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略论挖掘文化遗产保护民族建筑——关于传统民族建筑认识问题的若干思考.pdf
7页略论挖掘文化遗产保护民族建筑 ——关于传统民族建筑认识问题的若干思考 广西建筑综合设计研究院牛建农 保护民族建筑的问题,国家很重视,专家们也在大声疾呼但是,古代民 族建筑、古民居、历史文化街区,仍然在我们今天的城乡建设中连遭厄运:襄 樊元代古城墙被拆毁;福州三坊七巷被拆掉;北京的四合院群体性消失;定海 的历史文化街区拆迁一事,闹得沸沸扬扬,天下皆知,老百姓反对,舆论哗然, 结果还是没能保住,还是被拆毁了如此野蛮地、彻底地破坏和毁灭传统建筑, 毁掉这些极其宝贵的、不可能再生再造的文化遗产,究竟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 是基于什么样的认识呢? 这个问题如果不搞清楚,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保护 民族建筑的问题 一、关于传统民族建筑 为了行文的方便,我想以“传统民族建筑”这个概念,作为文化遗产、民 族建筑、古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古村落、古民居等概念的总称对于传统民 族建筑这个概念,我们将它定义为:存在于中国土地上,按照中国的文化传统, 于1 9 11 年以前建成的建筑或建筑群 为什么要对“传统民族建筑”这样定义呢? 1 、从时间上说,古建筑、古民居、古村落,这些概念中的“古“ 其时间 界定都是不够明确的。
中国古代史与中国近代史的时间界限是19 世纪四十年 代初,而我们作民居研究,则是以现存明清民居为主现存的其他古建筑,也 是以明清建筑居多在建筑研究领域,实际上或者说已经习惯于以清末作为 “古“ 的下限这个界限,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是己经约定俗成了的因此, 以1 9 11 年清朝灭亡作为建筑研究中“古”的时间下限是比较合适、比较准确 的使用“传统”这个词,是为了与历史研究中的“古“ 相区别,与民国以后 的建筑相区别 2 、像“文化遗产“ 这样的概念,由于涵义过于宽泛,容易引起联想, 与其他学科的概念混淆传统民族建筑是我们的文化遗产,我国古代的文字典 籍、书法、绘画、戏剧、考古发现等等,同样是我们的文化遗产,而且,人们 4 3 . 更习惯于将它们称之为文化遗产使用传统民族建筑这个概念,可以使文化遗 产中的这个局部的范畴明确起来,各个学科的人都能一目了然 3 、严格地说,“古建筑”当中,应该包括1 9 1 1 年以前外国人在中国的土 地上按照他们的文化传统搞的建筑物,这些东西当然也应该保护,但我们保护 这些东西与我们保护传统民族建筑的目的、意义,是有所不同的使用“传统 民族建筑”的概念,有利于将这一点区分清楚。
4 、一般来说,存在于外国土地上的具有中国文化传统的建筑,是不包括 在我们所说的保护传统民族建筑的范畴之内的所以在定义时,用“存在于中 国土地上的“ 来做传统民族建筑的地域上的规定 二、传统民族建筑认识上的误区 对于保护传统民族建筑这一重要问题认识上的错误,是导致传统民族建筑 被破坏的根本原因之一,也是我们城市建设中“干城一面”顽症的根本病因之 一o 1 、对现代化城市的认识上的错误,导致了对传统民族建筑认识上的错 误 建设现代化城市,是我们全国一致的口号,这是完全正确的,我们当然要 建设现代化的城市然而,中国的现代化的城市究竟应该建成什么样? 我们的 许多决策者和专业人士却并没有做深入的研究和思考现在流行的看法是:高 楼大厦加立交桥加高架路,就是现代化城市了人们忘记了或者不知道,在上 个世纪的五十年代,我们有一个口号是“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那时 侯流行的一首歌中唱道:烟囱像森林,机器在歌唱那时侯人们的认识是:很多 工厂集中在一起,有很多烟囱向天上冒着黑烟,那就是现代化城市了今天和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两个不同的时代,对现代化城市不同的认识,犯了一个同 样的错误,都是割断城市发展的历史,孤立地、片面地,用静止的眼光来观察 城市。
城市是一条河,从时间的原野上流过,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城市都有自己 的特点,但它们都是从自己的过去当中生长出来的,在证常情况下,城市的发 展,城市形态的变化都是渐进的,不会也不应该突然摆脱自己的历史,另掘一 条河床向发达国家学习建设现代化城市的经验当然是对的,是必要的,但是 这种学习应该建立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应该学习他们的绎验,研究城市建 .4 4 . 设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而不应像现在常见的那样,到欧美的大城市走马观花 地跑一圈,便以为掌握了建设现代化城市的秘诀真传,回来便气壮如牛照搬照 抄、照猫画虎,全然不考虑人家的城市是从人家的历史文化传统中生长出来的, 也根本不珍惜我们自已的历史文化传统把现在欧美一些城市的表面的、片面 的、局部的东西当做现代化城市的永恒的标准和样版,而不肯稍微用一点心思 去研究一下那些“样板”变化发展的过程,因此也就看不到自己迷信的这些“样 板’’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它们已经过时了,生态城市正在势不可挡地取代 它们我们许多人现在努力照搬照抄的,恰恰是人家的过去而不是“现代” 由于心中只有从欧美搬回来的“样版”,一门心思刮“欧陆风”,恨不得 一个晚上便把自己的城市建设得跟“样版”一模一样,所以对传统民族建筑便 看不顺眼,认为是落后的、应该淘汰掉的东西。
2 、建筑上的民族虚无主义 理直气壮地努力学习发达国家的好东西,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之 一,我们从中受益非浅但是,与此同时,另一种倾向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o 现在有许多人,认为发达国家经济发达文化先进什么都先进,而我们经济落后 文化落后什么都落后面对发达国家大城市里的摩天楼高架路,他们觉得我们 中国城市中国建筑简直_ 无是处,简直落后得无地自容他们对中国城市发展 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辉煌知之甚少或者根本不知道,对中国传统民族建筑的伟大 成就则只认为那是遥远的历史,与今天毫无关系说到城市规划,他们便一口 咬定中国根本没有这个东西,必须全部从外国进口他们用现代国外城市规划 这只鞋来量中国的脚,完全无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甚至更早一些,中国人就已 经对城市规划做了大量精彩的理论阐述,这些理论成为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与发 展的指针和规范,苏州、长安、洛阳、北京这些在当时世界上项尖级的大城市, 就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所达到高度的铁证理论这个东西,到底应该是用 文本来证明它,还是应该用实践来证明它呢?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 话人人会说,怎么一碰上中国城市规划理论这个问题,我们的许多人就犯糊涂 昵? 中国古代有那么多了不起的大城市,那么多了不起的大城市都不能证明中 国城市规划理论的存在和它的博大精深吗? 诚然,我们现在还没有发现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的系统的完整的文本, 但这正说明我们这些华夏子孙应该肩负起整理和研究的重任,而决不能成为民 .4 5 .. 族虚无主义的理由。
对自己的东西知之甚少,又不肯努力去学习去研究,而只是一味地盲目崇 洋,在这样的认识指导下来建设中国城市,失误是在所难免的仅从这一点来 说,保护传统民族建筑的重要意义就不可低估 3 、认为传统民族建筑完全不能适应现代人的生活需要,与现代化城市是 对立的、不相容的 强调传统民居在通风、采光等方面的不足,断定传统民居不能适应现代人 的生活;由此而断定传统民居只有研究价值而没有实用价值;认为不能只为了 研究而让老百姓住破房子:以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为理由,在旧城改造和村镇建 设中,大量拆除传统民族建筑 认为传统民族建筑破旧、难看,与现代化建筑不相称、不相容,认为现代 化就应该是全新的、整齐划一的,为了所谓的格调统一,大量拆除传统民族建 ^ 舟 现 这样做的人却没有注意到,在法国巴黎这个举世公认的美丽城市中,就原 汁原味地保留着许许多多的历史文化街区,保存着大量的古建筑,这丝毫无损 巴黎现代化大都市的形象,古建筑和现代化建筑在巴黎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使巴黎的城市之美更有品位,更丰富多彩而巴黎入居住在那些老房子里,照 样活得很舒适历史文化街区还成为游人争相前往的胜地,为那里的居民带来 了发财的好机会。
德国和其他许多欧州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城市建设中,都十 分注意恢复那些毁于战火的古建筑的原貌,他们很珍惜自己民族的历史,很注 意延续自己民族的文脉 对于人家的这些做法,我们为什么不认真思考,好好学习昵? 4 、把保护传统民族建筑与发展经济对立起来,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而牺 牲掉传统民族建筑 这种现象大量存在,开发商这么干,政府官员也这么干 这种认识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利用传统民族建筑赚钱,为了多赚,就无 度地、无节制地扩大客流量,或者对传统民族建筑随意“改造”弄得面目全 非 5 、把建筑看成是纯物质的东西,认为在人与建筑的关系中建筑完全是被 .4 6 . 动的 把建筑看成是纯物质的东西,把建筑活动看成是一种纯技术工作不懂得 建筑是一种文化,是- I “ 7 艺术,是人类发明最早的艺术门类之一不懂得人创 造了艺术,艺术也创造了懂得欣赏艺术的人这个道理因此,也就认识不到建 筑对于人的巨大的反作用 建筑是我们生活环境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我们人造的居住空间,是 按照我们人类的居住需要和审美理想、道德规范、伦理观念等物质的和精神的 双重需求,运用物质的和文化艺术的双重手段建造起来的,所以它不仅具有物 质产品的属性,同时也具有精神产品的属性。
它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人,不仅有 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时侯还有直接的教化作用比如我国传统民族建筑中常见 的人物、故事的彩绘、雕塑等,就是建筑发挥教化作用的突出例子由于文化 传统不同,各民族的建筑和城市便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不同的文化内涵反过 来,这些不同的特点与内涵又对它们的建设者及其子子孙孙产生影响,影响其 民族的一t l , 理、审美理想、气质,影响其民族文化的发展,延续其民族的文脉 我国古代建筑和规划思想中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达到了很高的 境界,它强调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强调尊重自然规律,因地 制宜,因势利导,注意保护自然环境,取之有度这些思想成果,历经数千年 时间的打磨,不但没有过时,没有“破旧”,反而越来越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并对我们和世界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不但影响建筑和城乡建设,而且影响人 们的思维方式 天安门和长城,是我国的标志性建筑我们的传统民族建筑,也是我们这 个民族和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是我们中华民族独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它以自己的方式,影响着我们中国人的思想和感情,造就我们中国人独特 的素质和性格,增强着我们的民族凝聚力 不能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人与建筑与城市的关系,便看不到建筑或城市对 人的反作用,而只将其看成是像螺栓、轮胎那样的用品,用旧了就换新的,觉 得别人的好,就搬过来装在自已车上。
停留在这样的认识层面上,正确认识保 护传统民族建筑的重要性又从何谈起? 三、保护传统民族建筑与中国城乡规划、建设理论 在中闺做事情,就必须研究、吃透中国的国情,就必须有在此基础上建立 - 4 7 . 起来的理论作为指导 在鸦片战争失败的惨痛之后,我们中国入搞过洋务运动,搞过变法维新, 这些照抄照搬学习先进的尝试,都失败了后来学苏俄,搞城市暴动,又失败 得很惨,只有在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以后,才知道了在中 国应该怎么打仗,怎么夺取和建立政权,才一步一步走向胜利没有毛泽东思 想的理论指导,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实现的,同样,如果没有邓小平的建 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中国改革开放二十余年的伟大成就,也是 不可能取得的, 那么,可不可以说,如果没有我们中国自己的城乡规划和建设理论,要搞 好中国的建设事业,也是不可能的呢? 我想,完全可以这样说而要建立我们 中国自己的规划和建设理论,就必须吃透中国国情,必须深入研究我们中国的 城市、我们中国的传统民族建筑,研究和整理我们中国自己的规划和建设理论 遗产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护和研究、开发传统民族建筑的重要性,便是显而 易见的了。
我们这样强调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意义,是不是拒绝或者排斥国外的先进 经验昵? 当然不是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形成,本来就吸收和融合了大量外来 的东西我们所要强调的是,学习外国的时侯,自已要有底气,要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