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环境规划方案.docx
12页1总论1.1规划背景和意义 11.2规划的编制依据 11.3规划的基本原则 11.4规划的期限和范围 22环境现状与问题2.1基本情况 22.2 水环境质量现状 63环境建设发展预测3.1水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73.2社会经济发面面临的主要问题 83.3 环境管理方面面临的问题 84水环境建设方案4.1水资源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84.2水资源保护措施的建议 85经费预算5.1污染源防治工程 115.2饮用水源防护工程 115.3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115.4环境监管能力建设 115.6环境宣教基地建设项目 121总论1・1规划的背景和意义环境保护规划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环境决策在时间、空间上 的具体安排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步入了改革发展 的快车道,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县环境压力也越来越大为了全面落实 科学发展观,坚持和谐有序发展,改善环境质量,推进和谐00建设,制订环境保护规划, 切实保护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提高环境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2规划的编制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 2015年1月1日实施;(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3)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5)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6)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7)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12);(8)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9) 《甘肃省环境保护条例》(2004);(10) 《甘肃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999-2050)》(1999)(10) 《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2011);(11) 《兰州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2011);(12) 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划和标准。
1.3规划的基本原则1.3.1预防优先,防治结合坚持源头控制,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政策和规划的研究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环境容量; 坚持环境优先,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全过程预防,在生产、流通、分配和消 费的各个环节融入环境保护;坚持高效治理,不断提高治污设施建设和运行水平;努力还清 旧帐,加快解决历史遗留的环境问题,消除环境安全重大隐患1.3.2统筹兼顾,突出民生坚持统筹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统筹县城和农村环境保护,兼顾需要与可能,合理配置 公共资源坚持以人为本,优先考虑解决群众反映强烈问题,将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 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和自然生态保护等问题摆上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加大预防、保护 和治理力度,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增加人民福祉1.3.3因地制宜,分类管理坚持因地制宜,在不同地区和行业实施有差别的环境政策,突出目标指标的区域差别, 实施区域性、特征性污染控制坚持开拓创新,实行有区别的环境保护目标,在经济条件允 许的乡镇,鼓励采取更加积极的环保措施,鼓励积极探索富有地方特色、适合当地情况的环 保模式,同时要加强经济落后地区环保基础设施与环保能力建设1.3.4依靠科技,创新机制加强农村环保适用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重点开发低成本、有效实用的环保新技术, 积极探索适合不同区域特点的治理技术与经验,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以技术创新促进农 村环境问题的解决。
积极创新农村环境管理政策,优化整合各类财政资金,探索推广各种有 效的社会资金投入机制和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运行模式,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 入和运行机制1.3.5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农村经济条件相对薄弱,要发挥各级政府主导作用,强化环境保护的国家意志,落实政 府责任,加强部门协作,力争做到目标、任务和投入、政策相互匹配鼓励全社会参与环境 保护,促进企业履行环境责任,加强环境信息公开和舆论监督,形成政府、社会、企业相互 合作、共同行动的环境保护新格局1.4规划的期限与范围1.4.1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2015-2025年其中,近期为2015-2020年,远期为2020-2025年,远景为2025年以后1.4.2规划范围所辖的县城以及农村地区1.4.3规划目标到2025年,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重点流域和区域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和农村饮用水水质得到改善;重要 生态功能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功能保持稳定;建立起满足保护生态环境安全要求的环 境监管体系,具备应对突发性环境事件的响应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良好的环境基 础,为全县社会经济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2环境现状与问题2・1基本概况2.1.1地理位置2.1.2自然环境2.1.2.1地形地貌属甘肃黄土高原西部丘陵、河谷盆地区,为黄土高原经长期侵蚀、冲积、洪积形成的山、 川两大地貌,地势南高北低,中部凹,呈马鞍型境内山岭起伏,沟壑纵横,地形破碎,大 致可分为三个地貌类型,即西南部山区、东北部山区和中部盆地区1) 西南部山区为伸入黄土高原的祁连山系东延余脉,地势陡峭,山体呈西北至东南 向,长约45公里山地被马衔山以北断裂带分割为平行的两条山岭,南侧为马衔山,北侧 为兴隆山山岭海拔在2400〜3700米之间,山麓平直,相对高差1000米左右山区降雨充 沛,林木郁闭度较高,在黄土高原区如嵌入茫茫“黄土海”中的“绿岛”马衔山主峰海拔3670 米,设有马衔山林场,为跨乡的林业管理部门;兴隆山最高处3250米优越的林区生态环 境使兴隆山成为兰州市近郊的一处避暑旅游胜地2) 东北部山区是华家岭、铁木山隆起的西延部分,山岭呈西北至东南走向,海拔 2300〜2400米,属典型的黄土丘陵地貌,新老黄土层厚数米到百米,沟谷中偶见砾卵石层 分布区内梁峁起伏,沟壑纵横,降雨稀少,植被稀疏,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北部黄河沿岸, 因构造上升运动,形成峡谷和盆地,主要有桑园峡、大峡、乌金峡及青城河谷地。
3) 中部盆地区属中新生界迭置断拗盆地,海拔1450〜2100米,是黄土地区经长期侵 蚀、冲积、洪积形成的川平地,间有梁峁丘陵地貌由于四周环山,故称为00盆地地势 由西南、东南、东北向西北倾斜,近南北走向,南高北低,南北宽14〜16公里,东西长35〜 40公里包括城关-三角城-夏官营盆地、连搭-定远盆地、和平盆地、金崖-来紫堡河谷地等, 平川盆地间被黄土丘陵沟谷隔开,耕地呈台阶状分布2.1.2.2 气候属温带半干旱气候月平均气温七月最高,为18.9°C ;十二月最底,为-7.8°C历史记录 最高气温为35.8C,出现在2000年7月2日;最低记录为-27.2C,出现在1975年12月 13日全县由于地形复杂,海拨高差大,降水量不均东北部地区,年平均降水量300毫 米,最高月平均降水为八月份65毫米,最低为十二月份0.4毫米;西南部地区,年平均降 水量500毫米,最高月平均降水为八月份105毫米,最低为十二月份2.5毫米;中部地区, 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最高月平均降水为八月份81.6毫米,最低为十二月份1.4毫米 2.1.2.4动植物分布全县动植物资源丰富,森林面积43万亩境内除农作物之外的植物有1199种,野生动 物160余种,野生动植物主要分布在兴隆山和马衔山。
县内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 动植物资源丰富,堪称一座天然生物园,其中野生植物有1022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 濒危植物有星叶草、桃儿七、膜荚黄芪3种;有野生动物160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马麝、 金雕等2.1.2.3水资源分布概况境内流域面积1202.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6.4%地表水年总径流量5349万立 方米,地下水总储量约为9.4亿立方米境内主要径流为:(1) 黄河一一流经兰州盆地进桑园峡入境东流,桑园峡全长21.8公里,其中有12 公里在县境内从虎头峡北到乌金峡峡门上,长39公里,是,皋兰县、白银市间的界河, 沿途有柳沟河、苑川河、桑园峡、烧炭沟、麋鹿沟、红沟、大浪沟、苦水沟等水流注入2) 苑川河——属黄河一级支流,是县内最大的河流上游称水坡河,源于临洮县 站滩乡胡麻岭北麓的泉头村,向北流至龙泉乡刘家嘴入县境,过水坡水库至高崖3) 苟家河一一也称新营河,是苑川河上游重要支流有二源:一源称魏家河源于 黄石崖,东流经苟家坪;一源称祁家河亦名黄坪河,源于马寒山之石棺材山梁北侧,东流有 清水河注入二河于大庄汇合,东流人高崖水库4) 龛谷河一一是苑川河支流,源于马寒山,流经00盆地东侧,至接驾嘴流人苑川 河。
龛谷河上游汇集了马寒山主峰以东至黄石崖之间的黄崖沟、骆驼岘沟等支流的水流,北 流切穿兴隆山,形成龛谷峡北流经小康营人00盆地,汇徐家峡河向北注入苑川河,全长 30公里2.126自然保护区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境内,是国家“AAAA”级旅游胜地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 护区地处地处东经10350,-10410,,北纬3538,-35坐落在西南隅,南靠临洮,东临定 西,西北与兰州毗邻,属祁连山的东延余脉保护区总面积约33301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 10.1%保护区地处东亚大陆内地,按全国自然区划气候分类为东部季风区,大陆性气候显著, 属高寒半湿润性多雨气候在冷湿的气候条件下,区内形成不同类型的植被,阴坡、半阴坡 生长着山地暗针叶林,青海云杉为建群种,这些云杉古老粗大,遮天蔽日,林冠盖度达70%, 林内阴暗潮温,沟谷中溪水常流;阳坡、半阳坡生长着落叶阔叶林,以山杨、白桦、辽东栎 为建群种,由于过去屡遭砍伐,形成比较低矮的次生林保护区的森林植被郁郁葱葱,使兴 隆山如同黄土海洋中的一座绿色岛屿2.1.3人文环境2.1.3.1行政区划与人口辖8镇15乡(国家发展改革试点镇1个,省级重点镇3个,市级建设重点镇4个),268 个村和4个社区,1617个村民小组,43.7万人。
有汉、回、蒙古、壮、东乡、维吾尔、藏、 满、土、朝鲜、苗等13个民族,少数民族占人口总数的1%,主要为回族2.1.3.2经济状况2013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40.88亿元,同比增长13.08%;其中:第一产业9.38亿 元,同比增长5.57%;第二产业21.78亿元,同比增长17.87 %;第三产业9.72亿元,同比 增长10.91%三次产业的比重为23:49:2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68亿元,同比增长32.1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97亿元,同比增长13.25%;地区性财政收入达到4.86亿元, 同比增长16.32%,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16亿元,同比增长9.39%;完成财政总支出14.08 亿元,同比增长19.58%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8663元,同比增长14.2%;农民人均总收入3155元,同比增长14.8%2.1.3.3社会发展2013年,全年新开工和续建项目120家,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7亿元,同比增 长28%;全县消费品市场商品供应充足,需求稳步攀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亿元, 同比增长14%;完成地区性财政收入4.8亿元,同比增长16%;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 通信业增加值1.6亿元,同比增长10%;全县有学校306所,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8%;全 县有卫生机构360所,其中县级8所、乡级卫生院21所、厂矿卫生所站10所,村卫生所 268所,个体诊所53个。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605人,累计对4.9万人城乡低保户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35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