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13页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为了说明微寄生和巨寄生,首先得从阶级的产生说起在狩猎时代,随着狩猎水平的提高,食物有了盈余,于是阶级随之产生了一部分人变得懒惰,成为了和寄生虫一样的家伙,他们靠别人打来的猎物生活当然,这些人不叫寄生虫,而被称为统治阶级农耕生活的开始,标志着人类开始了定居生活,他们选择的定居地自然是适合种植农作物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随着食物获取越来越稳定,人类的阶级也就越来越稳定,部分人彻底成为社会的寄生虫我们把他们这种生存方式称为巨寄生与此同时,自然界的微生物也一刻不停“尽职尽责”地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消耗着社会资源,我们称之为微寄生对于这两种寄生方式的理解,能很好的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前进过程在农业社会中,农民所能提供的资源是有限的,而微寄生和巨寄生同时消耗着有限的资源,所以存在着此消彼长的态势如果微寄生的微生物占用的资源多了,那么巨寄生的统治阶级所能支配的资源就少了,这样的文明必然强大不起来;如果巨寄生的统治阶级不能理性控制自己的消耗,带给劳动人民过重的负担,劳动人民不堪重负便会崩溃,进而导致整个国家的崩溃。
正是因为有了微寄生这个概念,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非洲和印度这些热带地区的历史非洲因为传染病负担最重,也就是微寄生的负担最大,所以在古代一直没有形成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印度同样地处热带,所以微寄生的负担也很重这样沉重的负担对劳动人民健康和资源的消耗是巨大的,自然也就极大地削弱了劳动人民为统治阶级提供物质资源的能力正是这样的原因,造成印度历史上的一些帝国军事上相对较弱,当受到外族入侵时,有时缺乏足够的力量来抵抗,这和印度沉重的传染病负担削弱了国力密不可分但是所谓祸福相依,瘟疫同时也是对抗外来入侵者的强大武器入侵印度的外族所需要面对的最大问题,是自身的军事力量和瘟疫对这种力量削弱之间的对比印度的统治阶级所能从劳动人民身上获取的资源,与温带国家相比自然要少得多关于巨寄生,我们将视角转回到中国明朝末年,看一下统治阶级无节制掠夺是如何导致政权崩溃的明朝末年鼠疫大流行,死者甚众,伴随着政府的横征暴敛,很多农民在传染病和赋税的双重压力下被逼揭竿而起但是明朝政府明显没有看到这个问题的根源,或者说即使看到了根源也没有好办法解决明朝政府采取的方式是“剿匪”,而剿匪所需要的钱,只能通过加重赋税获取,最终这些沉重的赋税被加至同样被鼠疫侵害但暂时还没有造反的农民身上。
一方面,为了摆脱鼠疫威胁,疫区出现了大规模人口流动,结果就把瘟疫带到更广泛的地区,使形势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为了镇压农民起义,政府的赋税越来越重,自然会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起义行列在这种微寄生和巨寄生的双重压力下,一切似乎是死循环读明史可以看到,当时农民军的战斗力其实非常差那时的明朝,来自女真的威胁是癣疥之疾,而流民不可抑制才是真正的心腹之病崇祯皇帝如果能透彻理解以上问题,那么自然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改善现状首先当然是从微寄生的角度,下力气控制瘟疫,民变不起才能减少人口流动,而控制瘟疫的方式又需要减少人口流动,这两方面互为表里,似乎难解那么就需要从巨寄生的角度去破解——降低赋税把统治阶级对农民的盘剥降到最低用同样的视角也能解答另一个问题——中国的文明为什么首先出现在黄河流域,而不是长江流域黄河的泛滥要比长江严重得多,对于水利灌溉而言,根本没什么优势长江流域的气温更高,种植水稻这样的作物,每年能多收一季,粮食产量会提高很多但即使这样的优势,我国的文明依然率先在黄河流域扎根,这是为什么?其实很简单,因为长江流域所在的南方气温高,传染病也就更厉害在找到有效防治传染病的办法之前,这种地方当然不适合人类定居。
在刚来到长江流域的时候,人民受到传染病的威胁如此之大,以致一年到头的辛勤劳作也最多能填饱肚子,哪有多余的东西供统治阶级开销这也难怪,翻开史书,追溯历史,关于南方的地方多是瘴疠横行摘编自孙铁飞《照进角落的光:行走在远古到中世纪的医学》)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寄生”“巨寄生”概念的提出,不是为研究生物,而是为阐明微生物与社会发展、文明发达之间的关系B.统治阶级必须要懂得微寄生和巨寄生此消彼长的态势,理性控制消耗,否则可能会导致整个国家的崩溃C.自身的军事力量和瘟疫对这种力量削弱之间的对比,曾经是古印度历史上入略者和受侵者必须直面的问题D.在作者看来,中国的文明最早之所以没有出现在长江流域,很大程度上因为微寄生产生的危害过于严重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借助微寄生和巨寄生两概念,形象地将不同领域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并揭示出两者间的紧密关系B.“尽职尽责”,以人类的敬业精神比拟微生物的特性,形象揭示了微寄生侵害人类、消耗社会资源的性质C.材料以印度和我国明末史实为例证,旨在说明了解微寄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社会文明发展的过程。
D.在逐渐健全的公共卫生制度下大部分微寄生关系能得到有效控制,相比而言,巨寄生关系的处理难度大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材料来支撑第二自然段观点的一项是( )A.杜甫在《石壕吏》中揭示了唐朝官吏深夜捉人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B.为了躲避瘟疫,百姓流离失所,形成大量人口迁移,影响了社会的稳定C.新冠病毒全球肆虐,时刻提醒着人们敬畏未知,当以谦卑之心预防治理D.1348年,欧洲贵族在黑死病猖獗形势下仍旧大肆搜刮百姓,激化社会矛盾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巨寄生下一个简要定义5.有历史学家对唐朝的灭亡做了如下的分析,请根据上面材料的信息,分析下面一段话划横线处结论的合理性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严重动摇了唐朝统治的阶级基础藩镇的节度使、宦官和权高位重者极尽所能盘剥百姓,最终导致了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爆发唐朝灭亡最后30年里,受季风影响,属于多雨时期,瘟疫横行,疫区人员流动频繁如果气候宜人,物质丰富,社会就会比较稳定一旦物质缺乏,人连吃饱肚子都成了问题,就会到处寻找资源,从而引发社会大动荡如果说政治因素是内因,有时自然和瘟疫灾害便可能是外因从这个意义上讲,唐朝末年,气候恶化是“压弯骆驼背的最后一根稻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我想我的马(注)鲍尔吉·原野大群牛羊拥挤在公路上,汽车鸣笛也不躲开牛羊满山遍野,边走边找草吃今年旱,六月中旬了,草还没盖住地面,白音温都的牧民正赶着自家的牛羊转场去塔林花草原夏营地看到这样的场景,我下意识地想告诉老父亲接着心里咯噔一下,父亲已经去世了在镇政府,我看见一个两岁的女孩在大厅纳凉,她庄重地伸出手,跟往来办事的牧民握手,好可爱我想说给我父亲听他一定是盘腿坐在床上,身体摇晃,露出微笑,仿佛见到了小女孩但是,父亲去世了心又咯噔一下父亲去世四年了,我尽量回避与他有关的事件和物件这几年,我没去草原,去了会想起父亲,仿佛他就在那里草原上,干牛粪发出草药的气味,排队飞行的大雁,翅膀反射着阳光被晒得灰白的木轮车边上,牵牛花(蒙古语叫媳妇花)开放了,傍晚它们会收拢花瓣,像一支支雨伞我想把看到的一切都告诉父亲,却无处说,我感觉自己孤孤单单父亲性格刚直,说人论世,言语激昂进入80岁,他变得柔软安静到90岁,他几乎不说话,趴窗台看绿地上的花朵和天上的白云父亲度过91岁生日后,开始说他的战马马的名字叫沙日拉,意思是带点黑灰斑点的白马父亲说,辽沈战役打沈阳的时候,国民党的黑飞机飞得像树梢那么高,机枪连串扫射。
骑兵目标大,没地方躲,好多战友牺牲了战马低头嗅主人身上的血,不离开主人他说:“战争啊,比电影看到的残酷炮弹爆炸,四处是残破的血肉按理说动物应该在炮火中逃散,但是马不离开自己的主人我父亲说:“沙日拉是一匹多好的白马!”我怕父亲情绪激动,扶他到床上躺下,说:“你别想过去的事了,享受幸福的晚年吧父亲说:“沙日拉爱用鼻子嗅我身上的味,我也喜欢马的汗味我想我的马2019年7月,父亲的身体开始虚弱10月1日上午,电视直播新中国成立70年庆典我们早早把父亲扶到沙发上,他坐不住,身体两边放了两床棉被十点整,电视播放1949年开国大典纪录片70年前的这天,我父亲参加了开国大典阅兵式,他是内蒙古骑兵白马团的战士我父亲目不转睛地看完电视画面,说:“我没找到我的马那天晚上,我们看完电视准备休息,父亲从卧室走到客厅,站着,像要宣布一件事他说:“我的马……”“马”字没说出来,眼泪已在他脸上流淌,灰衬衣像雨衣一样挂在身上,空空荡荡我上前扶他,感觉他在颤抖他说:“我的马在哪儿?”母亲说:“快睡觉吧,你说你的马在抗美援朝时被送到朝鲜去了父亲躺在床上说:“我想我的马,我感觉孤孤单单最近听了章琴瑙日布唱的一首歌:“说起唯一的故乡,眼泪落下来,自己都没察觉。
说起唯一的马,眼泪落下来,自己竟不知道好像在唱我父亲父亲以前说起马兴高采烈,夸马的眼睛、马的鬃毛现在提起马,他的脸上挂着泪水也不擦,浑然无觉我父亲活了91岁,经历九死一生走到生命的终点,他忘记了世间所有的荣辱,却忘不了那匹战马父亲说:“我的马也会想我一个月后,2019年11月8日,父亲溘然辞世如果有天堂,他会在那里见到他的马在天堂的绿草地上,他和白马一同徜徉、云游有改动)文本二:蒙古族作家鲍尔吉·原野首部以马为题材的文学绘本《父亲的战马》,是一曲穿越硝烟的草原英雄战歌生长于内蒙古广袤草原的鲍尔吉·原野对家乡,以及家乡的马有独到的理解和深厚的感情《父亲的战马》正是取材于原野先生父亲那顺德力格尔与心爱的白马沙日拉之间真实的情感经历那顺德力格尔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18岁离开家乡科尔沁左翼后旗,加入解放军,作为内蒙古骑兵二师白马团的成员参加了解放东北的大小战役,战马沙日拉曾救过他的性命在将战马送往朝鲜战场后,他一直念念不忘胜利的荣耀属于蒙古族战士,同样的军功章也属于来自内蒙古草原的战马作家、评论家汪政先生在谈到鲍尔吉·原野的草原儿童文学创作时说,原野的创作是一种富有独特地方感的边地与特色文化的写作,草原的独特生命体验深入到他的精神与骨髓里。
在撤退的过程中,父亲爬山时从马上摔下来,腿摔伤站不起来,“白马围着他打转”;在与土匪的战斗中,巴图、却吉、杜楞扎那、东山四名蒙古族战士牺牲,战斗结束后他们的战马找不到主人,“慌慌张张地在队伍里钻来钻去,见到人就闻腿闻胳膊,鬃毛如乱发撒在脖子上”人与马之间生死相依当父亲将战马送上抗美援朝战场时,当每一名蒙古族骑兵将自己心爱的马送上驶向朝鲜前线的列车时,他们胸中激荡着保家卫国的战鼓,同时也激荡着古老草原上马的赞歌摘编自《穿越硝烟的草原英雄战歌——读鲍尔吉·原野<父亲的战马>有感》)〔注〕本文为绘本《父亲的战马》后记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到草原牛羊满山遍野,牧民赶着牛羊转场的场景,这些都是父亲生前熟悉的生活画面,自然地引出了对已逝父亲的思念B.“灰衬衣像雨衣一样挂在身上,空空荡荡”,这里的“空空荡荡”既是写父亲身体瘦弱,更是写其内心失落,强化对“马”的思念C.文章引用章琴瑙日布唱的一首歌,旨在表现父亲既思念战马,又思念草原故乡,战马和草原本身就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深化了主题D.父亲表面上念叨着曾经伴随自己出生入死的战马,实际上是在追忆那段残酷的战争岁月,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份记忆越来越清晰。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标题“我想我的马”在文中多次出现,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表现人物形象的情感主线B.文章以点带面,通过展现人与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