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因明心类学和西方心理学的关系.docx
2页浅谈因明心类学和西方心理学的关系 凡是接触过因明的人都知道因明里对很多事物有非常多的分类,从开始的印度因明传入到拥有自己特色的藏传因明,藏族人喜欢辩论,追究细微以寻求真理本文主要想介绍藏传因明中心类学的内容,进一步以“四异转”为例,通过与西方心理学内容上的比较来了解藏族与西方哲学的异同 一、因明心类学 1.识的意义和分类在因明中我们把所知(泛指世间万物,人类所认识的对象)分为常和物,常指非一念顷之法,其事相如天空物又称实有法,实有法即有能量的就叫实有法,一切有能量的东西就是实有法实有法分色、识、不相应行三种在因明学中心类学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识”的部分里,识在藏文里写成(?????)思、识、智、明同义,智是思之性相,明是识之性相所以,思是智之名相,识是明之名相简言之,反映自境(事物本身)的智是思之性相,事相如眼识、信仰、贪欲、嗔恨 识与思可分为心、心所、有分别、无分别、七心识、量、非量、悟心、非悟心、错觉、非错觉 2.心与心所心的定义:是指从自行发现自境本义的角度而言之识其事相识,如眼识、意识心、意、灵魂、心王同义分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心所:心与心所,从看见成为自境的意义特征方面而立的智,叫做心所。
其事相是,如受与心心所与随从心同义一切心所有其趋向自己周围之心王,叫做随从心 简单来说,与自己(心所)所跟随的心相应者),就是心所的定义心跟心所是怎么安立的?心指的是伴随自己而生的,就是说与伴随自己的心所相应,就表示说心的四周围它要围绕着许多心所,而心与心所这二者之间是相应的,而心所的定义,就上跟随着心,围绕着心所产生的一种认知所以,这就是心跟心所之间的差别 心所共分为五十一种:五遍行、五别境、六大烦恼、二十随惑、十一善心所、四异转 3.四异转四异转:1睡眠2恶作3寻思4伺察心力不由自主被沉进去,这样形状的心所,谓之睡眠;因一件事的缘故,而闷闷不乐,耿耿于怀,这样形状的心所,谓之恶作;为了得到智慧,初步进行涉猎,这样的心所,谓之寻思;为了得到智慧,进行深入研究的举动,这样的心所,谓之伺察 跟随相应之动机,如应转善恶无记所谓的四异转就是这四者最主要取决在于你当下的动机,如果动机是善,这四者皆有可能是善如果动机是恶,这四者皆有可能成为恶如果动机是无记的话,这四者皆可称为无记这当中的恶作指的是悔恨的这个意思,在藏文当中翻译过来就是悔恨的这个意思,所以你对恶业生起了悔恨,比方说忏悔的这种心态。
如果你之前造下了善业,你之后生起了悔恨的话,它也属于一种悔恨,所以,这种都分为善恶以及无记,这当中上师们最主要会提到睡眠的这个部分也就是你以一颗善的动机,去睡眠的话,在这段时间不管是你睡了六小时,七小时,八小时,这段时间睡眠品质我们可以称之为叫做善如果说你在睡眠前的动机是恶的话,或者是以杂念入睡的话,这段时间我们所造的业,几乎都是恶业如果说你是以无记的这种动机入睡的话,这段时间所造的业称之为无记业这个时候就会有人说,我抱着一个善良的动机,从早到晚都睡觉这样不就好了,但是这也不容易,从早到晚都是善良的动机入睡,也不容易一方面你也睡不着,一方面我们的动机很难保持在善良的状态 心与心所是构成藏传因明心类学的主要内容,毋庸置疑,所谓心类学最主要的是研究心、心理活动以及其功能,这一点与西方心理学是相似的,只不过因明心类学更趋向于通过解释心与心所而达到解释佛教理论的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