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儒家“慎独”思想的伦理意蕴心.doc
4页浅析儒家“慎独〞思想的伦理意蕴心 摘要:“慎独〞乃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范畴我们有必要在解析慎独的词义根底上从主体性、人性本善、修养功夫、道德境界四个方面阐发慎独的伦理意蕴 关键词:慎独,伦理意蕴,现代价值 “慎独〞作为儒家“入德之方〞,是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范畴,历代儒家从心性、功夫、本体等不同角度对这一范畴进展了诠释,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慎独〞学说,至今仍然浸淫于我国人文精神之中,尤其对国人的个体道德修养思想影响深远我们有必要重温原典,返本开新,充分挖掘“慎独〞学说的现代价值慎独〞在历史沿革中,词义多有变化,但大体可以这样理解:“慎独〞意指以敬天诚意为本,不自欺,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向内保持发挥内心的善念,通达天人合一,向外表现为独处而不欺暗室、不愧屋漏 一、道德主体性 何以要“慎独〞?“慎独〞思想根源于西周初年的忧患意识小邦周取代殷商之后,周人需要对其政权合法性进展理论上的论证殷人尚鬼〞,这由商纣“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尚书·西伯戡黎?〕可见一般殷人因缺乏对天命的自觉而为周人取代而周人那么认识到“天命不于常〞〔?尚书·康诰?〕、“天命靡常〞〔?诗·大雅·文王?〕、“天惟时求民主〞〔?尚书·多方?〕。
周人已认识到上帝选择自己在于以德配天,能“克明德慎罚〞〔?尚书·康诰?〕,由此,这种理性的自觉为周人继承扩大,形成了一个包含“敬德〞、“明德〞等观点的忧患意识德从直从心,指直心而行的行为,所以有凶德,也有吉德,“敬德〞、“明德〞那么演化为好的德行之义,进而指内化于心的德性敬德指道德行为的认真,而明德那么指道德选择的明智这种忧患意识不同于原始宗教对鬼神的敬畏在原始宗教信仰中,人由于恐惧、绝望而舍弃自我意志,听凭神的摆布,还谈不上行为的道德性而周人正是在对殷革夏命,凶吉成败等现象中产生的洞见这种洞见自觉到这些现象与周人的行为亲密相关,以及自身在行为上的应负的责任而这种试图以自己的力量来打破天命的责任感或担当意识促使周人具有了忧患意识,而这种忧患意识那么显示了原初的自觉,亦即“人文精神的跃动〞[1]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诸子百家基于自觉的人文精神而提出各种学说,试图重建大同世界尤其是儒家创始人孔子,奔波于各国,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正是这种自觉自为的忧患精神的表达儒家后学在?大学?、?中庸?中正式阐述了“慎独〞范畴,并把“慎独〞作为正心诚意的重要方法这种忧患意识不仅促使“慎独〞思想的形成,而且贯穿整个中华人文史,警诫人们谨小慎微,达那么兼济天下,退那么独善其身。
二、人性本善 何以能“慎独〞?显然要追溯到中国的传统人性论西周初,人文精神的自觉导引周人开场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某种程度的自主性,主体性出现了但周人仍然将自己的行为根源与归宿指向天命,远没有到达在人自身求其根源的程度这一任务将由儒家的思孟学派来完成一般认为孔子没有直接言明性善性恶,但他以“仁〞沟通天命和人道,提出“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穧述而?〕实际暗含了人具有向善、为善的潜能中庸?那么为这种才能奠定了形而上的根据中庸穧天命?开宗明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朱熹注云:“言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跡虽未形而己那么已动,人虽不知而己独知之,那么是天下之事无有著见明显而过于此者,是以君子既常戒惧,而于此尤加紧焉,所以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以致离道之远也[2]〞 人为天所生,人性亦与天道相通,率性而为那么可沟通人道与天命但在人的意念初动时,需要时刻省察意念是出于性,还是出于人的欲望道〞之须臾不可离,意味着无论在明处、显处,还是在暗处、隐处,都须循“道〞而行。
孟子那么以心善言性善,建立了性善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孟子穧离娄〔下〕?〕人之为人的本性在于“几希〞,只要人人能扩大“几希〞,即性善的四端,人皆可以为尧舜,所以他提倡集义养气,依靠良知、良能来自觉自剩这实际上奠定了“慎独〞得以实现的人性基矗人性本善,只要能时时诚心诚意,慎隐慎微,扩其善端,人人皆可成为君子,乃至圣人宋明理学家大都沿着这一理路或偏向外、或侧重内来阐发其慎独思想 三、修养工夫 如何“慎独〞?慎独从两个维度展开,向内那么诚心正意,向外那么慎隐慎微诚心正意即“诚于中〞道乃内在于人的生命之中,故不可须臾离不可离,必然会见于日常生活之中但事实上,于日常生活之中率性而为总是会挣扎于道德与欲望之间天命之性,常常会为生理欲望所遮蔽,所以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中庸穧天命?〕当然,这里并不否认人的生理欲望,而是通过诚心正意来去蔽,扩大人的天命之性,即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这样,天命之性就能主导人的生理欲望,真正实现“率性之谓道〞〔?中庸穧天命?〕慎独成为保证率性而为是否真的是顺道而行,即“由仁义行〞〔?孟子穧离娄〔下〕?〕的关键环节。
这种向内求天命之性的理路也见于简帛?五行?篇:“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宜一兮〞能为一,然后能为君子,君子慎其独[也][婴]婴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能差池共羽,然[后能]至哀,君子慎其独也 梁涛先生认为这里的“慎独〞实际是指内心的专注、专一,详细讲,是指仁义礼智圣五种“德之行〞专注、统一于内心的状态[3]陈来先生那么认为慎独舍体的功夫是以“内-外〞关系为焦点,以求内不求外为导向的同时也可见,仅仅是专一,不能充分说明慎独之义,专一必须是专诚于内心,专心于内;仅仅使心单独地、不受身体五官影响地发挥其功能,也还不够,还必须明确慎独是不受五官影响而专心于内,才是慎独[4] 慎独形于外那么需慎隐慎微朱熹曾注云:“隐,暗处也微,细事也[5]〞礼记·大学?篇中云:“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往往会在独处或细小之事上放纵自己,而慎独那么要求勿以恶小而为之,做到“不欺暗室,不愧屋漏〞这说明铸就君子人格尤需谨小慎微,尽小者大,积微者著通过行为的反身自省,真心实意地向善守道,涵化道德准那么于内心,真正由天命之性作主宰,方可“从心所欲不逾距〞。
可见慎独两个维度地展开实际是能为一,体用不二的诚于中而不能形于外,那么天命之性失去了着落;形于外没有正心诚意的导引,那么会流于空泛 四、道德境界 “慎独〞会如何?慎独的最终目的在于人在道德行为中保持意志与天命之性的高度自觉与专一,实现人性与天道合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天命?〕诚既是天德,又是人性从诚为天德言,它能下贯而为性,此即“诚者,天之道也〞从诚为人性而言,它又能上达天德,此即“诚之者,人之道也〞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那么知天矣〞慎独强调正心诚意,正是在穷尽人的良知来到达对天命之性的体认和把握,这样就能洞见天道,实现性命天道的贯穿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那么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那么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那么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下之化育,那么可以与天地参矣〞至诚由慎独入门,能诚意那么可尽人之性,进而尽物之性,进而融入天地之间,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即所谓“反身而成,乐莫大焉〞〔?孟子?〕 参考文献: [1]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3-14. [2][5]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1580. [3]梁涛。
郭店楚简与“君子慎独〞.简帛研究网2000.6.4:17-18. [4]陈来慎独〞与帛书五行思想中国哲学史2022〔1〕:17-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