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历史-高中历史笔记(完整版).doc

78页
  • 卖家[上传人]:yanj****uan
  • 文档编号:333493488
  • 上传时间:2022-09-0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65KB
  • / 7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PS:本资料由学生折扣购物平台-超值线报独家整理下载地址(复制网址用浏览器打开)https://fir.im/b5zf新用户下载超值线报首单0元 ,想要什么学习资料都可以在里面挑选,第一单全免费领红包:支付宝首页搜索“7104834”即可领取支付宝红包哟领下面余额宝红包才是大红包,一般都是5-20元 支付的时候把支付方式转为余额宝就行呢  每天都可以领取哟! 记不住领红包的号码 可以截个图保存到相册天天领必修一课堂笔记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 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 元朝: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 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2年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夏商周时期)1、早期的政治制度:(1)夏朝:启继位后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2)商朝: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是商朝政治的两大特点(3)西周:武王伐纣,在河南牧野之战中击败商朝,建立周朝,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

      之后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A.含义:周天子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子弟和功臣,使他们成为一方诸侯的制度B.对象:王族(又叫姬姓贵族,如晋国、燕国、鲁国)、功臣(如齐国)、先代贵族(如宋国)C.核心:分封土地和人口D.权力:在诸侯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任免官吏、征收赋税、制定法律、召集军队等)E.义务:政治上服从,经济上定期纳贡,军事上提供军赋和力役,保卫周天子安全F.影响:维护了西周政治的稳定,扩大了周朝疆域但地方权力过大,却导致春秋战国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G.发展过程:确立并成熟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趋于瓦解▲宗法制(“人道亲亲也”)A.含义: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B.核心:嫡长子继承制(正妻生的第一个儿子)C.特点:注重血缘宗族关系、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分配政治权力、确立严格的大宗和小宗体系D.结果: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等级制度E.影响:▲对古代社会而言:维持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与团结,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特权地位▲对现代社会而言:宗法制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形成民族凝聚力但它过分强调尊卑等级和血缘亲疏,与我们现在倡导民主平等相违背。

      F.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实施法则2、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结合(如商朝的占卜)(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贵族政治)(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地方分权)二、秦朝以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古代最基本的政治制度)1、含义:专制主义又叫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是中央管理地方的一种模式2、基本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3、演变过程(重要)(1)第一部分: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君权与相权的关系)皇帝制度▲由来:嬴政认为自己的功绩超过三皇和五帝▲发展过程:秦朝确立、清朝军机处的设立达到鼎盛、临时约法正式废除▲特点: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产生(天下事无论小大皆决于上)▲地位: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A.秦朝:实行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名称职责: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批阅奏章、太尉主管军事九卿:奉常主管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宗正主管皇室事务、少府主管皇室财政、太仆主管宫廷车马、郎中令主管宫廷警卫、卫尉主管宫门屯卫、廷尉主管司法、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治粟内史主管国家财政(此外还有地位与之相当的主管京畿治安的中尉和主管宫廷工程建设的将作少府)▲特点:各司其职、互相制约、均由皇帝任免调动前提:秦朝“大一统”政体的形成★过程:▲灭六国(1)时间:BC230年——BC221年(2)条件:A.商鞅变法壮大了秦国的军事经济实力,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B.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合的加强为统一准备了条件C.秦王嬴政个人的雄才伟略D.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人民渴望统一3)过程:韩赵魏楚燕齐、先易后难、远交近攻、离间计等(结合地图)▲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和直道A.概念:匈奴是秦汉时期活跃于北方的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奴隶制政权秦长城是连接秦燕赵长城基础上形成的直道是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连接首都咸阳与九原(结合地图)B.目的:抵御匈奴民族的南下(西起临洮,东至辽东)C.评价:长城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匈奴民族的南侵,有利于中原地区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生产力的发展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但她并没有真正起到抵御匈奴的作用,反而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南征岭南,修建灵渠A.地点:岭南指五岭以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的两广地区百越民族)灵渠位于广西兴安B.目的:为平定岭南服务C.时间:灭六国后,公元前214年D.作用:灵渠的修建第一次沟通了湘江和漓江,间接地连接了长江和珠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后在岭南地区设南海、桂林、象郡,这是岭南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端▲平定西南夷:云贵高原正式归属中央政府★影响:扩大了帝国的规模与版图,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

      三省六部制▲名称职责: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特点:三省之间分工明确互不统领互相制约,体现分权制衡原则(注意与美国三权分立的比较) ▲影响:一方面三省之间互相合作,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另一方面,三省之间互相牵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B.汉朝:汉初,汉承秦制,丞相拥有相当大的权力汉武帝时开始削弱相权:如频繁更换丞相、破格选用低微士人、设立“中朝”决策机构C.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后期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身份等同于丞相D.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即在皇帝下面设立中书门下(俗称政事堂),职务相当于宰相,另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分割丞相的行政权、军事权和财政权内阁制度▲原因:废丞相后皇帝政务缠身▲特点:内阁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助理机构,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的正式机构,其职权范围也始终不明朗,并受司礼监太监的牵制(明后期内阁地位较高)▲比较:西方的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是民主的象征中国的内阁是皇帝的助理机构,是君主专制的产物E.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军机处▲原因:最初为适应西北军务需要,后为强化皇权的需要▲特点:(1)军机处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依样画葫芦)(2)机构简单、办事效率高、政治决策封闭性▲影响:军机处的设立,不仅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也标志着皇权得到空前强化F.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总结: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皇权不断加强,即君主专制2)第二部分: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郡县制▲时间:春秋战国已经出现,秦朝推广到全国▲设置: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郡下设县,和县同级的设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叫道县下设乡,乡下设里和亭▲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意义: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A.秦朝: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B.汉朝:汉承秦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后被汉武帝废除,汉末州、郡、县(州设立于汉武帝时期,起初为监察机构,汉末正式演变成行政机构) C.唐朝:道、州、县D.宋朝:路、州、县E.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行省制▲时间:元朝创立,沿用至今▲设置:全国设10个行省(我省隶属江浙行省),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另有中书省辖地(首都大都一带)、宣政院辖地(西藏、四川、青海部分地区)▲中央节制行省的措施:①行省民政要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必须呈报枢密院②没有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③行省官员要定期向皇帝述职④实行省官互迁制度⑤设置监察机构进行监督▲意义: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当今的地方行政设置产生了影响。

      F.清朝的边疆政策▲基本原则:(1)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2)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如雍正帝在西南地区大规模改土归流)▲主要机构:理藩院▲特点:因地制宜(如康熙帝采取武力平定三藩和噶尔丹叛乱,收复台湾;雍正帝在西南地区大规模改土归流;乾隆帝欢迎蒙古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影响:清朝的边疆政策奠定了近代中国疆域的基础,推动了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融合,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总结: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即中央集权3)第三部分: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A.设置:▲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地方设监御史▲汉朝:中央设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汉武帝在全国设立13个监察区域,各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唐朝:御史台;▲宋朝:提点刑狱司、通判;▲明朝:锦衣卫、东厂、西厂▲清朝:都察院B.影响:监察体制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但从本质上讲,监察体制是专制制度的体现,实际效能必然有限4)第四部分: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A.世官制:(龙生龙,凤生凤)▲时间:先秦时期▲特点: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世袭产生、注重血缘关系B.察举制:(举孝廉)▲含义:由官吏查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时间:两汉时期,汉武帝创立▲特点:注重德才兼备▲演变:魏晋时期演变为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出身九品中正制▲时间:魏晋时期▲内容:地方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德才进行评定,区分九等。

      中正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依据▲危害:容易造成世家大族垄断官场,而出生卑微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做大官的现象上品无寒门,下品无贵族)C.科举制:(学而优则仕)▲含义: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注重考试成绩)▲发展过程:①隋朝创立:隋文帝开始分科取士,隋炀帝创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②唐朝完善:唐太宗提高进士科的地位,武则天首创武举、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科考③宋朝改革:形成乡试、省试、殿试三级科举制度④明朝僵化:实行八股取士,考试内容限定在四书五经(南宋朱熹后)⑤清末废除:1905年废除▲作用:①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②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③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④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⑤但明清八股取士不利于培养具有进取精神和创造意。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习题:7.2 投影与视图.docx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习题:4.3 全等三角形.docx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习题:2.2 分式方程.docx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微专题 第二章 结合传统数学文化考查一次方程(组)的实际应用.docx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课件:考点知识梳理 2.2 分式方程.pptx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考点知识梳理 8.1 统计.docx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考点知识梳理 5.2 第3课时 正方形.docx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习题:6.3 与圆有关的计算.docx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习题:1.4 二次根式.docx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平均数3-北京版 (共15张PPT).ppt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鸡兔同笼人教新课标(共20 张ppt).pptx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第三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第2课时常见的数量关系|苏教版|苏教版 (共9张PPT).ppt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第六单元 运算律 第8课时 相遇问题|苏教版 (共8张PPT).ppt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考点知识梳理 3.4 第2课时 二次函数性质的综合应用.docx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考点知识梳理 2.1 一次方程(组).docx 2025年中考数学一轮复习专题15 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3大模块知识梳理+9个考点+5个重难点+1个易错点)(原卷版).docx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平均数2-北京版 (共13张PPT).ppt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利用平移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ppt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第一单元1.4解决问题 人教新课标(共12张PPT).pptx 四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第三单元 小数乘法 第3课时 街心广场|北师大版 (共13张PPT).ppt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