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市口岸中心小学校园文化阐释.doc
6页泰州市口岸中心小学校园文化阐释 校园文化是学校自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涉及学校的老式、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多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也涉及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提高师生员工的凝聚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心智,增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历史回眸 泰州市口岸中心小学始于前清举人李庆元、沈少生开办的“崇化书院”,光绪27年,奉令改为“蒙养学堂”,光绪32年为“公立崇正初等小学” 1926年春,姚序东向社会集资在口岸岳王庙创立“私立口岸高档小学”;1939年春,学校改名为“口岸模范小学”;1942年秋起,开始有地下党活动,支部书记赵鑫源在师生中发展党员20多名;1946年学校改名为“口岸镇国民中心小学”;1948年9月,口岸解放,人民政府接管了学校,1952年春,学校改为“口岸区中心小学”,后随行政体制的变化,校名也先后变为“泰兴县口岸公社中心小学”、“泰兴县口岸乡中心小学”、“泰兴市口岸镇中心学校”、“泰州市口岸镇中心学校”、“泰州市口岸中心小学”。
二、校园文化理念系统 (一)办学目的:构建师生和谐发展的乐园 (二)育人目的:培养有责任心、进取心的阳光少年 (三)校训:求真、为善、爱美、创新 1.求真真者,非假也我们将其含义概括为:真理、真知、真情、真人求真”旨在倡导教师用真情教育孩子,追求真理,学习真知;学生在追求真理、学习真知的过程中,孕育出对美好事物、对自我和她人、对祖国和世界等的美好情感 真理马克思主义觉得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对的反映 真知对的而深刻的结识,并且真实毛泽东《实践论》:“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真人品行端正的人;广泛知晓天理和真理的人《庄子·大宗师》:“有真人而后有真知颜师古注引李奇曰:“真人,正人也 2.为善善,好、美好为善:犹行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倡导有善心、同情心,会感恩;有善行,助人为乐 《国语·晋语》:善,德之建也《论语·述而》: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爱美美学觉得,人对自己的需求被满足时所产生的愉悦反映,即对美感的反映我们盼望师生在求真、为善的过程中,欣赏和发明出美的普遍本质的多种具体体现形态,涉及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等,懂得欣赏和体现心灵美。
社会美:常常体现为多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它涉及人物、事件、场景、某些劳动过程和劳动产品等的审美形态,是社会实践的直接体现 自然美: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自然性指自然的某些属性、特性,即人的感官所能辨认的或实践中肢体所能运用的那些自然原有的感性形式 艺术美:是生活和自然中的审美特性的能动反映,是审美意识的集中物态化形态它的特性在于具有审美功能,能给人以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的最为纯正的美的愉悦和享有 心灵美:人的精神世界的美社会美之一是人的本质力量的集中体现,是人类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在教育、学习、磨练以及同假、恶、丑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受特定期代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制度、道德准则、文化发展状况的制约,涉及思想意识的美(如对的的立场、观点、措施、崇高的抱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等),道德情操的美(如情感、操守、风格的美等),精神意志的美(如进取精神、发明精神、顽强意志、崇高气节的美)、智慧才干的美(如高度的文化素养、知识才干、聪颖睿智等)孔子提出“里仁为美”,墨子觉得“务善则美”,孟子觉得“充实善信”是美德之人,只有善的、诚实的、有学问的人,心灵才是美的。
4.创新创立或发明新的创新从哲学上说是人的实践行为,是人类对于发现的再发明,是对于物质世界的矛盾再发明创新是人类特有的结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档体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但愿师生敢于创新,不断求索,开创口岸中心小学的教育新天地 《南史·后妃传上·宋世祖殷淑仪》:“据《春秋》,仲子非鲁惠公元嫡,尚得考别宫今贵妃盖天秩之崇班,理应创新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说:“能对的地提出问题就是迈出了创新的第一步 (四)校风:崇化、厚德、博学、笃行 1.崇化我校的前身是清末的“崇化书院”崇化,崇尚、履行教化教化,教育感化,也指环境影响,体现我校环境育人的理念 《礼记•经解》:“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史记•三王世家》:“传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中,与之皆黑’者,土地教化使之然也 2.厚德心胸广阔,重公轻私,谓之厚德,亦指增厚美德以深厚的德泽育人,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学识哺育学子成人、成才 《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3.博学意谓为学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
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干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4.笃行切实地去实行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笃行”是为学的重要阶段,在学有所得的基本上,努力践行所学,做到“知行合一” (三)教风:兼爱、弘毅、精业、善导 1.兼爱兼爱不仅是墨子思想核心理念,也是孔子对学生持民主平等、鼓励欣赏教育思想的体现,表白教育教学以平等为基石,以爱为出发点 《墨子•兼爱中》:“使天下兼相爱《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2.弘毅弘毅”指的是广阔、坚忍的品质、态度,是引领学生成就道德品质和协助学生提高知识素养的必要条件 《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3.精业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秉承敬业、专业、精业的精神,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以自己的崇高品质行为去影响塑造、渍染熏陶学生 《论语》:“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善导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让她们去思考、去创新,从而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动机。
《老子》:“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孟子•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四)学风:乐学、好问、明理、致用 1.乐学乐于学习,把学习当成爱好;善于学习,掌握基本的、必要的学习措施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愉悦,树立信念 《论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2.好问不懂就问,善于质疑,有所不明就要追问究竟,通过观测、查访、思考、合伙,努力谋求答案 《论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明理明理而修身,在学习中明察事理,懂得道理,启迪智慧,积淀科学人文素养,形成对的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荀子•修身》: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舜《大学》:“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4.致用积极积极学习,在做中学,在用中学,在学中用,在实践中探究发明,不断锤炼自己的能力 《道德经》:“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论语》:“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三、校园文化形象系统 校徽阐释: 1.局部图形是校园中古银杏树的剪影,又似“口小”的字母“K”、“X”;闪烁的星星似小朋友们在眨着渴求知识的眼睛,又寓意群星璀璨,体现小学启蒙教育的特点。
2.圆形外框和内框,似一种环形跑道,象征求知永远,没有起点和终点,每一处都是起点和终点又似一种句号,但愿教师们在口岸中心小学为自己的教育生涯、学生们为自己的小学生活画上一种圆满的句号 3.蓝色的外框,清新、悦目,象征蓝色的海洋,寓意学海无涯,师生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绿争的树影,象征着生命,也指绿色生活、绿色课堂、绿色校园,寓意平安、和谐,生机勃勃、春机昂然绿蓝结合,寓意青出于蓝胜于蓝天其她应知内容: 1.班、室、职有关工作简介 2.熟悉16条指标 3.有关法律法规:《课程改革纲要》、《江苏省学校管理规范》、《江苏省“五严”规定》、《国家、省教育改革中长期规划》、《省贯彻实行义务教育法的措施》等学习提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一部分 总体战略第一章 指引思想和工作方针第二章 战略目的和战略主题 战略目的:到,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行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规定,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增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敢于摸索的创新精神和蔼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第四章 义务教育 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减轻中小学生课业承当第十一章 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 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第十二章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推动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第十七章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严格教师资质,提高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崇高、业务精湛、构造合理、布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抱负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引者和引路人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健全教师管理制度《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一章 建设教育强省 实现教育现代化 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增进公平改革创新提高质量服务社会第二章 高水平普及基本教育第六章 全面实行素质教育 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构建具有江苏特色的课程体系。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育内容和措施,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发明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承当 形成推动素质教育工作合力第七章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大力实行人才强教战略;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着力培养教育教学专家;完善教师管理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