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家学派得创始人-孔子.docx
4页儒家学派得创始人-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非洲首家孔子学院将落户肯尼亚中国与瑞典合作建立孔子学院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是我国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故乡 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是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 孔子的故乡课程标准要求:1:了解孔子的生平2: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3: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上的地位和影响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孔子其人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 孔子3岁丧父,16岁丧母,生活十分惨淡 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五十多岁时在鲁国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后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 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 于是,孔子开始专心从事文化教育活动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晚年对诗礼书易乐春秋进行了整理,是为“六经”,即儒家的经典,对发展儒家文化、繁荣学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孔子周游列国路线鲁定公13年,孔子55岁 孔子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
孔子在卫国住了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 鲁定公13年十月,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 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 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住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带弟子离开 鲁哀公3年,孔子60岁,去郑国,被人嘲笑,称之为”累累若丧家之犬” 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鲁哀公六年,孔子63岁,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 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做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 鲁哀公七年,孔子64岁,又回到卫国 鲁哀公十一年,孔子68岁,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卒 探究问题一:从孔子的生平中看看孔子的理想追求?孔子希望用西周的政治制度治理动荡变革的社会(礼)儒家学派创立的时代背景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前770年前476年),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开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社会大变革)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出现了土地私有.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文化上:私学的兴起,文化下移,“士”阶层的出现孔子创立儒家思想的目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有哪些?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礼、仁、“礼”的思想:、含义:“周礼”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礼的实践方法:“克己复礼”“正名”a、于社会: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贵贱有序的社会秩序b、于个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主要内容:尊尊与亲亲“仁”的思想、含义:“爱人”、方法:“忠恕”论语十则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忠”)人人三层内容:爱自己的亲人;爱朋友;其他人(有差别)、表现:对于统治阶级:“为政以德”民本思想对于普通人: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反映儒家注重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并主张将和谐的家庭的伦理扩展到社会上,从而来稳定社会秩序 )、意义:积极意义:体现了一种人道主义的精神、和谐的人际关系,爱护人民的主张;是忘我的、无私的、积极奋发的表现,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现实态度。
消极影响:仁必须与礼、义相结合,为封建的生产关系服务,带有局限性和封建性阻碍了社会的前进,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仁”“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忠恕”“礼”“克己复礼”“等级制度”“正名”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克己复礼为仁”:“人而不仁,如礼何?仁和礼的关系:孔子的教育创办私学:打破官方垄断办学的传统 教育对象:倡导“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对象,从而使文化教育下移教学实践:“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重视启发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强调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方法:强调学与思的关系,学习与复习的关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培养目标:强调弟子要有浓厚的参政意识“学而优则仕” 孔子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成为最负盛名的伟大教育家 三.孔子的历史影响1.国内:P26创办了私学,开创了“学在民间”的新模式,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建构与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主张“内圣外王”,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开明君主和政治人才的理想标准。
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渐成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国外:对亚洲: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对欧洲:明清以后,孔子学说被传到西方,论语被译成拉丁文、英文等,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儒家的“仁礼”学说内涵极其丰富 举凡社交礼仪、生活标准、政治秩序、风俗习惯,无不攘括在内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它强调社会责任与社会和谐 从消极的方面来看,它又极大地限制人的主观能动精神和创造欲望 这种两重性作用于孔子以后的悠悠岁月,造成中华民族崇奉公德,压抑私欲,强调义务,蔑视权利,以及安贫乐道,因循保守的社会心理特征 结束 4Word版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