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德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docx
8页互联网 +”德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一、选题缘由(一)选题背景1. 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部发布的2019 年工作要点中提到: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在具体 工作措施中也提出:推动“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建设随着“互联碑”时代的来临,德育 也面临着变革的巨大可能性和时代机遇,学校德育仅局限于传统方法开展的时代已逐步远 去,强烈呼唤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德育破土而出2. 新型德育工作的需要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在十大战略中提到: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丰富并创新课程形式德育工作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如何在基于传统德育开展的情况下如何充分利用 互联网手段,构建新型德育课程,革新学校德育生态?如何让学生成为新时代“互联网+” 的德育教育最大受益者?系列问题正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3. 学校内涵建设的呼唤 鄞州区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以“活力教育”为办学理念,积极创建智慧校园,借助创建智慧校园的契机,利用“互联网+”,通过系列丰富的线上线下活动,搭建多元舞台,注重 养成教育,建立网络德育积分评价机制,深化德育功效不断丰富集团德育课程的内容,扩 宽德育实施的时空,提升德育育人功能,创新学校德育生态,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活力和张力。
二)选题意义基于“互联网+”时代对德育工作产生的冲击,本课题将通过互联网与传统德育的深度 融合,革新学校德育观念,加强德育教育手段,拓宽德育实施时空,创新学校德育生态,建 立一种适应时代发展,提升德育的实效性的具有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德育课程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1. 国外研究综述在一些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德育的研究,尤其是英、美两国,都已形 成较为完善的德育课程体系目前,在发达的几个国家,“互联网+”概念已经得到充分的认 同,互联网与各传统行业的深入融合也深入人心,使互联网与德育教育的融合成为新兴课学 德育教育领域2. 国内研究综述我国在德育课程实施中,受到互联网的冲击,已经成为学校德育工作 开展的一种新形势,但面对开放性的互联网,如何合理而有效地进行利用,还没有找到较为 适切的途径各地在德育教育课程体系中更多的是把互联网作为一种实施手段,丰富德育形 势,增强德育实效,并没有做到互联网与德育教育的深度融合二、内容设计(一)基本思路 本课题将通过互联网平台与应用软件,搭建具有资源优质化、时空自由化、渠道多元化、 对象广泛化等优势的德育立体课程其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尊重个体”,包含线上专题 式课程与线下植入式课程,以此拓宽德育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学习场所,最大程度发挥 德育育人功能。
本课题以集团总校长为课题负责人,德育分管副校长直接领衔,三校区德育处联动课题 研究行动,信息组老师作为强力的互联网技术支撑团队,由班主任团队配合完成课题实践工 作,协同全体老师、及家庭和社会资源作为课题保障以前期论证、实践反思、经验积累、 成果推广为主要线路,进行课题的整体性实施二)研究目标1. 基于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互联网+”德育线上专题式与线下 植入式课程内容体系,丰富德育手段多样性,增强德育实施实效性2. 基于德育个体发展的需要,创新网络德育积分评价机制,实施德育评价过程化与多元 化,有效拓宽德育评价途径,最大程度发挥德育育人功能3. 基于学校特色创建的需要,通过对信息技术在德育课堂的植入、互联网平台功能的开 发和有效利用,进一步拓宽德育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学习场,打造现代化智慧校园4. 培养道德素养良好、道德实践能力优秀的二小学子,打造一支全面的德育师资队伍三)研究内容1•丰厚“互联网+”德育课程内容体系在传统德育课程的基础上,开发利用互联网平台的功能,丰厚德育课程内容体系,以活 动、实践、体验等为课程载体,注重养成教育,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线上专题式课程和线下 植入式课程两大板块。
① 主题式德育元素课程*微课录播型——“活力小课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结合少先队的传统节日教育, 变教师授课为学生授课,变课堂讲述为视频录播,充分利用网络云端、智慧互动平台、 平台,举行 “活力小课堂 微娃把课上”微课录播活动,使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课形成序列, 在教师引领下,学生自编自导,利用信息技术整合优秀视频影像,形成系列微课,面向全体 学生开展系统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点播型——“互动入队课”:围绕主题“红领巾心向党,队旗伴我共成长”,结合 素养手册重新设计“入队申请书”,并利用“流动红领巾”进行队前教育、入队仪式邀请家 长共同见证光荣时刻一方面通过线下高年级优秀老队员以传帮带,言传身教的方式帮助一 年级小朋友了解少先队另一方面通过线上利用小程序平台,点播学习“队前教育”系 列课程,学生学习后通过语音、照片和视频等形式提交作业,员们通过点赞、精选和置 顶等方式进行点评互动,借以激发一年级小朋友向往少先队、喜爱少先队、争做新时代的好 队员的情感微电影展放型——“五欣学子礼仪课”: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五欣学子”礼仪规范 电子手册,倡导全体学生争做“五欣学子”:欣于所学,严谨务实(对应学习习惯);欣于所 为,尚礼求真(对应行为、情态习惯);欣于所需,勤慎肃恭(对应生活);欣于所乐,居安 思危(对应安全习惯);欣于所遇,不忘初心(对应志愿者习惯)。
并将相关内容制作成微电 影,通过多种网络平台进行展放,多角度发挥榜样示范作用,达成礼仪规范教育方式的多元 化② 活动性德育板块课程*学科德育渗透课程——应用互动教学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教 学助手、互动课堂等互联网教学手段,衔接线下课程体系,使学生更直观形象体会到课程中 的德育意义所在两节三礼活动课程——网络直播拓展外延:两节三礼(德艺文化节、体艺文化节、入 学礼、成长礼、毕业礼)是我校常态德育活动载体尝试采用之江汇等智慧教育平台,实现 活动的网络直播功能,最大程度展示学生的才艺,打破场地、时空局限,实现全体学生、家 长、社会人士的全员互动,扩大德育辐射主题月实践课程——公众号搭建窗口:结合学校实际,把一年分成礼仪、安全、励志、 亲情等12 个主题活动月,利用平台,月初推送活动预告,月末推送活动回顾,在学校 公众号的基础上,建立班级公众号,根据月活动,及时推送班级活动,增强班 级凝聚力2.优化“互联网+”德育课程实施策略① 德育资源整合策略整合系列德育资源,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四大类德育资源库:德育课程资源库、德育 创意资源库、德育实践阵地资源库和德育活动资源库,不限时空,专人管理,实现上传下载 功能。
德育课程资源库:形成面向学生、家长以及老师的三级课程资源库面向学生——行 为规范养成课、传统文化传承课、法律法规行为责任课、安全成长生命责任课、优秀品质塑 造课名人美德熏陶课;面向家长——家庭教育年级分层课、家长综合素养提升课、家庭教育 分类课(陪伴艺术、亲子阅读、亲子游戏……);面向老师一一青年教师德育教育培训课、 德育教育交流分享课、德育教育研究提升课资源形式为视频、音频、文字等,资源来源为 校本或引进德育创意资源库:建立线上平台,收录来自校内校外的各类德育教育的创意,如主题 类活动、常规类活动、时事类活动等相关资源实践阵地资源库:校内:供孩子们进行校内德育实践的所有场所,如德育长廊;校外: 各种共建德育实践基地② 德育环境优化策略*线上德育舆论环境的创设:利用校园网创建“欣活德育”专栏,分设“二小之星”、“队 旗飘飘”、“员专辑”、“应世能力”、“繁星点点”栏目,注重陶冶情操、导向认知,强调 规范性、示范性;定时更新线上师生风采榜、榜样宣讲窗,与时俱进,采取二维码标识,达 成“扫一扫”与线上平台齐头并进线下环境优化:因地制宜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让校园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体现教育 的引导与熏陶。
创建德育长廊、少先队活动室、阅览室、走廊文化、班级板报等德育文化建 设阵地③ 互动平台实施策略 搭建各类“互联网+”德育课程网络平台:智慧教育互动平台、校园网、各类学校以及班级公众号、群、小程序等等,具备的功能:德育网课学习、规范养成打卡、 线上美德宣讲、德育活动线上直播等④ 德育全员参与策略统筹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家长护雏队等家校沟通渠道, 促进家长了解学校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改进措施,提升家校合力;构建社会共育机制,搭建 社会育人平台,净化学生成长环境,助力学生健康成长3. 创新“互联网+”德育课程评价机制① 应用互联软件,提高评价时效改革传统德育评价机制,创建网络德育积分评价系统,在校电子评价管理系统中,开辟 专线德育积分网上评价系统学生的每一次行为都以“电子积分”的形式进行积累,达到一 定量的电子积分后,生成相关的电子奖励标识,随时随地查看,并形成优秀德育标兵排行榜 注重过程化记录,每月清零,后台储存,使每月都是崭新的开始,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榜上有 名每学期的“学生成果证书”记录一学期的德育积分,并组织德育积分兑换“心愿卡”活 动将学生的道德正能量存储积累,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便捷,积分的实时波动也迎合学 生的心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② 线上线下结合,提升评价互动各类线上德育课程、线下德育活动、优秀德育标兵、优质德育素材进行呈现,成为展示 德育正面榜样,展现学生优质特长的舞台,起到一定的激励效能同时,网上软件开辟点赞、 共享、评论等功能,达到实时互动,提高自身的道德认识,强化道德实践能力,使德育评价 达到最佳时效在互动评价过程中,同学们相互学习,认真听取老师和同学的评价意见,通 过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促进自我成长③ 搭建网上平台,完善评价内涵德育网上平台的搭建,使德育评价从“传统化”走向了“智能化”,对学生的评价内容 不局限于学生短时间内的一个行为表现,而是通过过程化的积累,关注学生区域时间的道德 认知、行为养成、实践能力等综合德育素养通过过程化评价,发挥学生潜能,树立自信, 促进不同层次、不同个性学生的自我教育与发展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大量的过程化评价数 据发现学生存在的不足,以便对症下药作出相应对策,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4. 落实“互联网+”德育课程保障措施① 建立三体联动的组织架构校长室、德育处等部门为课程实施的咨询与引领,联动 信息组作为本课题实施的技术支撑团队,以班主任作为课程实施的中坚力量,三体联动,使 课程实施的组织架构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② 构建强有力的操作机制通过教师、家长、学生的参与,形成共识,确保课程内容、 形式的科学有效,组织与参加人员的有序协调③ 形成丰富的德育网络平台保障确保互联网平台的开发与创新,课题人力物力的投入, 列入学校校本课程体系,确保本课程的有效实施,拓宽德育教育的时空领域四)重点难点分析本课题的重点工作为如何有效丰厚“互联网+”德育课程内容体系,研究哪些德育内容 能够与互联网+技术无缝链接,而不是为了技术而技术,并在实施的过程中,研究如何有效 利用互联网手段提升课程的实效性,实现资源优质化、时空自由化、渠道多元化、对象广泛 化等优势本课题的难点为如何合理并充分利用各类互联网平台,并有效利用评价体系进行过程化 的记录与反馈五)研究步骤课题研究为五个阶段:1.组织论证(2019年2 月至3 月)(1)邀请教科专家对本课题进行论证,寻求专家的指导2)邀请信息技术专家对本课题的技术实施进行评估和指导 2.启动准备(2019 年 4 月至 5 月)(1)确定方案,成立课题组和课题管理网络,负责人组织研究人员学习、明确分工, 充实课题方案,建立课题档案2)加强理论学习和调查研究,培训课题研究人员,提高课题研究人员的理论素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