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爱伦-坡的现代美学思想.docx
2页浅析爱伦?坡的现代美学思想 浅析爱伦?坡的现代美学思想 摘要:爱伦坡作为世界文学大师,他对法国象征派诗人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坡独创性的文学理论对法国象征派诗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象征派诗人的很多理论都与他有所关联,比方波德莱尔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美女之死;特殊美;现代美学 爱伦坡在他的著作?创作的哲学?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美女之死〞这一主题他在文中指出:“忧郁是所有诗的情调中最正宗的〞,而“死亡〞那么是所有忧郁的题材中“最为忧郁的〞,因此,“当死亡与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最具诗意爱伦坡由此得出结论“美女之死无疑是天下最富诗意的主题〞 这种审美态度在作品中多有表达以坡的代表作?乌鸦?为例,这首诗的发表为坡在世界文坛上赢得了一席之地乌鸦?集中表达了他的诗歌创作理论这首长篇叙事诗共一百零八行,采用坡惯常用的题材即“美人之死〞,表现了美女的夭亡和失美的忧伤诗歌表达的是一个恋人在黑夜哀伤已故情人的故事全诗笼罩着一片哀怨恐怖的气氛,乌鸦这个意象便是主人公内心世界忧郁绝望的象征,乌鸦啄食着爱伦・坡的心,黑暗吞噬着坡的灵魂 爱伦坡作品中经常出现“美女之死〞的情节。
他的作品中典型化的女性形象通常是一个美丽的少女或少妇,她们都有金黄色或是乌黑发亮的长发,苍白的皮肤,光洁如大理石的双手,高高的额头和明亮的眼睛,等等这些女性的名字如海伦、尤拉丽、安娜贝尔和莱吉亚等,无一不是悦耳动听的,而且常常与“光明〞有关与之相对应的,爱伦坡作品对女性的描写也常常使用radiant、gleam等词我们可以从中体味到爱伦坡对理想女性的定义具体到?莱吉亚?中,爱伦坡对莱吉亚的外貌有着细致入微的描写,从前额、皮肤、头发、鼻子、嘴巴、脸庞、牙齿、下巴一直到眼睛,无一遗漏可以说这是爱伦坡所有作品中对于美女形象最完整、最细致的描写莱吉亚的脆弱、纯洁和美丽,正是爱伦坡心目中理想化的,甚至是神化了的女性美的完美表达但在爱伦坡的作品中这些美女的归宿都是死亡 爱伦坡之所以在大量作品中对“美女之死〞这一主题不厌其烦地进行刻画,源自他带有浓郁的个人色彩的“令心灵颤抖〞的美学原那么坡的故事根本上都分为两个局部:一局部描写美女及其死亡,而另一局部那么刻画表达者,也就是悼亡的恋人的反响与思念他并不仅仅把笔触局限在“美女之死〞本身,而是详尽地刻画了悼亡恋人的复杂感受,描绘了追求永恒的美时那种“强烈的纯洁的激昂〞,使死亡与美在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正如莎士比亚让罗密欧与朱丽叶双双身死的结局所带给众人的震撼,爱伦坡的“美人们〞之所以让人心颤也是由于她们的命运有什么比洁如白玉的美人更能象征理想、美德和纯洁的情感――比方屈原在?离骚?中所写的香草美人,而又有什么比死亡更能代表黑暗、悲惨和无奈的?美女与死亡的结合一方面表现出了如同把鲜花片片揉碎的强烈震撼的悲剧性的美学效果,一方面那么表达了作者对于理想与现实,美丽与命运的深深感触为了到达这一目的,他不惜以理想化美女死亡的代价来达成对美的感受的提升典型如?睡美人?就是这样一首咏死之诗爱伦坡先将背景设定在一个幽静的山谷,接着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少女伊雷娜的安详睡态,其中“怎样看也不会睁开眼睛〞、“安睡着的灵魂〞、“你的苍白〞的描写把人带入深沉的痛境在诗的后半局部,诗人把沉睡与死亡联系到一起指出伊雷娜将永远沉睡,再也不会醒来,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伊雷娜死亡的极度悲哀之情同时也是对“红颜薄命〞的世态常情的感触 波德莱尔的让人几乎不能理解的“特殊美〞也是来源于“美女与死亡〞的结合传统的浪漫的诗人会费尽心思地去描写其在水一方的伊人是如何的闭月羞花,如何的沉鱼落雁,叫人迷恋而不能忘然而在波德莱尔的?腐尸?中,诗人却借助想象来描写他深爱着的美人的一具腐尸。
试想有哪一个美人能躲得过衰老和死亡,无论你如何的羞花,如何的落雁,终免不了日后的老丑之态正如莫泊桑的?项链?所写,现实与命运常常会将美貌摧残所以诗人说“到时候,我的美人哟!告诉蛆虫,它们定会把您吻吞;旧爱虽然解体,但我已保存了爱的形姿和神髓!〞越是爱的深切越是感到生命的残酷,波德莱尔通过献上这样一朵丑恶之花,由此来表达自己热烈的特殊的爱情观这种反传统的表达方式来自于作者对社会的一种绝望,一种歇斯底里,来自于苦闷、彷徨、对抗等情绪的反映这些情绪在我们看来是忧郁、悲观的,但是波德莱尔却恰恰认为“愉快是美的最庸俗的饰物,而忧郁才可以说是它的最光芒的伴侣,以至我几乎想不出一种美是不包含不幸的〞波德莱尔的腐尸之美也是“美女与死亡〞结合的产物,但是波德莱尔的表达那么是近乎疯狂的恶魔式的激荡 可以看出,波德莱尔的美学观念是受了爱伦坡的影响,爱伦坡作为美国浪漫主义早期诗人,他与波德莱尔等象征派诗人有着很多共同的地方,其最深远之处就在于坡的美学观念对于波德莱尔的影响,二者可以说是传承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董衡巽.美国文学简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54. 【2】 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M].郭宏安,译.桂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81. 【3】 姚乃强.西方经典文论选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4】 波德莱尔.恶之花[M].郭宏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