权力所保障的付出,权力所保障的贡献,必当做出的贡献4.2.3 权力4.2.3.1 强制的社会力量4.2.3.2 被社会所认可4.2.3.3 为统治者所特有4.2.4 平等4.2.4.1 最重要的公正4.2.4.2 人们相互间与利益获得有关的相同性4.2.4.3 基本权利完全平等4.2.4.4 非基本权利比例平等4.2.4.5 机会平等、政治平等、经济平等4.3 统筹协调社会利益4.3.1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4.3.1.1 重要内容:提高低收入人群(重中之重:农民)收入4.3.1.2 运用国家税收手段,有效调节过高收入4.3.1.3 运用财政手段,加大转移支付力度4.3.1.4 运用社会力量,提高第三次分配4.3.2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4.4 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五有”目标4.4.1 学有所教:起点公平基础、改革成果的底线4.4.2 劳有所得:社会和谐的标志、安定团结的保障4.4.3 病有所医:改善民生的关键、生活品质的核心4.4.4 老有所养:弱势群体的福音、幸福生活的保证4.4.5 住有所居:宜居城市的标尺、城乡统筹的前提4.5 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4.5.1 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能力和水平4.5.2 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和水平4.5.3 执行政策的能力和水平5 党史5.1 共产党名称的由来5.1.1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5.1.2 1848年:《共产党宣言》5.1.3 列宁:改“社会民主党”为“共产党”5.1.4 中国:一大《中国共产党党纲》5.2 中国共产党产生的条件5.2.1 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阶级基础)5.2.2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思想基础)5.2.2.1 传播途径:日本、欧洲、苏俄5.2.2.2 鸦片战争以来向西方学习的屡次失败5.2.2.3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5.2.2.4 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空想社会主义5.2.2.5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的壮大5.2.3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最主要的条件)5.3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5.3.1 新文化运动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已经比较充分暴露出来,先进分子已经开始对其有所怀疑和保留5.3.2 先进分子在民主科学思想传播中经常遭到挫折,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可行性产生了极大的疑问5.3.3 十月革命的推动5.3.4 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5.3.5 新文化运动后期分成了两股潮流,一部分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5.3.6 总结:中国的先进分子经过反复的比较、推求,才选择了马克思主义5.4 中国共产党的筹建5.4.1 建立各城市的共产主义小组5.4.2 建立全国统一的共产党5.4.3 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党章,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5.5 中共一大5.5.1 通过党的纲领5.5.2 确定党的中心任务5.5.3 选举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5.6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5.6.1 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5.6.2 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5.6.3 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沟通了中国革命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5.7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5.7.1 开展了全新的革命斗争方式——大规模群众革命运动5.7.2 制定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列强除军阀(即反帝反封建)5.7.3 倡导并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5.8 三件大事5.8.1 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5.8.2 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5.8.3 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6 文化6.1 文化的内涵和功能6.1.1 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6.1.2 文化包括行为的模式和指导行为的模式6.1.3 模式不论外观或内涵,皆由后天学习而得,学习方式是通过人工构造的“符号”系统6.1.4 历史上形成的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不同质的文化,可依据价值观念的不同进行区别6.1.5 文化系统既是限制人类活动方式的原因,又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和结果6.1.6 文化的功能6.1.6.1 认知的功能6.1.6.2 规范的功能6。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初高中杜绝校园霸凌(欺凌)主题班会:不作揉纸团的人.pptx 川教版七年级上册生命生态安全教学课件:第12课 生命的诞生.pptx 川教版七年级上册生命生态安全教学课件:第1课 奇妙的生命世界.pptx 川教版七年级上册生命生态安全教学课件:第2课 珍爱生命.pptx 川教版七年级上册生命生态安全教学课件:第8课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pptx 多元性、歧视和骚扰集体谈判协议.docx 2024新版2025秋人教版音乐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 洋娃娃和小熊跳舞教案教学设计.docx 川教版七年级上册生命生态安全教学课件:第4课 适应学校新生活.pptx 在公司班子成员2025年度“一岗双责”集体谈话会上的讲话.docx 天然气站安全管理制度汇总.doc 川教版七年级上册生命生态安全教学课件: 第11课 多彩的青春.pptx 川教版七年级上册生命生态安全教学课件:第14课 青春期交往.pptx 建筑工程在建项目每周安全检查记录表.doc “厂中厂”租赁企业安全风险评估报告.docx 川教版七年级上册生命生态安全教学课件:第10课 走进青春期.pptx 川教版七年级上册生命生态安全教学课件:第7课 提高学习效率的秘诀.pptx 学校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及教学设计评价标准.docx 2025-2026学年度九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二次方程提优卷100题【含答案】.docx 辽宁省2026年高职单招语文复习资料.doc 初中生物模拟真题及答案.doc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