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7).doc
4页xx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7) (一)态度 1、定义: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响的倾向性 2、实质: ①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响本身 ②态度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③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3、态度的构造 ①认知成分、②情感成分、③行为成分 (二)品德 1、定义: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表达,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标准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拟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2、实质: ①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标准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 ②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3、心理构造: ①道德认识——个体品德中的核心局部 ②道德情感——直觉的、想象的、伦理的道德情感 ③道德行为——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技能、习惯) (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1、相同点:实质相同、构造一致 2、区别: ①范围不同:态度大;品德小 ②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态度有五种水平(承受、反响、评价、组织、性格化);品德是价值观念性格化时的稳定态度. (一)品德开展的阶段理论 1、道德开展阶段论(皮亚杰 瑞士) ①10岁以前,他律道德 ②10岁以后,自律道德 2、道德开展阶段论(两难法) 柯尔伯格 美国 三水平六阶段: ①前习俗水平: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②习俗水平: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③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二)中学生品德开展的根本特征 1、伦理道德开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①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②自我意识增强 ③道德行为习惯逐步稳固 ④品德构造更为完善 2、品德开展由动乱向成熟过渡 ①初中阶段品德开展具有动乱性 ②高中阶段品德开展趋向成熟 (一)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依从→认同→内化 (二)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1、外部条件(家庭的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个体其他因素)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典范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选择阶段→赞赏阶段→行动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1.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 A.模仿 B.从众 C.认同 D.内化 答案:D 2.“典范学习”的教育效应最适合的心理学解释理论是() A.强化说 B.认知失调论 C.从众说 D.观察学习理论 答案:D 3.爱国主义情感属于()的道德情感。
A.直觉的 B.想像的 C.行为的 D.伦理的 答案: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