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播类型、功能、过程模式.docx
4页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一切交往的实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过程,它直接表现为社会信息的流动和社 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它既是人的社会化意义建构行为,又是人际间或组织间发生、发展和维 持关系的基本机制对传播的思考一、 从词源上看,中文的“传播”在古代是两个词即“传”“播”,前者意为社会上下的信息 交流,后者本意是“播种”;“传播”作为一个词是中国近现代的事,表达某种事物的传 递和散播而“communication”在词源中是“分享”“交换”,引申为“交流”可见, 两者兼有信息流动的含义二、 传播学中“传播”的含义有几种说法:1、 强调“共享”,即传播的目的是要与他人共享信息、思想和态度2、 强调“互动关系”,即传播是社会的相互作用,产生社会关系,是社会发展的机理3、 强调“符号”,即传播是通过符号来传递和交流信息、思想、态度的行为4、 强调“劝服与影响”,即传播是带有目的性的行为,以影响他人为目的可见传播必然包括信息与流动两个基本要素,因此传播就是指信息的流动而人类社会的传播就是人的信息的流动过程,是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的类型从普遍意义上讲,传播分为非人类传播和人类传播,人类传播又分为非社会传播和社会传播, 非社会传播指人的自我传播,社会传播则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传播学所研究的传播是人类社会的传播,即人的信息流动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内向传播:也称自我传播、人内传播,是发生在一个人体内的信息交流活动是主我和客我 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在传播过程中,信息主体和信息客体是同一个人是人类最基本的传 播活动,是人类一切传播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人际传播: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的非大众传播媒介如、书信等进 行的信息交流活动具有直接性、随意性、私密性,反馈迅速和可控性强等特点它是组织 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基础组织传播:指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和交流信息的 过程,即组织内部成员间、组织间及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互动分为正规和非正规两种传 播方式协调组织内部成员联系、建立组织与外部环境联系、交流组织内部情感、满足其成 员的社会心理需求大众传播:此概念首次出现于194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宪章中传播学者德弗勒的定义,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 泛、迅速、持续不断地发出讯息,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者所要表达 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其讯息的传送广泛、迅速、连 续、公开;其媒介为机械媒介;受众广泛、成分复杂,具有多、杂、散、匿的特征;反馈间 接、零散、迟缓、具有积聚性。
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区别传播者不同:人际传播的传播者是非组织性的普通个人,而大众传播的传播者则是组织化的 专业传播者媒介不同:人际传播一般不借助媒介,而面对面进行传播,而大众传播则是通过复杂媒介, 技术性很强;传播内容不同:人际传播的内容一般是私人性的话题,主观性较强,而大众传播的内容一般 是具有公众性的新闻信息受众不同:人际传播中,传者与受传者的角色是交互的,互动性强,而在大众传播中,传者 与受众的地位比较固定,受众是隐匿的大规模社会公众,反馈具有延迟性;影响范围不同:小范围的,而大众传播则会在广大的社会范围产生巨大影响人类传播演进历史、动因、新技术1、 人类传播演进与新技术的关系新技术对媒介起到了核心推动作用在人类社会发展早期,人类凭借体语和简单的信号进行信息传递随着社会进步,语言、文字发明,促成了人类传播史的第一次伟大变革,从此信息借助文字 超越时空界限进行久远传布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和推广,更为人类传播提供了简便的载体,并使信息的大规模复制和 广泛传播成为可能近代科学技术促使电子媒介诞生,人类信息传播速度大为提升卫星和互联网技术使信息在 全球范围内快速流动,人类媒介的进步,使得人类以时间压缩空间成为当今时代最为鲜明的 特征。
相关理论: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讯息,新媒介本身的形式和技术特征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技术不是决定媒介发展的根本力量技术对媒介的影响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环境中进行的,不能孤立地看待技术在媒介演进 中的角色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所产生的信息传递需求,才是媒介演进的根本决定因素,推动着人类不 断改进技术,并迅速应用于媒介领域,从而不断提高人类控制和传播信息的能力2、 新技术应用于媒介领域的动因历史发展的需要,是历史必然例如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时期,新兴资产阶级需要通过印刷品,向市民阶层传递 资产阶级的思想和观念,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进行军事竞争的需要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利用广播的力量登上了国家元首的宝座,而同盟国则是利 用广播来削弱敌国的斗志,争取中立国的支持,鼓舞本国人民的斗志; 经济利益的需要工业革命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控制和管理手段无法满足大量的生产、销售和运 输的需要,控制危机的出现,导致了一场控制革命的兴起,集中出现了许多技术革新网络信息处理技术,加快信息流动速度,扩大信息流动范围,使企业生产和销售快速、流畅 运作动因处在多样变化过程中英国文化研究学者威廉斯认为,所有技术的创新和发展都是为了有助于已知的或已预见到的 人类实践,这是基本的意向因素,但是在技术发展过程中,其他不同意向也会介入。
例:网络的发明基于美国军事竞争意向,后来却随着企业和社会对于控制和管理的需要以及 人们对于娱乐和获取信息的需要,而被广泛地应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媒介进化与社会发展社会发展的信息需要是媒介进化的基本动力新媒介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新方式:麦克卢汉(造成社会结构和秩序的变化) 新媒介会形成新的信息分配秩序:知识沟,文化和社会秩序的深刻变化人际传播的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罗洛夫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人际传播的动机库利镜中我从个人和社会的联系说明人际传播的重要性,人际传播是“镜中我”的主要机制人的行为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通过与他人社会互动而形成他人对自己的 评价、态度,是反应自我的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认识自我自我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 与他人的联系: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自己对这些“认识”“评 价”的情感这些都需要通过与他人接触获得群体传播的相关概念和理论首属群体I I次级群体参考群体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曼提出,指个人用作评价自身、他人或社会事件标准的群体作用:推动个人按照群体规范行动;帮助人们对自己、别人、社会事件进行比较、评价;个人社会化以及个性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卢因群体动力论传播的功能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施拉姆等都提出了自己的大众传播功能理论一个社会要良性发展,充分发挥其积极功能,限制其负面功能,媒介素养教育正功能传播信息:连续不断向受众传递大量信息是第一功能媒介工作者作为“社会雷达”和“守 望者”,目的在于协助人们认识复杂的环境事物,使他们能进行充分调适 引导舆论:舆论是指社会公众共同的强烈持久的意见、态度和信念的总汇它的发生发展以 共同关注的问题为前提大众媒介的重要责任之一即做客观公正报道,将舆论引 导到有利于社会和人民的轨道上来教育大众:传播知识、科技等,传承文化遗产,丰富了大众教育的途径,促进成员社会化 提供娱乐:大众传播媒介提供的娱乐内容,起到了文化普及和社会解压阀门的作用负功能(1) 媒介在大众和现实之间插入了一个虚拟的媒介环境大众依赖媒介来认识世界,但媒 介所带来的事实是经过媒介有目的的选择的,并不能完全代表社会真实2) 媒介接触使人们满足于间接了解而远离现实,使人们从积极参与事件变成了消极旁观 事件;(3) 信息过量淹没了有用信息,使受众对信息感到麻木、冷淡;(4) 受众过多依赖媒介带来的间接交流,人际交往、互动减少,与社会、群体逐渐疏远;(5) 大众传播中的低级内容降低了受者的平均审美水平和鉴赏力,诱发了偏离或违背社会 规范的行为;(6) 跨文化传播中的国家主权问题。
大众传播给第三世界国家带来了文化、思想、政治冲 击,对社会制度构成威胁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麻醉精神说”大众传播产品将人们吸引到对事物的关注和讨论上,而不是采取相应的行动人们花了大量时间在讨论,逐渐满足于间接接触,不积极参与而是消极旁观信息大量涌入,对信息产生冷漠的态度受众过多依赖媒介带来的间接交流,人际交往、互动减少,与社会、群体逐渐疏远;媒介内容以工业社会产物的大众文化为主,以消遣为目的,对大众审美和鉴赏力造成不良影 响引申:“电视人”“容器人”将自己的思想完全与媒介内容相连接,行为方式等一切都源于电 视,自我内化、心里封闭,变成媒介信息的“容器”媒介素养教育抑制此不良影响李普曼及拟态环境、刻板印象美国政治学家和新闻工作者,代表作《舆论》《自由与新闻》,分析了新闻的性质和选择过程, 提出了 “拟态环境”“刻板印象”的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强大影响力因此他是探 讨大众传播宏观效果的学者之一拟态环境大众媒介通过对象征事件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重构,向人们提示了一个与现实环境有偏差 的信息环境这一 “拟态环境”制约人们的认知和行为,而人们对“拟态环境”反应却直接 作用于真正的现实环境人们对超过自己直接感受范围内的现实,虚拟环境、假环境,大众媒介创造,不尽一致, 间接感知,当作真实,影响态度和行为,依赖于了解客观事物,不能避免偏差。
刻板印象拟态环境使得人们对特定的事物产生了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并伴随着价值判断和 好恶感情,即刻板印象形成刻板印象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人们 对新事物的接受,具有一定的社会控制作用认识事物,概括、归纳、推理,选取典型,大众媒介为刻板印象负责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波洛的传播过程观传播是由多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组成的动态且有结构的信息流动过程传播是一种动态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传播过程是复杂的结构体,其基本单元存在于互动的多元关系传播过程的本质是运动,各要素和关系相互影响和变化拜托早期传播研究的静止、封闭、孤立、微观的缺陷,走向动态、开放、联系和宏观模式及其功能模式是对客观事物直观而简洁的描述,它是理论的简化形式,可以向人们提供客观事物的整 体信息传播模式则是对传播过程和机制的简约化描述,反映其中的要素、环境及相关变量的关系构造功能:揭示各系统之间的次序及其相互关系,从而获得对事物的整体认识;简化功能:使传播研究者跳过一些要素,简化步骤,直接抓住问题的本质;解释功能:解释尚未明了的问题,获取对未知关系的认识;启发功能:启发探知新的未知的方法,引导人们关注某一要素的核心环节;预测功能:为估算不同结果发生的概率提供依据,预测事物的过程与结果。
线性传播模式及其主要缺陷拉斯韦尔及5W模式认为传播过程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传者和传播效果五个要素和环节组成是传播学中的经典传播过程模式,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范围和层面显示传播过程是一个具有企图影响受众的目的行为过程,属于说服过程高估传播效果、忽视反馈要素的缺陷申农一韦弗的线性传播过程信息论创始人申农及其同事韦弗于1949年提出信源:发出讯息发射器:将消息转变为信号以适合传播渠道使用信道:传递信号接收器:将信号重新恢复成消息信宿:消息的目的地负功能:噪音干扰信息的传递,导致了所传信息与所受信息之间的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