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会计准则变化汇总.docx
20页2014 年修订发布企业会计准则及变化汇总自 2011 年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先后发布、修订了公允价值 计量、合并财务报表等一系列准则,发起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新一 轮变革为保持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财政 部在 2012 年发布了一系列准则征求意见稿后,于 2014年正式修订了 五项、新增了三项具体会计准则,发布了一项准则解释,并修改了《企 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表述2014 年修 订发布的准则及变化汇总如下:序号修订或新增的会计准则备注1《企业会计准则一一基本准则》修订2《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一一长期股权投资》修订3《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一一职工薪酬》修订4《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一一财务报表列报》修订5《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一一合并财务报表》修订6《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一一金融工具列报》修订7《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一一公允价值计量》新增8《企业会计准则第40号一一合营安排》新增9《企业会计准则第41号一一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新增准则变化详细内容一、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14年7月,财政部作出决定(财政部令第76号),对《企业 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做了修改,即对“公允价值”重新进行了表 述。
修改情况如下:1、主要变化修改前的表述: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 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 量修改后的表述: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市场参与者 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负债所需支 付的价格计量2、基本准则修订的意义首先,在基本准则修改前,已经印发了新的第39号准则《公允价 值计量》,可以认为这是一种配合一方面根据新形势、新情况,对 公允价值的计量和做法已经有了新的要求和内涵,因此应该修改会计 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要求和表述;另一方面,公允价值计量的确非常 重要,从39号准则的印发和基本准则的修改我们可以看出,企业会 计准则体系开始正式在会计计量中大规模引入公允计量模式其次,对基本准则的修订最主要的目的是服务于经济活动,提升 会计活动中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准确性、规范性等等二、企业会计准则第 2号——长期股权投资2006 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及其指 南规范了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处理,但实务操作中,由于相关规 定散见于准则及指南、讲解、解释、年报通知等文件中,不利于从业 人员对准则的查询和理解。
2011 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正式发布 了《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一一单独财务报表》(IAS27)和《国际会 计准则第28号——联营和合营企业中的投资》(IAS28)修订版因 此,为了对长期股权投资的相关会计处理进一步规范,并保持我国企 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财政部借鉴国际会计准 则,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于2014年3月13日修订并发布了《企业 会计准则第 2 号——长期股权投资》一)新准则最大变化在于修订了长期股权投资的范围 原准则在正文中并未规定长期股权投资的范围,而是在《企业会 计准则讲解》中规定长期股权投资主要包括四类:一是投资企业能够 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权益性投资,即对子公司投资;二是投资企 业与其他合营方一同对被投资单位共同实施控制的权益性投资,即对 合营企业投资;三是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的权益性投 资,即对联营企业投资;四是投资企业持有的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 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 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新准则规定上述第四类投资适用《企业会计 准则第 22 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有助于进一步规范有关会 计处理,且按22 号准则规定采用成本法计量,不会对实务产生过大 的实质性影响。
二)整合已发布的解释公告、年报通知等相关规定,对准则正 文做以修订1、明确规定了采用成本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时,投资企业确认投 资收益的会计处理,取消了旧准则中以被投资单位接受投资后产生的 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为限的规定;2、明确规定了采用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时应如何确认应享有 被投资单位净损益和其他原因导致的净资产变动的份额;3、明确规定了投资企业在计算确认应享有或应分担被投资单位的 净损益时,与被投资单位之间发生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按照持股比 例计算归属于投资企业的部分应当予以抵销;4、明确规定了投资企业因追加投资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共同控 制或重大影响的,应当改按权益法核算,原持有的股权投资的公允价 值加上新增投资成本之和,作为改按权益法核算的初始投资成本;5、明确规定了投资企业因增加投资或减少投资等原因导致对被投 资单位的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发生变化的会计处理,即长期股 权投资核算方法随着以上变化相应在成本法、权益法之间的转换衔 接,以及改按 22 号准则核算的衔接规定;6、删除了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按照权益法调整对子公司投资的要求; 删除投资者投入的长期股权投资确定初始投资成本的规定。
原准则 规定:投资者投入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 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三)新旧衔接采用追溯调整法在新准则施行日之前已经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应当按照新 准则进行追溯调整,追溯调整不切实可行的除外三、企业会计准则 9号——职工薪酬2014年1 月27日,财政部发布了修订版《企业会计准则9号— —职工薪酬》(财会[2014]8 号),并规定自2014 年7 月1 日起在 所有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范围内施行,鼓励在境外上市的企业提 前执行,2006年 2月 25日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 酬》同时废止新旧准则最大的不同在于新准则首次提出了离职后福利的概念 离职后福利分为设定提存计划和设定受益计划两种类型1)设定提存计划,是指向独立的基金缴存固定费用后,企业不 再承担进一步支付义务的离职后福利计划根据新准则,养老保险和 失业保险属于设定提存计划,需在“应付职工薪酬——离职后福利” 中核算,而原准则下是在“应付职工薪酬——社会保险费”中核算2)设定受益计划,是指除设定提存计划以外的离职后福利计划, 如企业为职工提供的社会统筹外补充退休金。
旧准则没有对此项业务 做明确的处理规定,而在新准则中规范了处理方法设定受益计划的 实施比较麻烦,可能需要精算师确定每期应为职工缴费的金额,会计 人员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精算师精算的结果计算确定企业每期的年金 费用水平,并进行相关的确认和列报这一变动可能会对很多国有或 国有控股企业的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另外,新准则相比于旧准则的主要变动之处还有:(1)对职工和职工薪酬的定义做了更全面的阐述;(2)将带薪缺勤、利润分享计划、辞退福利等定义和处理方法由 指南和讲解移入准则正文;(3)提出其他长期职工福利的概念和核算方法长期职工福利是 指除短期薪酬、离职后福利、辞退福利之外所有的职工薪酬,包括长 期带薪缺勤、长期残疾福利、长期利润分享计划等符合提存条件的, 适用设定提存计划的准则规定,否则按设定受益计划的规定处理四、会计准则第 30号-财务报表列报2014 年1 月26 日,财政部发布了修订版《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 —财务报表列报》(财会[2014]7 号),并规定自2014年7 月 1 日 起在所有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范围内施行,鼓励在境外上市的企 业提前执行,2006年2 月15日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 务报表列报》同时废止。
一)新准则的最大亮点在于修订了“综合收益”的有关内容1、利润表新增“其他综合收益各项目分别扣除所得税影响后的净 额”和“综合收益总额”综合收益总额等于净利润与其他综合收益 扣除所得税影响后的净额的合计金额,反应了企业当期经营总业绩, 既包括计入损益的业绩(净利润),也包括未计入损益的业绩(所有者权益),如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损益;2、将其他综合收益划分为“以后会计期间不能重分类进损益的其 他综合收益项目”和“以后会计期间在满足规定条件时将重分类进损 益的其他综合收益项目”两类并分别列报;3、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综合收益总额”取代“净利润”和“直 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项目及其总额”;4、在报表附注中新增关于其他综合收益各项目的信息二)借鉴国际会计准则,整合原指南和讲解,对财务报表列报 准则做了完善性的修订1、企业管理层需评价企业自报告期末起至少12 个月的持续经营 能力,并指出评价时需考虑的因素;2、提出判断重要性时需考虑的项目性质和金额的要素;3、解释了正常营业周期的概念;4、资产负债表列报项目增加了“被划分为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 及被划分为持有待售的处置组中的资产”;5、规定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费用按照性质分类的利润表补充资 料,将费用分为耗用的原材料、职工薪酬费用、折旧费用、摊销费用 等;6、新增终止经营的披露要求。
三)新旧准则主要变化一览表新准则旧准则第二章第五条(新增)在编制财务报表的过程中,企无业管理层应当利用所有可获得信息来评价企业自报告 期末起至少12个月的持续经营能力评价时需要考虑 宏观政策风险、市场经营风险、企业目前或长期的盈 利能力、偿债能力、财务弹性以及企业管理层改变经 营政策的意向等因素评价结果表明对持续经营能力 产生重大怀疑的,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导致对持续 经营能力产生重大怀疑的因素以及企业拟采取的改善 措施第二章第六条(新增)企业如有近期获利经营的历史 且有财务资源支持,则通常表明以持续经营为基础编 制财务报表是合理的企业正式决定或被迫在当期或 将在下一个会计期间进行清算或停止营业的,则表明 以持续经营为基础编制财务报表不再合理在这种情 况下,企业应当采用其他基础编制财务报表,并在附 注中声明财务报表未以持续经营为基础编制的事实、 披露未以持续经营为基础编制的原因和财务报表的编 制基础无第二章第十条(部分新增)重要性,是指在合理预期 下,财务报表某项目的省略或错报会影响使用者据此 作出经济决策的,该项目具有重要性重要性应当根 据企业所处的具体环境,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两方面 予以判断,且对各项目重要性的判断标准一经确定, 不得随意变更。
判断项目性质的重要性,应当考虑该 项目在性质上是否属于企业日常活动、是否显著影响 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因素;判断 项目金额大小的重要性,应当考虑该项目金额占资产 总额、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营业收入总额、 营业成本总额、净利润、综合收益总额等直接相关项 目金额的比重或所属报表单列项目金额的比重第二章第六条重要性,是指财务报表某项目的省略 或错报会影响使用者据此作出经济决策的,该项目 具有重要性重要性应当根据企业所处环境,从项 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予以判断第三章第十七条(新增)正常营业周期,是指企业从 购买用于加工的资产起至实现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期 间正常营业周期通常短于一年因生产周期较长等 导致正常营业周期长于一年的,尽管相关资产往往超 过一年才变现、出售或耗用,仍应当划分为流动资产 正常营业周期不能确定的,应当以一年(12个月)作 为正常营业周期无第三章第二十三条(部分修订)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 类至少应当单独列示反映下列信息的项目:(一)货 币资金;(二)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 益的金融资产;(三)应收款项;(四)预付款项;(五)存货;(六)被划分为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 及被划分为持有待售的处置组中的资产;(七)可供 出售金融资产;(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