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睡眠之前应当通过“光明想、正念、正知、起想”来调整心念.docx

22页
  • 卖家[上传人]:cl****1
  • 文档编号:471689736
  • 上传时间:2023-04-1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45.22KB
  • / 2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睡眠之前应当通过“光明想、正念、正知、起想”来调整心念2010年 12 月 26日 星期日 00:24睡眠也要学吗?当然要学!佛门四弘誓愿中说:“法门无量誓愿学”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说,表面上看来和一般人一样在吃喝睡眠,但是他们吃喝睡眠的方法和一般人全然不同一个修行人会善巧地将修行融入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在生活中磨练自己的心,以达到自觉觉他的目标睡眠对于常人来说,不可或缺《瑜伽师地论》中说,作为欲界众 生的人,其身体由“地水火风”四大种和合而成,白天劳作之后,四大 种就会衰减,使人感觉疲倦,此时需要以睡眠的方式长养四大种,四大 种通过睡眠得以长养之后,疲倦感就会消失,精力会重新充沛起来,有 了精力,人才能有力气处理种种事务,精进行持各种善法睡眠应当注意哪些事项呢?或者说如何将修行融入睡眠呢?《菩提 道次第广论》中强调了三点:一是睡眠时间的掌握;二是睡眠姿势的控 制;三是睡眠之前心念的调整先说睡眠时间的掌握古人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说法,其 实这种说法非常合理,因为日月的运行和人体气脉的运行息息相关日 落之后,人应当以休息为主,不应当再去不停地劳碌身心;日出之后, 不应当再处于昏睡的状态,而应当起来活动身心,处理日常事务。

      但是, 近几十年来,由于电以及电灯、电视等电器的发明和使用,改变了人类 的生活节奏,使得人们在日落之后,也可以像白天一样不休息如今, “晚上不睡觉,白天不起床”已经成了不少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其实这 种习惯并不合乎养生之道白天即使睡很长时间,对四大的长养作用还 比不上夜晚睡一会儿所以,应当尽量将睡眠时间安排在夜晚,不要用 白天的大好光阴去睡眠此外,据说晚上十一点到次日一点为子时,此 段时辰为人体气血调整的关键时间,如果一个人在这段时间还不进入睡 眠状态,长此以往,会损害身体健康所以,即使很忙,入眠的最迟时 间也不要超过晚上十一点另外,睡眠时间不宜太短,也不宜太长,中 医中有“久睡伤神”的说法,所以次日日出之后就应当起床,不应当养成睡懒觉的习惯再说睡眠姿势的控制《广论》中说,睡前应当先洗脚,然后以“狮 子卧”式,重叠左足于右足上,右胁而卧睡前洗脚,可以促进气血循 环,有助于入眠,在养生谚语中也有“睡前烫烫脚,胜服催眠药”的说 法以“狮子卧”式右胁而卧具有四种利益:一、“令身能不缓散”, 也即以如是姿势睡眠可令身体不懒惰和散乱;二、“虽睡沉已亦不忘 念”,也即沉睡之后也不会忘失正念;三、“睡不浓厚”,也即不会睡 得太深,如同死猪一般全然无觉;四、“无诸恶梦”,也即以狮子卧而 眠,则不会做恶梦。

      反之,若不以狮子卧而眠,则与上述四种相违的一 切过失皆会生起,也即若以其他卧式,身体将散乱,睡后忘念,睡眠极 重,睡梦不祥如《瑜伽师地论》中说:“如狮子王,一切兽中勇悍坚 猛,最为第一比丘亦尔,于常修习悎寤瑜伽,发勤精进,勇悍坚猛, 最为第一非如其余鬼卧、天卧、受欲者卧,由彼一切懒惰懈怠,下劣 精进,势力薄弱又法应尔,如狮子王,右胁卧者,如是卧时,身无掉 乱,念无忘失,睡不极重,不具恶梦异此卧者,与是相违,当知具有 一切过失《宝梁经》云:“仰卧,是修罗卧;覆卧,是饿鬼卧;左 胁,是贪欲人卧;右胁,是出家人卧所以,在所有的睡眠姿势中, 只有右侧卧的“狮子卧”式才是最佳姿势,对身心都具有无量的利益, 其它卧姿都不是如法的卧姿所以,修行人应当下定决心,养成以狮子 卧式而眠的习惯睡眠之前应当如何调整心念呢?《广论》和《瑜伽师地论》中宣说 了睡眠之前应当通过“光明想、正念、正知、起想”来调整心念人在 睡眠状态时,实际上是处在睡眠心所中,睡眠心所在心中生起的时候, 人就会处于昏睡无知的状态,如果睡前强化某种心念,这种心念就会伴 随着睡眠心所一直存在所以,如果睡前思维串习善法,则善心所就会 伴随睡眠心所而共存,如果能这样,则睡眠时实际上也处在善心所之中, 这样的睡眠就具有修习善法的作用;相反,如果睡眠之前思维串习恶法, 则恶心所就会与睡眠心所共存,如此则睡眠就处在了恶心所之中,使得 睡眠时也累积恶业。

      睡眠这件事到底是善是恶还是无记,完全看是以什 么心所伴随所以,睡前思维串习善法,使得善心所与睡眠心所共存至 为重要什么是光明想?《广论》中说:“光明想者,谓应善取光明之相,以其光心而睡眠之,由是睡时心无黑暗意思是说,睡前应当观想光 明,自身处在光明之中而入眠,如果睡眠时能持久地训练光明想,渐渐 就会修成睡眠光明,也即睡时心无黑暗对于修习净土的人来说,睡前 观想自己眠于极乐世界的光明之中,此修法极为殊胜,应当充满信心地 去串习什么是正念?《广论》中说:“念者,谓闻思修诸善法义所成正念, 乃至未入熟睡之际,应令随逐意思是说,所谓正念,就是使得通过 闻思修法义所修成的正念,乃至尚未进入熟睡时,一直于心中随逐所 以,对于修行人来说,将最重要的修心要领,写成一个祈祷文,在睡眠 之前读诵受持,反复思维串习至为重要譬如,由闻思慈悲心的法义之 后就会形成“要将自心安住于仁慈状态”的正念,睡眠之前心中应思维 慈悲心的法义,使自心安住在仁慈的正念中,直至熟睡为止这样修持, 可以使睡眠时令正念随逐,令沉睡时等同未睡,心能常常随顺善法而转, 于睡眠时亦能修习善行什么是正知呢?也即安住于正念中而睡眠,若有烦恼现起,即能及 时觉察了知,并速疾弃舍,心无染著。

      什么是起想呢?“起”是“生起、发起”的意思,“想”是“观想、 想像”的意思起想”就是对自己所期望达到的状态,用观想的方式 来发愿所以,“起想”实际上就是在睡前要有愿望《广论》宣说了 睡前的三个愿望:一、不越起时之想;二、发起悎寤瑜伽欲乐之想;三、 不舍善法之想所谓不越时想,就是睡前发愿明天在自己所期望的时间 起床,不可久久贪恋睡眠这种睡前的不越时想,会使自己发起警觉之 心,睡眠也不会太沉,并会使自己不会超过起床时间而能及时醒觉所 谓发起悎寤瑜伽欲乐之想,就是发愿在睡眠时修习睡梦禅定,身体依靠 狮子卧式,右胁而卧来入睡梦禅定过去,不少高僧大德,依靠睡梦禅 定,修成“不倒单”的大有人在所谓不舍善法之想,就是睡前发愿: 如我今日勤修睡眠禅定以及各种善法,明日我亦应如是勤修由于生起 不舍善法之想的缘故,则修持善法的愿望就会相续不断睡眠中大有学问放眼茫茫的轮回大海之中,因为睡眠不善巧,而增长愚痴、懒惰,致使人生遭遇种种失败和痛苦,最后堕入畜生道的众 生不计其数所以,每一个希望离苦得乐的人,应当仔细思维、观察和 比较不同睡眠方式的利弊观察之后,应当选择大智佛陀所建议的最佳 睡眠方式来趋利避害最后,愿一切众生能从痴睡中觉醒!快乐和痛苦源于自心看待外境事物的思想和态度,而非源于外境 本身,所以获得安乐的根本方法应当是调整自心而不是调整外境。

      这是 佛教的苦乐观,也是佛教最显著、最根本的特点一个人只有深刻理解 了佛教的苦乐观所揭示的苦乐真相,才有可能真正进入佛门并理解修心 的重要性;一个人只有理解了心灵的取舍对苦乐的作用,才可能真正珍 视佛陀所宣说的一切修心的法门并自觉自愿地开始修心;一个人也只有 对苦乐真相有了坚定不移的定解,才能理解为什么古往今来不计其数的 高僧大德可以舍弃世人难以割舍的世间名利毅然走上修心之路,并在世 人认为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依然自得其乐,内心保持安乐与祥和;一个 人也只有明白了佛教的苦乐观,才能真正关闭痛苦之门,登入安乐的殿 堂很多不懂佛法的人看到出家的修行人在物质上一无所有,穿吃住都 很简单,于是心里生起悲悯,并说:“这些出家人多么可怜啊!他们没 有家庭,没有像样的住房,每天只是吃一点素菜,穿得也那么简单,并 且身无分文!”在《修心七要》中说,这些人对出家的修行人所产生的 悲悯是“颠倒”的,显示了他们对佛法和心灵奥秘的一无所知为什么 说这种悲悯是“颠倒”的呢?因为在真正的修行人眼中,那些拥有很多 外在财富、名声和受用并被其缠缚而使自心不得自在的人,才是真正需 要悲悯的对象,因为这些人还不懂得心灵的奥秘,还不懂得快乐源于自 心并且无需向外境“乞讨”而得的道理。

      正因为如此,这样的人会一直 在外境的苦海中流浪,他们一切趋乐避苦的行为最终只会竹篮打水一场 空在大乘佛教大悲心的修法中,一个大乘菩萨也主要是通过观察众生 因为不明白心灵奥秘而在外境苦海中追逐安乐的事实和现状而对众生 生起大悲心那么如何调整自心呢?在华智仁波切所著的《屠夫真言》中,将“调 整自心”分为“暂时调整”和“究竟调整”两个层次所谓“暂时调整”就是“取舍心念”,或者说“断恶行善”,也即 当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境之后,将那些会导致自己和他人现在和未来痛 苦的烦恼心念给去除,而只让那些会导致自己和他人现在和未来安乐的 善心生起从暂时意义上来说,选择自心对待种种外境的态度,是我们 获得人天安乐的根本恶心断除,恶行和恶语就无由而生;善心生起, 则善行和善语就会随念而生仔细观察自心就会知道,善心生起的当下 我们的心自然就是安乐祥和的,恶心生起的当下我们的心自然就是痛苦 和不安的不仅如此,善心所导致的善行和善语还会带给别人以安乐, 恶心所驱使的恶行和恶语还会造成别人的痛苦如果我们的心是善的, 即便我们处在非常艰苦的环境中,内心也一定是祥和安乐的;如果我们 的心是恶的,即便我们处在富丽堂皇的宫殿中,内心也必然是焦虑痛苦 的。

      憨山大师在《醒世歌》中告诫人们:“休将自己心田昧”,这是告 诫人们不要让贪嗔痴慢嫉等恶心在心中生起,或者一旦恶心在自己心中 生起了,就要迅速断除,不要让恶心长久驻留在自己的心田为什么呢? 因为“人之初,性本善”,也即每个人的心的本性是善良的这里“人 之初”的“初”不是时间上的“初”,而是空间现象上的“初”,人之 “初”是心,而心之“初”是光明、空性和大悲,所以“人之初”可以 理解为每个人本具的佛性——也即心的本性犹如明镜蒙上灰尘之后, 镜子的光明就会被蒙蔽,同样,如果我们任凭各种恶心念在心中驻留, 久久就会将自心本具的安乐给扼杀掉所以,一个希望得到安乐的人千 万不要用恶心念来蒙蔽自己的心田,使之失去安乐和觉悟如果一个人 任凭恶心肆意停留在心中,这个人的心灵就会渐渐堕落到痛苦和愚昧的 深渊中去,慢慢地这个人就会投生到三恶道中去,并且轮转无休那么,什么是“究竟调整自心”呢?所谓“究竟调整自心”就是认 识心的本性并安住于心的本性之中究竟调整自心分为两个阶段:第一 个阶段是通过深刻观察心念的来处、住处和去处认识心的本性;第二阶 段是在认识心性的基础上安住于心性之中吾等至尊导师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的心性犹如虚空一 般一尘不染,又犹如日轮一样光明遍照,心性的空性与光明和我们“六 根”所对的变化无常的“六尘”不同,是无有任何生灭的常法,犹如金 刚一样无有坏灭。

      什么人能够安住于光明和空性的心性中,什么人就一 定会得到究竟永恒的大安乐众生之所以得不到究竟永恒的安乐就是因 为他们将安乐寄托于无常迁变的外境之上,所以至今他们仍像乞丐一 样,在外境的苦海中追逐能够痛苦的是我们的心念,能够快乐的也是我们的心念无始以来, 无数个痛苦和快乐的心念曾经在我们的心中生起、驻留和消亡过,可是 奇怪的是,我们至今还不认识这些心念的本来面目!也很少有众生去认 真检视过自心中生起的种种心念的本质——它是什么颜色?它有什么 形状?在念头没有生起之前,念头是如何酝酿成熟的?在念头生起来的 时候,它到底停留在身体的什么确切部位?念头消失之后,它又去了什 么地方?一个外境的恩人或仇人,我们可以用眼睛清楚地看到其身体,用耳 朵听到其说话的声音;一朵在外境上真实存在的鲜花,我们也可以用眼 睛看清楚它的颜色和形状,并用鼻子闻到它的香味可是,我们至今还 不知道自己种种心念的“庐山真面目”,这真是一件咄咄怪事!所以, 我们应当不断检视自心中所生起的种种心念,并试图认识其本质十方 三世诸佛皆是通过“观察心性。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