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新媒体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回顾与展望.doc

2页
  • 卖家[上传人]:卢****6
  • 文档编号:317728435
  • 上传时间:2022-06-2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3KB
  • / 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新媒体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内容提要:本文以变异社会语言学和互动社会语言学两种范式为主线,对近十余年国内外主要的新媒体社会语言学研究进行梳理和述评,以深化对新媒体环境下的语言变异、言语行为、面子与礼貌、身份建构等重要议题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今后研究的方向笔者认为,新媒体的社会语言学研究需要更多地与其他学科展开更深层次的合作,以更好地描述、解释和预测数字时代的言语互动、交际模式与行为的发展关键词:新媒体/ 变异社会语言学/ 互动社会语言学/ 研究兴趣:社会语言学、语言接触与语言变化、比较话语分析代表作:“再论英语借词对现代汉语词法的影响”和“方言变异还是语体变异——内地与香港娱乐新闻语篇范畴的差异分析”,E-mail:doreen.wu@polyu.edu.hk;李朝渊,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E-mail:chaoyuan.li@connect.polyu.hk;冯捷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10号,E-mail:fengjieyun88@(北京 100029)   标题注释:【基金项目】本文获香港理工大学研究基金#4-ZZFB、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3JGB051及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4ZDB158的支持,特此感谢。

        1.引言任何一种媒介/媒体在出现之初都可被称为“新媒体”笔者区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一个主要标准,是看媒体向公众提供的内容,是媒体运营方编辑提供的,还是不需要通过媒体单位这一环节而由媒体用户自身创造的所有新媒体都依托互联网,但并不是所有依托网络的媒体都是新媒体,例如,媒体机构的官方网站就不属于本文所涉及的新媒体,因其虽具有客户留言、评论等一些互动功能,但主要的内容是由媒体机构提供,而非由普通用户自主创造  在本文中,“新媒体话语”泛指在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过程中产生的话语这一术语可被视为英文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discourse(CMCD)的翻译,即“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以文本为主要讯息传播方式的互动”中产生的话语(Herring 2007)此处“计算机”和“文本”均取其广义:“计算机”泛指通过网络(局域网、因特网)与其他设备联结的、能够促进人际交流的设备,可以是台式或移动计算机,也可以是移动、智能、平板设备等;“文本”泛指文字、符号、图片、语音、视频等形式的讯息从较早的短信、聊天室、网络论坛、网络游戏社区,到当下时兴的、微博、、、等社交媒体(又称社会化媒体),都是“新媒体”的例子。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依托网络的新的交流工具和应用程式不断涌现,很难穷尽性地列出所有的新媒体①李宇明(2015:10)指出,“新媒体与语言学的关系最为密切,它既是语言科学与技术开拓的新地域,又是语言科学与技术施展身手、发展壮大的舞台”本文将以变异社会语言学和互动社会语言学②两种范式为主线,对近十余年国内外关于新媒体的社会语言学研究进行梳理,以深化对新媒体环境下的语言变异、言语行为、面子与礼貌、身份建构等重要议题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今后研究的方向  变异社会语言学是以Labov(1966,1972)为代表的社会语言学变体学派,主要关注语音、词汇、语法结构的变异分析;通过定量分析,研究语言形式与语言使用者背景因素(如:性别、年龄、社会阶层、职业)之间的相关性变异社会语言学是语言研究本质观(essentialism)③的代表,把语言看作是异质有序的客体,认为语言形式与语言使用者背景因素之间的这种相关性是客观存在的例如,只要语言使用者是女性,她的语言使用就具有某种特征,比如较男性使用的语言更为规范或委婉因此,语言使用者被看作是无意识的、被动的,受到包括自身背景因素在内的多种语境变量的限制和塑造。

        有别于变异社会语言学,以Gumperz(1982)为代表的互动社会语言学,把研究对象的范围扩大到连续的谈话和篇章,以描写和解释交际过程为主要研究任务;因其根源于语言人类学,以定性分析为主要方法,注重个人语言变异的表现和原因互动社会语言学是语言研究非本质观(non-essentialism)的代表,认为语言使用者具有主观能动性,不是语境塑造人,而是人积极、主动、有意识地使用语言资源来塑造语境,标示与协商自己和他人的身份,在交际互动中协商和建构意义  2.新媒体的变异社会语言学研究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