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别康桥说课稿-14.doc
15页再别康桥说课稿再别康桥说课稿集合五篇再别康桥说课稿 篇 1一、说教材:1、单元地位、作用《再别康桥》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第二首诗歌,是 一首现代诗歌,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要求在反复朗读的基础 上,着重分析诗歌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读诗 可以陶冶性情,可以学习用精炼的语言和新颖的意象来表达情意,花季雨季的高中 生应该喜欢用诗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情感,学习本单位的新诗一定会激发那些有兴 趣的高中生来写写新诗2、教学目标、重难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三个:知识目标: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德育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审 美能力这三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 ――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实际,我把领悟诗情、获得情 感体验和品析“三美”、感受艺术性设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就在于意象的 把握与体味二、说教法: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 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 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 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
具体做 法如下:1、诵读法《语文教学论》中指出:"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的作用,能够激发美感,唤起内心视象,感受作品的意境"叶圣陶先生也提倡过" 美读"的方法在诗歌教学中,诵读应该是重要的一环,反复地诵读作品,在诵读 中把握诗的韵味诵读法既是教法也是学法象《再别康桥》这样一首意境很美的 诗歌,更需要通过诵读去感受诗中的情感、韵味,把握其中的美2、情境教学法(1)《再别康桥》犹如一幅极富美感的图画,教学中可采用情境教学法 激励学生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加入自己的感受,使这幅画面立体生动,让学 生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深深体会这首诗的意境美、诗意美2)用富有文学意韵的语言来组织教学,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 建立立体可感的视听形象,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教学氛围3、点拨法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在一个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课堂中,教师适度的 点拨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促进课堂预设的生成三、说学法:作为高一学生,他们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感情体会较肤 浅,并且缺乏一定的鉴赏诗歌的能力,常常拿着这样一首诗歌,他们觉得很美,却 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诗意美,无法品味诗歌的意境,所以我将教会学生有感情 地朗读并体会诗歌感情作为这节课教学的首要任务。
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 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 通过讨论法、朗读法、联想法,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同时养 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四、说课堂教学程序根据教学目标,我采用以下教学步骤:(一)情感激趣,导入新课从播放徐志摩的另一首诗《偶然》谱成的曲子导入"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 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 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诗人徐志摩与康桥"偶然""交会",而"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必将成为他永难忘怀的记忆而长 伴人生让我们与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板书课题和作者)我的导入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优美的画面及柔美 的音乐可以将学生带入一个淡淡的忧愁的境界多媒体展示歌词,教师恰当的衔接 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进入到情景之中二)时空链接走近作者(1)简介徐志摩(2)关于再别康桥的写作背景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穿越时空与徐志摩展开对话,顺着学生的发问,导出 问题,先让学生自行解决,老师归纳。
并用幻灯片展示尽可能将课堂的主动权交 给学生"知人论事"在文学作品类的教学中是必要的因为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 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三)诵读涵咏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2)个别朗读3)名家范读[播放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徐志摩的扮演者黄磊在 剧中对这首诗的朗诵让学生找出朗读差距,进一步把握这首诗的朗读情感,同时 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扫清字词的障碍](4)配乐朗读[我为这首诗的朗诵配上《人间四月天》的主题音乐 在缠绵、惆怅而又带有轻灵、飘逸的音乐中,教师进行示范吟诵,注意节奏、轻 重、情感,读出音韵美,营造一种梦幻般的感觉带动学生有感情朗读](5)学生齐读在朗读这一环节中,默读可以让学生把握朗读的节奏、情感,个人读可展 示个性,音乐制造了情境,范读激发了美感,齐读引起群体感受,从而体味本诗音 乐美的艺术性特点在"美读"中解决教学重点 1 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朗读已 为学生们对诗的理解做了铺垫,同时又为下文对诗意的鉴赏蓄势学生带着对康 桥的憧憬进入--(四)激发想象赏景悟情A、品意象(1)诗中直接描写康桥的景物的有哪几节?(2、3、4 节)(2)如果把这三节的内容换成三幅画,我们可以选取哪些景?请用自己 的语言加以描述。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推选代表全班交流)老师要引导学生选好景点,对学生的发言予以充分肯定,尊重学生的独特 体验尤其是运用联想和想象对画面加以具体的描述的学生这一环节主要根据新 课标教学建议"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 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自由 朗读这三节诗3)更进一步思考:诗人告别康桥时为什么不选取周围的建筑、那里的 人们,而是选取了金柳、柔波、青荇等自然景物?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段学习从诗 歌画面美入手,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意象选择营造的意境,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和创造性营造追求语言美的课堂氛围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得到较好 体现并解决教学重点 2 赏析诗中的画意美、诗意美B、悟真情步骤:将全诗分为三个版块,分别赏析抓住诗中意象,赏析重点词语, 把握诗人情感变化第二、三、节:通过重点赏析"新娘""水草""荡漾""招摇""甘心"等词语, 把握诗人情感的变化:由依依惜别时的感伤无奈而陶醉留恋于康河美景第四、五节:通过重点赏析"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放歌""笙箫"夏 虫"等词语,体悟诗人情感的发展高潮。
第一、七节:通过重点赏析:三个"轻轻的""悄悄""不带走一片云彩"词语 通过比较第一节和第七节,体悟诗人离别母校之时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 完美地统一在一起同时感受诗歌的回环之美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依据新课标所要求的"欣赏文学作品,对 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 语言"但凡读懂了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如果不一句一句地反复咀嚼,只是一 路顺畅地读下去,结果什么也得不到诗歌浓郁的情感、跳跃的形象、凝练的语 言,决定诗歌教学的特点:反复朗读细细品味、启发联想、再现形象,其中教师的 引导作用是关键教师的讲与新课标提倡的学生探究性学习有机结合,让思考深 入,以求突破本课的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也达到了体味诗歌绘画美的目标五)比较阅读,剖析情感《再别康桥》是一首离别诗,写离别的诗句你知道哪些?试着比较异同 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寻找有关诗词名句,扩大课堂的容量让学生通过对比探究离 别之情的不同,体会这首离别诗不落窠臼的高明之处六)综观全诗,发掘诗歌的建筑美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 数上,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并听配乐朗诵,观看康桥美景课堂教学任务到此基本完成,已经达到了教学的目标,解决了教学的难 点、重点)(七)余音绕梁收束全文诗人离别康桥时不带走一片云彩,他离开人世时也不带走一片云彩,他走 得很匆忙,因为飞机失事,那一年他才 35 岁胡适饱含泪水写下《追悼志摩》:" 志摩走了,他带走了这个世界上的全部色彩……"诗人虽然过早地离去,但是他的名字、才气,他的诗情、他的浪漫却留在 了人世,他的《再别康桥》成了中国现代诗歌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留给人们无限的 遐想与仰慕在这种气氛的渲染下,老师与学生齐读《再别康桥》(配《人间四月天》 的主题音乐)在浓浓的诗意中结束对这首诗的学习留给学生更多的感染,更多 的回味以期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八)作业布置: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朗诵 并背诵徐志摩诗歌《沙扬娜拉》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徐志摩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这一声珍重里有密甜的忧愁――――――沙扬娜拉!(九)评价与反思《再别康桥》是一首精美的诗,因此,在说课方案中,我确立了朗读―鉴 赏――比较这一教学思路,将朗读和鉴赏作为教学的重点,尤其是采用了不同的朗 读方式,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朗读中从语言层面理解诗歌的内容,用心 去体验诗歌的情感,品味诗歌的语言和音乐美。
在教材处理上,摒弃一般的从诗歌 的开头讲到结尾的方式,从诗的中间入手,再说开头和结尾,这主要是根据诗的结 构特点来确定的直接抓住康桥的景物描写进行鉴赏,充分欣赏这首诗景中含情, 融情于景,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美我的说课结束了,因水平有限,有许多 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再别康桥说课稿 篇 2一、教学理念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开放自主协作,培养会学联想探索实践,鼓励善学二、教材研究1、学情分析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 浅,《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 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 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2、教材地位及作用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 文第一册即为诗歌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再别康桥》排在本 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读课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 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 美的熏陶的要求3、教学目标由于本诗是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在其它书籍和网络上有丰富的学习资源, 加上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及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位成:认知目标:品味诗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工具性)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自主探索、协作创新的能力研究性)德育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 力人文性)4.教学重难点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他们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依赖和对大语文环境下 自主学习能力的缺失,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教学重点 :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